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暫停一周年:困則思變 候審企業出路探尋
權宜之計
1、轉新三板
今年1月16日,在北京金融街,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即新三板結束試點,正式揭牌運行。自從IPO出現“堰塞湖”以來,監管層也一再鼓勵排隊企業轉到新三板掛牌交易。
前瞻投顧統計發現,在新三板試點急速擴容的背景下,2013年7月,除了有43家企業掛牌外,還披露了20筆定向融資,融資規模達到3.17億元,單筆募資額約1585萬元,且掛牌數量、融資金額均創年內新高。
與大型企業云集的主板和營收已上規模企業聚集的中小板、創業板不同,新三板的掛牌公司多為營收規模較小、處于發展初期的高科技與新興產業公司。未來,新三板有望成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基石,從新三板轉板A股的程序也會更便利。基于以上判斷,前瞻投顧認為,IPO待審企業可以考慮嘗試新三板這條路,待市場穩定、機制成熟后再轉戰A股。
2、中小企業私募債
公開資料顯示,去年6月初,深交所和上交所分別首批通過了9家和10家中小企業私募債的備案申請,目前6只中小企業私募債已經亮相。截至去年12月底,中小企業私募債共籌資84.1億元。而在歐美市場,高收益中小企業債券基金正成為熱門的投融資方式。
《中小企業私募債試點辦法》明確提出,中小企業私募債發行規模不受凈資產的40%的限制。需提交最近兩年經審計財務報告,但對財務報告中的利潤情況無要求,不受年均可分配利潤不少于公司債券1年的利息的限制。總體而言,中小企業債券準入門檻低、操作靈活、發行周期短,是解決IPO排隊企業燃眉之急的首選方式之一。
3、轉戰境外
如果登陸A股比較困難,擬上市公司可以轉戰其他市場,比如中國香港、新加坡、美國等地。
以香港為例,前幾年,由于大陸政策規定的變動,赴香港特區上市并不是那么容易,但去年底,監管層已經明確放寬了境外上市門檻,讓更多的民企可以到香港上市。雖然國內市場市盈率較高,首次可以募集更多的資金,不過香港市場雖然市盈率較低,但后續融資要更加便利。
此外,經歷過去年的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之后,A股市場的市盈率也逐漸回歸理性,市盈率優勢正在減弱。對于擬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們而言,與其在國內無限期排隊等待,再加上一年的限售期,拋售時還要面臨一定的市場風險,具備一定資質的企業,還不如試一試境外上市。
4、并購退出
目前正處于排隊煎熬狀態的擬上市公司,雖然普遍都面臨資金匱乏的困境,但他們卻是當前中國市場上極具發展潛力的一批中小型企業。
而根據前瞻投顧對并購交易的經驗解讀,被并購的企業基本上需要具備三個資質,第一是產品或服務有特別大的市場需求;第二是技術獨特,或具有持續的研發創新能力;第三是主營業務符合收購者的發展訴求,比如跟收購者業務是互補的,或者是直接競爭對手的。
其中,前兩者是目前的IPO排隊企業普遍具備的。至于第三點,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監測信息,目前市場開始出現并購浪潮的拐點,市場存在大量游資在尋找新的投資項目,部分優質的已上市公司也在觀望尋找合適的并購對象。因此,對于資金渴求較為迫切的擬上市公司,尋找合適的并購退出機會,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5、主動撤材料,以觀后勢
從財務核查的工作部署及280余家主動撤材料的成效來看,監管層凈化資本市場環境的決心是十分堅定的。對于一些資質不是特別突出,發行期望不是特別大的擬上市企業,不少業內人士的建議是,主動撤材料。
前瞻投顧認為,第一,去年A股不過首發了150家企業,而如今在排隊的企業數量已經多達700余家,即使企業堅守陣地,哪怕是扛過了這場IPO暫停期,也得等到至少2年以后才有機會發行上市。
第二,部分企業為了IPO,已經傾其所有,幾年排隊下來,已經是彈盡糧絕、強弩之末了,如果硬要堅持,拖垮的不是別人,而是企業自己。此時主動撤回材料,重整旗鼓,尋求其他出路的同時,也在場外靜觀其變,待新股市場緩和些再考慮回來,也是明智之舉。
作者簡介:董乾,系深圳市前瞻投資顧問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負責人,帶領團隊給20余家企業提供過IPO咨詢服務。從業多年來,在為擬上市企業提供細分行業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交通、鐵路、通信、新材料、新能源等行業更是具有獨到的研究視角。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