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上市和新三板為IPO分流效果幾何?
截至目前,已837對家企業排隊IPO,按照目前IPO頻率,不考慮增量影響,到2015才能消化掉這些排隊企業。針對目前懸于A股上方的IPO“堰塞湖”現象,市場人士提出幾大疏通導流的對策,包括海外市場融資(如發行H股)、出臺政策鼓勵IPO排隊企業自愿掛牌“新三板”等。
對此,證券日報發表了文章,指出IPO分流管道檢驗,海外上市費用高,掛牌新三板融資少。
在海外上市通道方面,文章指出,降低境外上市門檻,簡化審核程序,為小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減少企業上市成本,同時讓小企業不再受指標名額限制,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國內資本市場的上市壓力,但從一些境外上市的企業的經驗教訓來看,有些中國企業并不適合國際市場,因為在海外上市要求上市企業的抗壓性和自身素質較高。從企業方面來看,現階段排隊企業可能對海外上市并不熱情。主要有兩方面因素,首先,境外上市費用過很高,在境外上市總成本可會是境內上市的2-3倍,很多企業可能接受不了。其次,排隊上市企業個人意愿可能并不強烈。
在新三板通道方面,有律師則表示,借力新三板化解IPO堰塞湖尷尬,現階段并不合適。首先制度不同,IPO是先發行后掛牌,而新三板則是先掛牌后發行,這就對排隊待審的企業沒有吸引力。即使掛牌后可實現再融資,但在融資金額有限,同時等待時間過長,這對于大額融資的排隊待審企業來說,還不如繼續等待爭取早日掛牌。”
而眾所周知,新三板以及包括中小企業私募債在內的平臺,主要面向經營融資缺乏的小企業,這些大部分是發展到一定規模,繼續發展下去資金跟不上的企業,規模很小有一些年收入只在百萬,急需融資發展才來新三板。這與排隊IPO的企業不同,現階段排隊待審的企業規模都不小年收入都千萬以上,企業日常經營資金也沒有問題,這些企業一般在排隊之前都有投資公司對其投資,實際上并不缺錢。
除此之外,也有市場人士建議監管層停止新股發行。而事實證明,盡管監管層采取了延緩甚至暫停新股審核、并對新股發行進行窗口指導等措施,但二級市場并沒有如預期予以正面反饋,新股在壓價、縮量情形下上市后,依舊遭到游資爆炒。適度控制IPO發行規模與節奏,反倒成為游資炒作每一只上市新股的絕佳借口。
同時,券商投行人士稱,二級市場投資者之所以對IPO說“不”,核心原因是目前IPO公司業績過度包裝、有個別甚至嚴重造假,造成上市后業績快速變臉,給投資者造成損失。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就應該努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對于目前的IPO堰塞湖不必太擔憂,一方面一些企業會主動或被動撤回IPO申請,另外也有其他的渠道來分流。”一位受訪的投行人士對記者表示。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