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健康產業暗藏三大創業投資金礦
(本刊記者 孫小太)今年8月,人民網轉載自日本媒體的一條消息稱,面對日益走上超少子化、老齡化的社會現實,健康產業正成為日本內需的一大產業形態。其中,日本新潟縣將健康產業設為新興戰略產業,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扶持,對此個案,日本各地高度關注。
從日本的經驗來看,產業輻射度廣闊的健康產業,將成為帶動內需市場的一個重要嘗試。然而,健康產業的終端產品涉及范圍很廣,既涵蓋健康器具、醫療器械、藥品、食品、健康管理等常規領域,也將在旅游、物流、養生、城市建設等領域創造新的商機。IPO咨詢機構前瞻投資顧問認為,在這些新型的健康產業細分領域里,暗藏著很多創業機會和投資機會,巨大商機亟待深挖。
醫療旅游 東南亞領先 中國潛力大
近年來,有一種將旅游和治病、療養結合起來的新型旅游形式受到小范圍追捧。旅游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病情、醫生的建議,選擇合適的游覽區,在旅游的同時進行治療。醫療旅游有望成長為全球增長最快的一個新產業。
2007年,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5國的醫療旅游產業年收入合計高達34億美元,大約有290萬外國人到這5個國家進行觀光旅游兼治療。
專家預計,受益于中醫的國際影響力,中國有望成為繼泰國、印度、印尼、韓國之后的下一撥醫療旅游的熱門國家。目前,廣西巴馬縣被譽為“世界五大長壽之鄉”,每10萬人中擁有30.98位百歲老人,大量外地人群的到來,在這里形成了獨特的“養生文化”,也因巨大的醫療旅游需求,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增長。
IPO咨詢機構前瞻投資顧問(主要為擬上市企業提供上市前細分市場研究和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分析認為,一般的醫療旅游多涉及高端醫療服務,所以收費較高,現階段可能主要適用于高端消費人群,但這種新型的商業模式未必不能實現產業化經營,只要將現有的旅游和醫療資源進行有機融合,就能促進、帶動相關服務業的發展,形成新的服務產業模式。
以韓國為例,大多數外國患者到韓國尋求醫療服務,主要是醫牙、整形外科和體格檢查,從而也帶動了韓國的旅游業。目前,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韓國都在積極開展醫療旅游服務。
在中國,上海在2009年也建立了上海市醫療旅游產品開發和推廣平臺,服務內容包括售前的產品開發、醫療服務咨詢、預約軟件、遠程醫療技術支持、數據庫、機場接待、翻譯、餐飲住宿、游覽,也包括售后的外匯結算、服務貿易統計、法律糾紛等工作,而售中內容的醫療服務由醫院來完成。
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旅行社和國內的醫療機構,在聯手推出適合中國國情的醫療旅游套餐的同時,還應該注重提高自身的配套服務水平,這樣才能在即將到來的醫療旅游熱潮中占據先機。
醫藥流通并購潮持續來襲 第三方物流投資回報大
中國藥品流通包含批發、零售和醫院門診藥房三個環節。其中,醫院門診藥房依托公立醫院,壟斷了中國藥品流通的主要份額。但新醫改的試點改革,給藥品批發和零售創造了商機。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醫藥流通行業物流模式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的調查,2011年藥品流通市場需求活躍,行業購銷穩步增長,全年銷售總值達到9426億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長23%。其中,藥品零售市場銷售規模達1885億元,增幅穩定在20%左右。
前瞻投資顧問分析發現,目前的藥品流通市場主要由大型老藥企掌控,包括國藥集團、上藥集團、華潤醫藥等。但隨著新醫改的深入實施,在二三線城市及廣大農村地區,還有很多基層醫療需求沒有被激活,民營流通企業可以挖掘的空間還有很大。
相較于發展較早,且曾在2011年經歷過一輪并購大潮的藥品流通來說,涉及藥品供銷配送的醫藥物流,成為了新一輪市場競爭的焦點。中國藥價虛高的根本原因在于中間環節過多,這給醫藥物流創造了更多機會。因此,引入現代物流,能實現藥品快速、高效、價廉地送至消費者手中的公司,利潤空間更大,發展前景更好,也更容易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
不過前瞻投資顧問認為,做物流需要投入較大的資金和資源,如果由傳統藥企或藥品流通企業來做,雖然有產業鏈上的優勢,但專業服務會受限,反而不利于主業的拓展,所以他們更愿意選用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
因此,在物流服務與主營業務分開,實行專業化管理的大趨勢下,第三方醫藥物流公司憑借專業化的服務優勢,將逐漸從傳統大物流行業中獨立開辟出新的細分市場。對于初期投資巨大的醫藥物流項目而言,能同時服務于多家藥企,從而大大提高項目的投資回報率,實現集約化經營。
健康城市建設刻不容緩 垃圾處理大有可為
城市里久不散去的霧霾、沙土、噪聲等各種惡劣環境,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城市的健康問題。
上海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傅華教授等提出:“所謂健康城市是指從城市規劃、建設到管理各個方面都以人的健康為中心,保障廣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成為人類社會發展所必需的健康人群、健康環境和健康社會有機結合的發展整體。”目前,健康城市建設仍處于探索階段。
前瞻投資顧問認為,健康城市雖然是一個新觀念,但實際上它與產業、環境、城市規劃、城市管理、交通、住房等傳統生產和建設問題息息相關,一切旨在利用新技術、新方式對傳統城市建設進行變革的商業行為,都應該得到市場的鼓勵。
目前,城市的環境問題最為國人所詬病,類似于垃圾處理的環保型細分產業,在健康城市建設過程中可能受益面更廣。以垃圾處理為例,雖然在政府的扶持下,個別城市進行過試點,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受技術和資金的限制,另一方面,可能政策上的支持也不夠給力。畢竟垃圾處理屬于公共服務領域,受政府影響大,如果政府不放手,民營資本也很難介入,導致企業沒有形成較為理想的商業利潤模式。
媒體報道稱,在中國每年1億多噸的年產城市生活垃圾中,其中填埋占70%,焚燒和堆肥等占10%,剩余20%難以回收。其中垃圾發電率還不到10%,相當于每年白白浪費2800兆瓦的電力,被丟棄的“可再生垃圾”價值高達250億元。
2012年,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環境保護部組織編制了《“十二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預計“十二五”期間,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總投資約2636億元,民間資本可挖掘的空間很大。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