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半IPO候審企業完成預披露
4月18日,證監會深夜公布首批28家預披露企業名單,結束了歷時一年半的預披露荒,開始了大規模預披露潮。
從4月18日到5月7日的13個工作日,相繼有13批合計298家IPO候審公司陸續進行預披露公示,約為目前600余家IPO排隊企業的一半,監管層嚴格貫徹執行“受理即披露”新政的決心可見一斑。
從2013年6月開始,招股書預披露時間進一步提前,實行“受理即披露”。預披露的提前,意味著擬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和經營狀況都將更早地暴露在媒體和公眾面前,給發行人和中介機構帶來的壓力是不言而喻的。
在已經披露招股說明書的298家企業中,有160家擬在深交所上市,138家擬在上交所上市。深市擬上市企業略多于滬市,符合此前證監會提出的IPO滬深均衡原則。
從預披露節奏來看,從4月18日到5月7日的13個工作日,相繼有13批合計298家IPO候審公司陸續進行預披露公示。也就是說,證監會已經連續13個工作日保持了每個工作日一批的預披露節奏,平均每個工作日有23家企業預披露,5月6日甚至有32家。
從地域分布來看,已公布的298家企業分別來自26個地區,前五位為廣東省、江蘇省、浙江省、北京市、上海市,分別有53家、40家、39家、39家、26家企業,前五位197家企業占了預披露總量的66%。長三角企業數量遠超經濟同樣發達,上市公司數量較多的珠三角。而四川省、安徽省、福建省分別以15家、11家、10家預披露企業緊隨其后。
從行業分布來看,298家預披露仍以制造業為主,占比超過40%,制造業中占比較多的有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與化學制品制造業、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和家具制造業。從募集資金用途來看,這些制造業公司主要將資金用于相關項目的新建或擴產、技術升級或新技術研發以及補充公司運營資金等。
值得注意的是,自從3月底證監會宣布首發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意愿,在滬深市場之間自主選擇上市地,不與企業公開發行股數多少掛鉤。中國證監會審核部門將按照滬深交易所均衡的原則開展首發審核工作后,預披露企業中掀起一股轉板風潮。
從4月18日重啟預披露程序以來,截至5月7日有54家企業原本擬登陸深交所中小板的,但預披露材料中卻變更為上交所主板。這54家轉板企業中,主要都是江浙一帶的企業,包括7家江蘇企業、8家上海企業、16家浙江企業,占總轉板企業將近60%,可見地緣優勢是吸引這些公司轉板上交所主板的原因之一。
600余候審公司將于6月底前完成預披露
面對頻繁預披露引起的市場恐慌,IPO咨詢機構前瞻投資顧問認為這是“反應過度”,證監會多次申明目前推行的是“受理即預披露”政策,預披露距離上發審會還有多個環節,預披露工作僅表示證監會已經受理該項申請,在審企業預披露將成常態。
前瞻投資顧問認為,“受理即預披露”的制度,是把擬上市公司的監督權交給了中介機構和社會公眾,可以有效約束發行人和中介機構,是對舊有新股發行體制的一種有效顛覆,也是推行注冊制的必要基礎。
證監會發言人張曉軍表示,預計排隊的600家左右的企業絕大部分將在6月底前完成預披露。
可見,目前還未完成預披露的近400家公司,如果申報材料和財務數據沒有問題,特別是符合上市要求的財務數據,都將陸續在6月底前完成預披公示。
但深諳發審規則的前瞻投資顧問分析發現,按照目前的制度安排,即使完成了披露,候審公司還是要排隊上發審會,而且,預披露的前后順序并不等同于上會順序。如果企業不能在6月份進入發審會,均要補充中期財務報告,對于擬上市公司而言,面臨的IPO風險會更大。因為現有A股上市的盈利門檻比較嚴苛,一旦財務數據出現較大波動,都將對上市成敗造成決定性影響。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