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招商之飛地模式
新發展格局下,國內要素流動和分布擁有巨大空間和回旋余地,從而帶來了欠發達地區招商引資的戰略機遇。在招商引資與被招商引資雙方互動探索下,招商引資模式日益創新豐富,飛地模式應運而生,并逐漸成為招商引資的熱詞之一。
飛地模式不僅僅是產業園區的招商引資模式,同時也與園區的管理和運營模式密切相關。理解飛地模式,首先要理解“飛地經濟”。
“飛地經濟”是指兩個相互獨立、經濟發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區打破原有行政區劃限制,通過跨區域的行政管理和經濟開發,實現兩地資源互補、經濟協調發展的一種區域經濟合作模式。2017年,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支持“飛地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支持發展“飛地經濟”。此后,“飛地經濟”蓬勃發展,模式也日新月異,不僅有滿足產業梯度轉移特征的“正向飛地”,還形成了“注冊在當地,辦公在飛地”、“稅收在當地,經營在飛地”、“生產在當地,研發在飛地”等多元化的“反向飛地”模式。實質上,“飛地經濟”整合了“飛出地”和“飛入地”的優勢要素資源共同發展經濟,即“飛出地”帶著自己的優勢生產要素去享受“飛入地”的互補優質生產要素的紅利。經濟發達地區在資本、人才、技術、物流、信息等方面具有優勢,經濟欠發達地區在土地、勞動力、招商政策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飛地經濟”將二者的優勢要素資源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所以,飛地模式是配合飛地經濟的招商引資模式,即在經濟發展存在落差的兩個地區,打破行政區劃限制,通過跨地區的經濟開發,園區共建,來實現資源互補、互利共贏、協調發展的創新招商引資模式。
一、 正向飛地模式
在正向飛地模式中,經濟欠發達地區通常提供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經濟發達地區通常提供啟動資金、管理和招商人才等生產要素。所以,正向飛地模式要求經濟欠發達地區謀劃招商引資策略要結合自己的區位條件,主動融入周邊都市圈分工體系,嵌入都市圈產業系統,接軌都市圈要素流動市場。正向飛地模式作為打破行政壁壘的一種制度創新,還需要進一步構建“飛出地”和“飛入地”的利益共享機制,建立統一聯通的“大市場”,實現產業協同與均衡發展。
(一) 正向飛地模式中的招商分工
“飛出地”負責項目前期考察、洽談等工作,對引進項目真實性負責,做好項目投資方與項目飛入地引薦、協調工作,協助投資方辦理相關手續。
“飛入地”負責園區土地“五通一平”和征地拆遷工作及所有基礎建設;幫助辦理環評、安評、震評、節能、土地、規劃、立項等相關手續,協助做好項目融資、企業用工等工作,落實投資方應享受的有關優惠政策;負責企業質量標準、安全生產、節能減排、降碳等方面的監管工作和園區范圍內的統計工作。
(二) 正向飛地模式中的園區管理
飛地園區的管理運作包括共管、托管等模式,往往需要“飛出地”進行管理經驗輸出。
(三) 正向飛地模式中的經濟效益分享
1. 稅收分享
“飛地”項目的稅收(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實行按比例在飛出地與飛入地之間分享。
2. 指標分享
GDP、固定資產投資、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工業增加值、產品銷售收入、進出口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按稅收分享比例或雙方商定比例進行核算,分別納入飛地項目所在地及招商縣(市)考核口徑。
3. 土地成本
對飛地項目用地價格低于土地實際成本的,項目主體投產后,用實現的稅收分成進行補償。
(四) 正向飛地的典型案例
基于城市對口幫扶,深圳率先拉開了飛地經濟的序幕,江浙滬沿海地區迅速跟進,飛地模式大有在全國遍地開花之勢,成為城市對口幫扶和解決“飛出地”土地資源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
1. 廣東·深圳
深圳全市面積1997.47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小的一線城市。經過改40多年的高速發展,土地和空間已經成為制約深圳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為打破土地和空間的限制,深圳先后建立起深汕特別合作區、寶安與江門飛地、湖南衡陽白沙洲深圳工業園區、新疆喀什深圳產業園、陜西深陜(富平)新興產業示范園等眾多“飛地”。
其中,深汕特別合作區以高新技術項目、重大項目、規模集聚項目為招商優先方向,建設鵝埠先進制造集聚區、深汕灣機器人小鎮、深汕海洋智慧港、深汕工業互聯網制造業創新基地。深汕灣機器人小鎮已引進顯控、華睿豐盛、科衛、三寶、天鷹智能、控匯智能、普盛旺、合發、云鼠、遠榮、金旺達等十余家實體企業,銳博特創新基地等平臺項目,儲備了哈工大機器人集團、中航聯創、賽迪研究院等20多家優質企業。2020年截止,全區已累計供地產業項目96個,其中已投產30個,動工建設34個,開展前期工作32個,計劃總投資超過528億元,全部達產后預計年產值近千億元。
2. 浙江
浙江省在2018年提出打造“山海協作”升級版,在2020年啟動實施“山海協作八大行動計劃”,重點謀劃建設山海協作產業園、“飛地”園區、生態旅游文化產業園等產業協作平臺。浙江省內“欠發達”的麗水、衢州等地與“較發達”的杭州、寧波等中心城市協同建設了首批9個省級山海協作產業園。2020年底,9個省級園區累計投資200億,實現工業總產值達300億元。其中,衢州市江山市與紹興市柯橋區共建的江山—柯橋山海協作產業園連續五年獲得省級工業類產業園績效評價一等獎,累計獲得省級獎勵及專項補助資金1.5億元。在2020年,產業園培育的企業科潤智控、天際公司進入IPO輔導期,園區內9家公司獲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4家企業實現上規升級,木門產業鏈成功入選省級產業鏈“鏈長制”試點示范。
二、 反向飛地模式
通常,飛地經濟主要由經濟發達地區“飛入”欠發達地區,而近年來,由經濟欠發達地區主動“飛入”發達地區的“反向飛地”模式格外引人關注。
“反向飛地”模式將招商的觸角直接伸到飛出地,利用欠發達地區的低成本等優勢,通過建立飛地快速獲取發達地區的人才、區位、資金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對欠發達地區招商引資具有重大意義。
反向飛地示意圖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一) 反向飛地模式的運行機制
1. 孵化器模式
該模式要求在發達地區建設眾創孵化平臺,在欠發達地區建設產業承接園區,形成科技產業生態閉環。欠發達地區為增強創新能力,在招商引資中注重建設眾創孵化平臺;到產業、技術、研發優勢地區設立離岸“飛地”眾創孵化平臺,通過“保姆式”服務吸引創新創業項目與優質企業資源入駐“飛地”;待企業條件成熟,再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將項目引回到欠發達地區,以欠發達地區產業園區作為企業規模化生產制造的承接地。
2. 以稅抵租模式
企業總部辦公免租金入駐到發達城市的“反向飛地”中,條件是將企業注冊地遷到欠發達地區,逐步將制造環節轉移到欠發達地區。一方面,經濟發達城市用地稀缺、成本高企,高科技制造產業外溢,適合總部辦公、研發;另一方面,經濟落后城市土地豐富、成本低廉,適合中試、生產,“以稅抵租”模式下,“飛入地”獲得產業引入,企業獲得免費的總部辦公,“飛出地”獲得總部經濟發展,可以實現多方互惠共贏。
(二) 反向飛地的典型案例
1. 上海·奉賢
上海虹橋核心商務區有一座名為“東方美谷·虹橋中心”的寫字樓,可租賃面積2萬多平方米。這棟樓就是南橋鎮在上海虹橋設立的“招商飛地”。這棟寫字樓由上海奉賢區南橋鎮政府全資持有,用來招商引資,吸引大型企業、上市公司建立總部基地,同時將高科技研發、生產加工基地引入奉賢區南橋鎮。
上海虹橋片區土地寸土寸金,而南橋鎮地價相對較低,這樣的價差提供了實現“反向飛地”的基礎。南橋鎮招商引資的秘密武器便是“以稅抵租”。免費入駐位于上海虹橋核心商務區的“東方美谷·虹橋中心”,無償使用辦公配套設施和服務等優惠對于企業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而企業只需要在南橋鎮注冊,用稅收來抵消租金,不必增加額外成本。
如今,“東方美谷·虹橋中心”寫字樓價值高達11億元,僅此一項,就使得集體資產增值6000多萬元。
2. 浙江·衢州
衢州位于浙江省西部的,與省內沿海城市相比,經濟總量較小、產業結構偏重、高端人才匱乏,地區發展受到制約。自2012年起,衢州先后在杭州、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設立共六個“反向飛地”,每塊飛地對接不同的產業方向。
衢州產業飛地園區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這些飛地為衢州招商引資,推動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推動力。在一線城市中的“反向飛地”是孵化器,到了衢州就變成研發中試和產業化基地,借勢借地借人才,逐漸形成一條完整的“孵化-加速-研發-中試-產業化”科技創新鏈條。其中,衢州海創園位于杭州未來科技城的核心位置,緊鄰省委黨校、阿里巴巴、海康、西溪金融島等重點項目。項目一期占地面積26.7畝,總建筑面積67598平方米,共有4幢綜合大樓,園區主要打造以“數字經濟、智慧產業”為主導的產業加速器。2016年4月正式運營以來,衢州海創園已實現招商引資項目超過100個,總注冊資本超過60億元,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超過50人。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