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長IPO暫停期間 借殼上市意外爆棚
(本刊記者 肖青)在10月31日的百度新聞里搜索“借殼上市”,《福能集團電力資產成功借殼上市》、《上海游族借殼上市 梅花傘38億天價并購》、《申萬擬借殼宏源800億巨頭將誕生》等消息不脛而走。
這些只是近期A股借殼熱潮中的一隅。各類擬上市公司四處尋找殼資源,各類上市公司爭先停牌重組,各類借殼上市事件此起彼伏。
IPO咨詢機構前瞻投資顧問(主要為擬上市企業提供上市前細分市場研究和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發現,自2012年11月2日浙江世寶登陸中小板IPO至今,A股市場IPO窗口持續關閉已長達一年之久,創下A股歷史最長記錄。IPO的暫停封鎖了擬上市企業的融資通道,他們不得不尋求其他方式,借殼上市成為較好的渠道之一。
借殼上市與IPO的比較
借殼上市是擬上市公司通過一定途徑獲得某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權,再將優質資產注入上市公司以達到間接上市目的的資本運作手段。通常,擬上市公司為了降低借殼成本,提高借殼效率,都會選擇盈利水平微薄甚至虧損、股權結構單一的上市公司作為殼資源。
借殼之所以這么火爆,是因為它與IPO相比的確有一些優勢。前瞻投資顧問認為,二者的區別主要有三個:
首先,從上市成本上來說,IPO需要企業進行改制、審核、發行路演、信息披露等需要,尤其是審核環節,監管層的要求很高,耗時很長,整個上市周期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甚至更長的時間,給企業造成的負擔較重。但借殼不同,手續簡便,無論是時間成本,還是資金成本,只要買賣雙方談判即可,來自外界尤其是監管層的限制較少,企業能掌握更多主動權。但是,根據證監會11月30日的新規,自12月1日開始,借殼上市審核等同IPO,且創業板不允許借殼,為此,預計未來借殼上市將回歸理性。
其次,從實際融資效果來看,IPO能同步實現發行和融資兩個功能,但借殼通常需要先買殼,待殼公司業績轉好后才較適合再融資。在這一點上,借殼相對處于劣勢,不過在現有的IPO審核節奏下,發審環節和發行環節都有很大不確定性,企業融資的時間成本非常高,反而能突顯借殼的優勢。
第三,從操作風險上來說,雖然兩者都存在一定風險,但IPO屬于高風險、高收益行為,借殼則相對低風險、低收益。IPO程序復雜,耗時更長,中間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有可能推倒重來,給企業造成很大壓力,而這種壓力一旦扛過去了,發行后的收益也是很大的,一方面來自募資,另一方面來自上市后公司軟實力的提升,尤其是品牌影響力。而借殼行為,企業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進度和時機,能有效控制風險。
也正因為如此,借殼上市更多是被急需資金的中小型快速發展的企業所利用。前瞻投資顧問認為,每個公司都有不同的特點,借殼和IPO的優劣勢都不是絕對的。擬上市企業要做的,是根據自身的條件、股東目標、融資緊迫性等,選擇一種最可行、最有利、最有效的方式實現上市目的。
14家公司借殼造富 增值率高達33倍
市場獲知公司借殼上市消息的渠道,通常是上市公司發布的構成借殼的重大重組事項公告。據證券時報的報道顯示,截止10月底,今年以來累計有14家上市公司發布過此類公告,其中,借殼資產約一半都屬于TMT領域,其他則散亂分布在公用事業、醫藥、稀土、裝修裝飾等行業。
該報道稱,這些擬注入資產規模參差,但評估收購價均不菲,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值。據統計,除香梨股份、銀潤投資以外,12家公司擬借殼資產評估價值的增值率都超過200%,借殼梅花傘的游族信息增值率甚至高達3281.05%,借殼遠東股份的華夏視覺、漢華易美的增值率也近16倍。
同時,前瞻投資顧問還發現,在這14家借殼上市的公司中,有多家企業曾在最近兩年試圖IPO卻無功而返,包括在今年5月31日被質疑業績不穩定而終止審查的長城影視、今年6月底正式終止上市計劃的神州信息、今年7月發布環保核查披露IPO意愿隨后卻意外借殼的景峰制藥,以及去年曾申報IPO卻因為獨立性欠缺而被否決的海瀾之家。
很多公司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面對IPO闖關失敗的現實,但上述擬上市企業卻在短短的幾個月內決意通過借殼行動曲折上市,且借殼資產評估價值的增值率都普遍超過2倍以上,行動之快、效率之高著實令市場驚詫。
前瞻投資顧問認為,無論是滬深兩市主板,還是深市中小板、創業板,擬上市公司排隊壓隊現象都非常突出。截至11月28日,滬深兩市IPO在審企業隊伍仍維持在763家的規模,而借殼上市在過去一年,已成為大量擬上市企業謀求上市融資的另選通道。
與此同時,從政策層面來看,目前,國家調整落后產能和盤活存量資金的需求非常迫切,為此也出臺了不少政令。顯然,借殼上市能讓問題重重的上市公司獲得重生的機會,為資本市場注入新鮮血液。
殼資源有限 借殼上市難成大眾化融資路徑
盡管如此,在近千家擬上市企業隊列里,能夠成功借殼造富的公司畢竟還是少數,IPO排隊企業謀求借殼上市,并非易事。這一方面受到A股殼資源有限的制約,另一方面從市場和中小投資者的角度來說,借殼上市一旦成為常態,勢必有脫離正常軌道的風險,為此,來自監管層面的壓力自然是無法回避的。
殼資源奇貨可居 價格攀高
由于IPO融資路徑被堵,近千家公司實現證券化的訴求異常迫切,殼公司變成香餑餑。券商人士透露,現在基本上一家業績差的殼公司,都有五家以上的借殼方在談。為此,“殼費”水漲船高,普遍都到了4億元以上。
同時,從10月8日開始實行的并購重組審核分道制也推高了殼資源的價值,尤其是汽車、鋼鐵、醫藥等九個行業并且符合三標準的公司,因為分道制,能進入豁免或快速審核通道,相對來說,殼價值更高。
深諳資本市場運作規律的前瞻投資顧問認為,殼的市值將直接決定重組后新股東的持股比例,因此,找殼第一指標通常是市值。殼越小,借殼后新股東持股比例越大,后續增資擴股融資空間也大。顯然,擬上市公司必須根據自己資產估值大小和利潤高低去找殼。
而據Wind統計,整個A股2467家公司中,市值10億以下的公司只有16個,其中10家處于虧損或微利階段。市值10-15億的公司有214個,約四成處于虧損或者微利狀態。
除了市值大小,前瞻投資顧問還建議擬借殼企業,評估一下殼公司的負債情況、股本大小和股東構成情況也非常有必要,但這些問題,專業性比較強,通常比較隱蔽,一般是投行或借殼的咨詢機構在負責,于是,找到一家優質的借殼中介,也是擬上市企業在借殼之前必須做好的功課。
但整體而言,A股殼資源畢竟有限,從資本市場的長遠發展來說,加快IPO上市進度,完善退市制度,拓寬融資渠道,才是解決廣大中小企業資金缺口的關鍵。
海內外借殼門檻不斷提升
中國借殼上市的有關規定,根據不同時間環節而適用,現行借殼上市的監管標準貫穿于上市公司并購重組法規體系之中,而不是針對擬借殼上市主體而專門制定相關的規則。
值得關注的是,2012年滬、深交易所修訂的《股票上市規則》,明確了對通過借殼恢復上市的不支持。其中第一條就是,新增“暫停上市公司申請恢復上市的條件”,要求公司在暫停上市期間主營業務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并具有可持續的盈利能力。
但由于規則并沒有明確指出什么是“主營業務沒有發生重大變化”,所以還是有很多企業打借殼的擦邊球。長遠來看,這種現象不會持續太久,隨著監管體制的不斷完善,借殼上市也會更加合法、合理、合規化。也就是說,盡管多數企業希望通過借殼上市繞道實現證券化,但限于各類政策法規的制約,這一“曲線救國”的方式或將受到嚴峻的“阻擊”。
與此同時,境外市場對借殼上市的門檻也一再被抬高。其中,香港聯交所2004年規定,上市發行人控制權易手之后12個月內收購資產的限制延長到24個月。2011年,美國三家主要證券交易市場集體追加了多項借殼上市要求。也就是說,中國企業借殼上市正變得越來越難。
中小股民不愿埋單 反對泡沫溢價
對于投行、機構投資者、股東,以及借殼的買賣雙方來說,借殼上市自然是利大于弊,但之于市場和普通投資者,借殼的風險確是無法回避的重要問題。
中小投資者認為,借殼上市的公開性不如IPO,社會監督遠未到位,暗箱操作不透明,容易滋生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甚至腐敗。同時,借殼后股價暴漲,也容易縱容廣大投資者由此產生投機垃圾股不勞而獲的暴富心理。
當然,也有人擔心,借殼方入主后同樣可能掏空上市公司,借殼上市可能只是在市場形成更大的爛殼,長此以往,借殼上市恐讓市場背負更重的殼負擔。
對此,前瞻投資顧問認為,監管上的不透明、不規范是能夠從制度層面、執行層面逐漸趨于完善的,但解決市場漏洞的根源,還在于所有的市場參與者的嚴潔自律。尤其對于擬上市企業來說,借助一定的資本運作的確能讓公司迅速壯大起來,但資本市場是一個公開、公正、公平的公眾平臺,出于公司的長遠發展考慮,勿逞一時之快,勿心存僥幸,踏實、穩健的經營才是長遠之道。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