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審企業破700 IPO擴容壓力待消化
市場消化難題待解
除已通過發審會、已核準的企業外,截至6月28日,IPO在審(含初審中、落實反饋意見中、暫緩表決、中止審查)的企業共計598家,其中創業板255家,主板(含中小板)343家。而2011年證監會共審核345單IPO申請,如依照這一核準速度計算,則目前在審企業需一年多方可“消化”。
王亞軍表示,目前,證監會可以通過有效方式對審批提速,采用行政手段實現IPO企業數量的擴容,但對于IPO融資額的擴容,還是要看市場的吸納能力和接受程度,也倚賴于全球資本市場的整體發展環境。
換句話說,如果上市公司的發行價格合理,持續發展前景良好,投資價值明朗,自然能夠得到投資者的認可,否則,等待擬上市企業的就是破發、中簽率下降、虧損、認購熱情下降。
盡管市場的消化能力還充滿未知,但王亞軍表示,從證監會日益堅定的新股發行改革決心,以及投資者漸趨理性的角度來看,中國資本市場正朝著公開化、透明化、市場化的可持續方向發展。
中企赴美上市處冰封期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市場調研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僅有唯品會1家中國企業在美國資本市場掛牌上市,融資金額為7200萬美元,其中第二季度中國企業美國上市公司數量為零。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在美國退市的數量則為19家。這19家退市的企業,包括多元環球水務、旅程天下、盛大網絡等。而且,今年年初以來,在美國上市的13家中國概念股中有11家破發,占比84.62%;而2010年上市的企業,更是大面積處于破發狀態。
對此,王亞軍分析認為,中國企業在海外IPO市場的集體遇冷,一部分直接原因是中國企業股價低于市場預期,甚至低于公司價值,所以對于很多企業來說,寧愿選擇付出一定的退市代價,以便謀求更好的時機在其他地區再次融資上市。
但深層次的原因還在于中國企業自身的成長力、市場競爭力。所以,現階段,中國企業需要夯實業務基礎,增強企業競爭力,提升管理能力,尤其是風控能力,在下半年爭取一個較好的市場表現。
“其實從某種程度上說,中企赴美進入冰封期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在過去10年間,遠赴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呈現史無前例的陡增效應,尤其是一些被市場炒得非常熱的中概股。隨著國內A股市場的日益完善,以及市場的適度擴容,中國企業也逐漸趨于冷靜和理性。但是無法回避的是,鑒于美國資本市場門檻低、擴容速度快,所以未來的短期內,美國仍然是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首選之地。”王亞軍說。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