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頭”強勢搶灘 猛攻新三板
(《資本前瞻》記者 肖青)曾成功參與多家新三板公司掛牌工作的深圳市前瞻投資顧問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前瞻投顧”)認為,基于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要求,作為當下場外市場的主力軍,新三板的業務量和利潤率在未來幾年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這個空間,除了可以支撐數千家中小微企業的融資訴求外,足以吸引市場各方參與者的強勢搶灘。
投行:掛牌+融資+做市商+直投+IPO
券商投行對新三板的態度十分微妙。在去年由中關村擴容至天津、武漢、上海4個高新區以前,新三板幾乎是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無論是大型券商還是中小型券商,主要精力都放在IPO業務上,新三板基本是無人問津。
但隨著擴容試點的不斷深入,以及IPO市場的持續萎縮,越來越多的券商開始瞄準新三板的商機,紛紛投入到這個過去備受冷落的戰場,不僅頻頻穿梭于高新園區和企業之間,更是發表樂觀研報助推市場升溫,成為新三板市場上奔走最為積極的群落之一。
以廣發證券為例,從去年開始設立私募融資部,拓展掛牌業務,且掛牌業務與私募融資相結合,兼顧投行業務與投資業務,以期為企業提供更周到的服務。
中信證券的企業融資服務部從今年開始也為打造新三板業務大力招兵買馬,從總部到終端營業部、各分公司都成立對口部門從事新三板業務。
于是,一邊是大批正待上板的企業,一邊是積極奔走的券商,雙方迅速打得火熱。以至于有媒體報道稱,在新三板熱潮之下,“企業踩爆券商門檻”。
前瞻投顧的分析認為,新三板市場給券商帶來的商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企業掛牌上市費用:與主板、中小板及創業板動輒上千萬的承銷費用相比,推薦企業在新三板掛牌轉讓的費用要低得多,一般在100萬元左右,依據項目具體情況和主辦券商的不同而上下浮動。加上每個項目周期約3-6個月,券商至少得付出2-3個人的人力成本,因此,利潤空間并不大,尤其對于大券商,相對于IPO業務,新三板既費力又不賺錢,這也是新三板長時間被券商冷落的原因之一。
幫助企業做融資的收費:掛牌新三板的企業普遍求資若渴,幫助企業成功融資后提取傭金便是新三板的第二大吸引力所在。
未來的做市商業務:做市商制度是新三板的最大亮點,它能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定價問題。而在成熟市場,做市商利潤占券商利潤的1/3,不過目前該項制度尚未塵埃落定,有樂觀者預計,做市商制度可能隨著擴容細則一并推出。一旦引入該制度,券商的做市商差價收入將相當誘人。
券商直投業務:一些較早拿到新三板業務資格的券商,如廣發、海通、中信等券商,不僅早早覓得先機,進行了大量的項目儲備,甚至在項目股改期間就已經通過自有直投公司入股,掛牌后即可尋找機會實現退出,投資回報率也十分客觀。
IPO業務:新三板一旦成為中國的“納斯達克”,將為A股中小板、創業板提供充足的后備軍,經券商一手輔導培育的一大批優質新三板公司,待轉板機制成熟后有望直接轉入主板和創業板公開交易,屆時,券商也將迎來“二次掘金”的機會。
顯然,券商們更為關心的,是新三板可能暴增的業務量如何轉變為報表上的正能量。不過,前瞻投顧認為,新三板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具體的盈利模式還需要逐步探索,而在這之前,有備無患總是好的,更何況,在IPO業務不明朗的情況下,券商更需要開拓新的業務渠道以保證穩健經營。
而對于未來,券商們也基本持樂觀態度。國信證券分析,未來2-3年,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有望接近4000家,是滬深兩市公司數量的1.5倍,新三板市值約1.2萬億元,約占滬深兩市市值的5.3%。
西部證券預計,未來5-10年,主板上市公司數量會達到5000家,而場外市場會達到1萬家以上,屆時,新三板業務和利潤的成長空間肯定會超過主板市場。
中信證券則預測,2013-2015年,該公司新三板業務收入將分別達到9.75億元、43億元、177億元,收入貢獻占比分別為0.6%、2.1%和6.5%。也就是說,3年內,新三板業務收入占比將和其他創新業務相當。
新三板主辦券商業務排行榜前三位(截止8月16日)(數據來源:wind資訊)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