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園“掛羊頭賣狗肉” 成功率近10%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上海文化創意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上海市統計局副局長朱章海日前介紹,2011年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全年共實現總產出6429.18億元,占上海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0.02%。
然而,在漂亮的數據后面卻發現,在上海100多家市級各類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公認比較成功的規模化、主題化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僅占總數的10%左右。
一位曾參與調研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發展現狀的政協相關人士批評:“很多園區‘掛羊頭賣狗肉’,名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實際上就是工業廠房變身商業地產,靠地產開發、收取租金盈利。園區里什么企業都有。”
針對上述現象,官方表示此前認定的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將要面臨“洗牌”。
“變味”的文化創意園區
據前瞻網了解,上海目前已擁有114家市級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園區基本覆蓋全市,規模居全國前列。據統計,上海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約2/3由老廠房、老大樓、老倉庫改建而成,老廠房成為重要載體,這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上海模式”。如8號橋、M50、田子坊等由老廠房改建而成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已成為具有上海地標意義的“人文景觀”。
不過,在近些年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改建過程中,一些文化創意園區早已“變味”。
當前上海多家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不少園區的核心功能完全是商業休閑,創意辦公僅為點綴。
在由上海華東電焊機廠改造而來的運動LOFT創意園,可以看到園內有咖啡廳、餐廳、健身會所等休閑娛樂場所,不少入駐企業也并非文化創意產業。在本地一些分類信息網站上,運動LOFT創意園的租售信息多達數十條。撥打聯系電話,對方聲稱提供小型辦公室出租,面積大小可隨意分割,還提供虛擬辦室業務。對于企業的業務范圍,也沒有任何要求。
虹口區溧陽路611號,是由近代遠東第一屠宰場改造而來的1933老場坊,開放之初就被譽為“上海時尚創意新地標”。不過,走進老場坊,卻看到許多購物和餐飲店入駐,其中不乏滬上知名品牌商家。一份統計資料顯示,1933老場坊的商業產業占比高達60%。在附近的年輕人心目中,1933老場坊正在變成聚會和消費的好地方。
而被認為是“成功典范”的田子坊石庫門創意街區,包含商業零售、餐飲休閑、文化娛樂等多種形態在內的商業產業占比竟超過50%。過多的商業店鋪入駐,導致租金上漲過快,大批畫家、藝術家搬離,文化創意產業反成陪襯。
上述問題已經引起上海市有關方面的注意。據前瞻網了解,2011年底上海市政協曾專門組織調研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發展現狀,認為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尚存在“重形態、輕業態”、專業化服務水平不高、同質化競爭嚴重、管理規范不健全等問題,將是產業園區今后發展的瓶頸。
一位參與調研的相關人士說:“調研中發現,很多園區‘掛羊頭賣狗肉’,名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實際上就是工業廠房變身商業地產,靠地產開發、收取租金盈利。園區里什么企業都有。”
成功的僅占10%
據一份文件顯示:2005年到2009年之間,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共進行了5次授牌,從第一批18家快速擴張到80家,“一哄而上”的園區建設及“招商引資”的簡單復制,導致創意產業園區的同質化傾向嚴重,彼此間爭奪有限的企業資源,公認的比較成功的規模化、主題化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僅占總數的10%左右。
針對現狀,此前認定的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將要面臨“洗牌”,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將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
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邵志清說:“在載體空間上,已從老廠房、老大樓、老倉庫的改建,發展到不僅限于‘三老’改建,更多是國家級產業基地引領。”
一個重要的變化是,園區發展從老廠房、老倉庫改造逐步發展到以國家級產業基地為引領、園區產業集聚效應不斷增強的新階段。
邵志清透露,下一步文化產業園區和創意產業集聚區要繼續融合發展,原有的50多家各級文化產業園區,和80多家創意產業集聚區,將統一標準、統一認定、統一管理,按照一定的標準和程序,轉變為真正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并最終形成“特色集聚、良性競爭、合作聯動、分布合理”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發展新格局。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