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通道:疏通與建設要并存
既疏通退市通道,又建設上市之路
我們認為,在以上這種局面下,經濟明顯下行,中小企業普遍缺乏資金,求資若渴,但是證監會卻沒有把政策重點放在扶持加快中小企業IPO審核進度上,而是一任待審項目堆積如山,忙于政策上的維穩,如實質性地減慢IPO審核進度,增派相當多的人力進行所謂“內幕交易調查”等并非頭等迫切的事務中,顯然有點頭痛醫腳了。連郭樹清主席在一次講話中也直言“僅中關村符合創業板上市的企業就有1000多家,他們參與資本市場的渠道卻非常狹窄”,但是在為中小企業服務,加快IPO申請企業審核進度,尤其是申請中小板、創業板企業上市審核力度方面,證件會目前沒有看到有明顯的實質性的舉措。
以目前的IPO上市融資數額來看,一個大盤股的融資額往往超過10多個中小板創業板股票的融資額,對市場造成的資金和情緒壓力明顯更為巨大;而這些大盤股背后的企業往往是大型國企,融資渠道明顯通暢,況且從招股文件來看,這些巨無霸并無明顯的資金壓力,上市往往只是“政治任務”,暫緩其發行,有何不可?
從發審委工作的角度來看,現在二三十人的發審委面對著堆積如山的700家企業,工作已經不堪重負,為什么不簡化發審流程,甚至從一個發審委增加到多個發審委的并列通道進行審核,加快審核進度?對于已經提交材料的亟需資金的中小企業來說,遠水解不得近渴,還要備受等待的煎熬。相關保薦機構也仍然面對還需兩年左右才能進行的發審會,勞心勞力。這種漫長的等待說的嚴重點,可能拖垮一些擬上市企業,同時也對有上市愿望的企業造成了明顯打擊,促使他們對上市進一步采取了觀望態度。
其實,發審委作為一個權力部門,手上操縱著企業能否上市的生殺大權,但又幾乎不需承擔任何法律責任。而上市企業的質量良莠不齊的結果也證明了發審委的“閉門審車”的工作有效性值得懷疑。既然現在吃力不討好,為何不放手發動群眾,進一步延長企業招股文件預披露時間,讓擬上市企業經受社會各界的公開審核,發現問題,而發審委只集中于部分關鍵事項的審核,從而也減少自己的道德風險。
郭樹清主席上臺以來,證監會頒布了多項新政,尤其是在發行監管,推動退市制度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對資本市場的長遠建設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是在對加快建設符合要求的中小企業上市通道方面的努力還不夠,除了將預披露時間延長到一個月之外乏善可陳,郭樹清主席本人和證監會又做出了一些吆喝叫賣銀行股,規定新股發行市盈率等超出監管范圍、引起廣泛質疑的舉動,產生了諸多爭議。我們希望證監會能如同郭樹清主席制定的工作計劃那樣“首先是堅定不移地深化發行退出制度的改革。”在疏通退市通道的同時,以更大的努力做好上市通道的建設,為符合上市要求的國內中小企業順利進入證券市場開辟高效便捷的渠道。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