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新格局下 城市群邊緣地區產業發展思路
以城市群、城市圈為引領的中國區域發展將成為未來5-10年中國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城市群(圈)規劃建設也為群(圈)邊緣地區的發展帶來機遇與挑戰,立足群(圈)邊緣地區,如何挖掘區域特色優勢資源重新定位,突破有形的邊界限制,分享城市群、城市圈產業集聚發展的紅利,是城市群邊緣地區城市管理者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一、我國城市群發展歷程:“城市群”為“新型城鎮化”模式定調
城市群,是城市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最高空間組織形式,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圍內,以一個或兩個超大型城市作為地區經濟核心,依托發達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網絡所形成的空間組織緊湊、經濟聯系緊密、并最終實現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體化的城市群體。
在我國,關于城市群的探索可謂歷經波折。中國城市群的戰略構想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80年代,以長三角經濟區為代表,受限于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城鎮化程度,彼時城市群(經濟區)內部聯系松散、交通欠發達,經濟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為了滿足優先發展的需求。此后,2006年十一五規劃、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陸續出臺,為“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模式定調,終結了長期以來大都市與小城鎮的模式之爭,“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成為共識,在空間形態上更具包容性、在城市層級分工上更具協調性的城市群,成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主角。
從2015年至2019年2月,國務院先后批復十個國家級城市群的規劃,并且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也提出“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發揮中心的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的戰略部署。未來5-10年,城市圈、城市群的建設將會成為中國區域產業集聚發展的重要載體,解決城市群邊緣地區的產業發展問題,成為城市空間建設的重要課題。
圖1 中國十大國家級城市群示意圖
二、城市群邊緣地區發展機遇:大交通推動下的產業協同
2021年2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將中國重點城市群、城市及地區按照交通運輸需求量劃分為3類:極、組群和組團。
國家交通規劃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對區域未來發展的重視程度,建設面向世界的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大國際綜合交通樞紐集群的提出,城市群、城市圈的建設再次受到市場關注。
隨著綜合立體交通網深入落地實施,大交通下的區域綜合發展、城市融合發展與產業協同,將持續為城市群邊緣地區提供絕佳的發展機遇。
三、城市群邊緣地區發展挑戰:雙重競爭產業難突破
城市群、城市圈的劃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國產業的集聚特點,隨著新的經濟發展階段的深入,在“雙循環”戰略、“RECP”等重大戰略、協議的實施驅動下,打造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成為城市圈建設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
伴隨城市群、城市圈建設持續深入,將推動區域范圍內產業格局新的重構,城市群邊緣地區也將面臨內外競爭雙重挑戰。在高端環節與高技術領域,核心城市虹吸效應漸強,不斷吸引高端要素外流,邊緣城市在基礎相對薄弱的情況下,短期難以形成突破;在低端環節,近年東南亞國家制造業強勢崛起,市場競爭激烈,而我國城市群邊緣地區在經濟高速發展中要素成本相應提升,原有發展模式受到挑戰。
1、“內憂”:核心城市虹吸效應持續釋放
城市群格局構建,極大促進了高端要素聚集,形成的產業發展局面,但在當前階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城市群邊緣地區的產業高質量升級與高端化延伸。
城市群、城市圈的規劃建設往往形成一個有形的地域圈界,受政策的引導,群(圈)內對群(圈)外城市人才、資金等的城市虹吸效應將進一步加劇,邊緣城市現有的企業、人才、金融、科技等產業資源基礎將會受到沖擊。
2、“外患”:東南亞制造業崛起,強勢參與國際競爭
群(圈)外城市多是欠發達地區,城市發展以承接產業轉移為主,產業發展較為落后:農業占比較大,二產以紡織服裝、農副食品加工、家居建材等傳統產業為主。伴隨著國家“大發展、大開放”戰略的實施以及城市群的規劃建設,這些邊緣地區在傳統產業的承接上也面臨著東南亞等國外地區的外部競爭。
尤其是,2020年11月,《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簡稱RCEP)正式簽訂,RECP中基本所有國家都顯著下調了衣帽等紡織類商品、雨傘鞋靴等加工物、蔬果魚肉毛皮等基本食物以及部分金屬的稅率;受此影響,東部沿海城市原本向內陸人工成本低的欠發達地區轉移的相關紡織服裝、鞋靴加工等附加值較低的輕工業,紛紛將生產制造環節向人工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地區轉移。
因此,城市群邊緣城市如何利用區域優勢,重新找準自己發展的定位,實現錯位協同發展,借助城市圈、城市群的建設實現區域經濟快速高質量發展是城市管理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四、產業發展思路:挖掘點-鏈成線-形成面
結合過往接觸過的城市群邊緣地區產業發展經驗,城市群(圈)邊緣城市可以按照“挖掘點-鏈成線-形成面”的發展思路,對區域發展環境進行梳理,形成新的發展定位。
“挖掘點”
即梳理區域內現有要素資源特點和優勢,如特色礦產資源、區域應用市場、龍頭企業等;
“鏈成線”
即從特色要素資源出發,圍繞國家戰略規劃、宏觀市場發展要求,由淺入深逐步構建本地特色資源產業鏈;
“形成面”
即準確把握城市發展大定位,實現城市群協同配套或是區域特色產業示范帶動。
圖2 “挖掘點-鏈成線-形成面”的發展思路
四、案例說明
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邊緣地區之一——四川巴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為例。巴中市位于四川省東北部,是成都、重慶、西安三大都市的幾何中心,也是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中心城市、原川陜蘇區中心城市。巴中作為中國知名的革命老區,產業發展以傳統產業為主,食品飲料和家居建材在全市工業產值中占比最大,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處于培育發展階段。
巴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是如何實現從“邊緣”到“前沿”的華麗轉身的?答案就是認清自身在國家區域一體化發展大趨勢中的資源稟賦和角色定位,從全局謀劃一域。
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規劃影響,巴中作為圈外城市積極發揮區域特色優勢,提出“立足資源優勢、環境容量等,強化產業互補、協同發展,高質量承接產業轉移,精準配套產業發展,深度融入成渝地區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構建緊密協作、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成為成渝地區產業協作配套基地。”
在此發展背景下,巴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以巴中特色礦產——石墨為基礎,順應國家新能源產業發展,充分整合區域現有企業資源,圍繞成渝地區電子信息、汽車制造和裝備制造三大主導產業配套環節,以三類工業用地為基礎,通過產業圈層化發展,即:以石墨為核心,實現資源產業化發展,建立石墨精深加工產業鏈條;以石墨精深加工產業鏈條為基礎,以成渝區域產業配套為目標,建立新能源電池產業鏈體系;以石墨及新能源電池為基礎,延伸培育發展前沿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最終構建起以石墨新材料為核心,具有巴中地域特色的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生態體系,打造區域產業配套基地。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