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新增461家新三板掛牌公司
截至7月1日,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以來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掛牌的企業達到461家,而目前仍在掛牌的新三板上市公司中,除了今年新增的,共有353家。也就是說,今年以來,新三板在僅僅半年時間內就擴容一倍多。
此前,證監會副主席姚剛曾向媒體表示,今年在“新三板”掛牌的企業數量會超過1000家,并將以很快的速度超過兩個交易所上市公司的總量。
市場人士表示,目前在新三板上市的800多家公司分為15個行業,其中信息技術和制造業行業的公司占比大約為80%,其他行業總共占比僅20%左右,從行業結構來講,還不夠合理;從新三板的融資能力方面看,還不盡如人意,還需要各方面制度不斷完善。
各地力推企業上“新三板”
券商人士稱,中關村是新三板的“發源地”,目前北京的企業在新三板中占比也比較大。新三板擴容后,各地券商都在排查當地符合新三板上市條件的企業,各個地方政府都非常支持當地企業登陸新三板,推出相應的獎勵政策,比如承德的企業登陸新三板后當地政府便獎勵50萬元,蘇州等地更是獎勵70萬-80萬元,多的甚至達到100萬元。
以新三板的發源地中關村的補貼政策為例,目前企業從有限公司改制為股份公司,就將獲得30萬元的支持。掛牌新三板,給予60萬元補貼;掛牌后并購,每年給予不超過60萬元的補貼;掛牌公司向證監會遞交IPO申報材料,補貼50萬元;成功上市還將有幾十萬元的補貼,上市后并購也可以拿到補貼。除了直接補貼,中關村管委會還給予信貸支持。
對于傳統行業企業而言,在新三板上市的要求要比新興高新技術方面的企業要求高很多,體量方面、盈利能力方面要求都要更高。而對于在天津股權交易所、石家莊股權交易所等各地股權交易所(被稱為“四版”)掛牌來講,對企業的要求更低,基本上沒有盈利的要求。
規范意義大于融資意義
對于登陸新三板的價值和意義,劉平安稱,企業在新三板上市的好處非常多,包括發現企業的市場價值,走進資本市場,提升股權價值評估;規范公司治理結構;提高股權流動性;提高企業品牌知名度、獲得公眾認可;獲得銀行信貸方面支持,以及提高直接融資能力等。
但從目前的新三板市場來看,活躍度還非常欠缺,融資能力還非常有限;真正從新三板市場融到資的企業大約只有15%-20%,整個市場的交易規模也只有50億元左右。因此,對于當前登陸新三板市場對于企業來講,規范公司治理結構的意義遠遠大于實際融資的意義。劉平安說。
目前,新三板對于投資者來講準入門檻還比較高,“對于機構投資者的要求是500萬元以上,這沒什么問題;但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講,要求其持有的股票等市值超過500萬元就比較高了”。機構投資者還在觀望,劉平安認為,這一規定限制了市場規模,也造成了現在市場非常不活躍。
新三板的初衷主要是支持創新創業企業,為他們的融資服務。但目前其使命還遠未達成,還需要各方面配套制度不斷完善,劉平安說,新三板要真正發揮支持創新創業企業融資的作用還任重道遠。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注明來源!(圖片來源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