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產業如何填補資金缺口?
從節約用水,出門隨手關燈,到太陽能熱水器廣泛代替傳統家電,從外出就餐自帶環保筷,到低碳出行,選擇自行車或公共交通工具,不知不覺中,環保已經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每一處,成為一種觀念,一種潮流,“今天你環保了嗎?”也成為了不少人見面的一句問候語。
而在商業社會里,環保也從一種概念炒作,成為一個跨產業、跨領域、跨地域,與其他經濟部門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綜合性新興產業。這個由概念到產業的蛻變過程,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推動,尤其是政府基金、民間資本的引進,以及A股市場的鼓勵,給很多環保相關企業的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環保產業化
百度百科對環保產業這樣定義:指在國民經濟結構中,以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為目的而進行的技術產品開發、商業流通、資源利用、信息服務、工程承包等活動的總稱。
雖然它的產業跨度大,應用領域廣,但總體上可以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環保設備(產品)生產與經營,主要指水污染治理設備、大氣污染治理設備、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設備、噪音控制設備、放射性與電磁波污染防護設備、環保監測分析儀器、環保藥劑等的生產經營。
第二是資源綜合利用,即利用廢棄資源回收的各種產品,廢渣綜合利用,廢液(水)綜合利用,廢氣綜合利用,廢舊物資回收利用。
第三是環境服務,即為環境保護提供技術、管理與工程設計和施工等各種服務。
作為一個綜合性新興產業,與商業社會其他產業不同,環保也具有一些個性化的產業特點。
首先,它的政策驅動性很強,受政策推動和鼓勵的相關細分產業得到的社會資源會更多,發展機會也更大。比如S02削減10%的約束性指標,帶動了脫硫產業的發展;火電廠標準NOx,控制在100還是200,直接與催化劑產業相關。
其次,從發展訴求來看,這是一個公益性和商業性共存,甚至公益性大于商業性的產業,這就要求參與企業必須本著大愛的情懷,以滿足環境保護需求、解決環境問題為發展前提,探索全新的可持續商業模式。
去年底發布的《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提出,未來5年,我國全社會環保投資需求約3.4萬億元。這3.4萬億元的環保投資中,重頭戲是該規劃確立優先實施的8項環保重點工程:主要污染物減排工程、改善民生環境保障工程、農村環保惠民工程、生態環境保護工程、重點領域環境風險防范工程、核與輻射安全保障工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工程和環境監管能力基礎保障及人才隊伍建設工程等。
僅就污水處理一項來看,按照“十二五”規劃中的污水處理方面的政策,政府對該細分行業的要求被進一步提高:到2015年,東部地區城鎮污水處理率不低于85%,中部不低于80%,西部不低于70%。這意味著,無論是從“量”抑或是“質”上,污水處理行業都蘊含著較大的發展機遇。
據估計,2008年我國廣義環保產業產值達到了8200億元,已經占到GDP的2.7%。現在有環保企業3.5萬家,吸納就業300多萬人。已經形成若干個具有比較優勢和特色的環保產業集群,涌現出了一批年產值超過10億元的現代化環保企業。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