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40元,明檔現做!平價親民的“干蒸菜”火了
作者|紅餐編輯部 來源|紅餐網
逆境之下,仍有品類在悄悄走紅。
01
有品牌4個月開出90家店
干蒸菜館遍地開花
近段時間,全國多地冒出了打著“順德干蒸”“寧波干蒸”招牌的干蒸菜館,且開店勢頭迅猛。
比如,2024年成立于寧波的卞太太老寧波干蒸菜,門店分布已經從浙江輻射至江西、山東、山西、重慶、河南、四川、云南、江蘇、湖南等多個省份。據紅餐大數據,其目前已開出超150家門店,其中90+都是今年新開的。
福建的虎爹·干蒸菜拓店速度同樣很快,目前門店數100+,70%為今年新增,且大多位于泉州和福建兩座城市,兩地的門店數均超過20家。
還有成立不到一年的老蔡土干蒸,目前已開出30+門店。老蔡土干蒸開到四川后,就成為成都的新晉排隊王,其錦江店獲得大眾點評的成都市粵菜打卡人氣榜第三名。
除了上述的干蒸菜品牌,潘抱抱·老寧波干蒸菜、嘿丫頭順德古法干蒸菜、胖阿發老順德干蒸菜等店也都是近一年創立的新品牌,門店數均超過40家。
事實上,干蒸菜此前已在社交媒體上積蓄了一定的熱度,而這些熱度,主要來自廣東順德的網紅店“容邊排骨飯”。在抖音,“容邊排骨飯”話題的播放量達1.3億次,在小紅書也有高達千萬的瀏覽量。
這家店憑借一道干蒸排骨,聲名遠揚,堪稱干蒸菜的“網紅鼻祖”。有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探店博主專門前往打卡。有不少博主稱,該店凌晨四點半開門,不到五點店內就坐滿了顧客;還有網友分享,周末上午十一點半到店時,排隊的號碼已經發到600多號。
△圖片來源:小紅書截圖
或是受容邊排骨飯的啟發,兩廣地區還出現了一些門頭寫著“容邊排骨飯”或是“干蒸排骨飯”的門店,部分品牌已顯露出連鎖化的苗頭。像余美娟生焗排骨飯、張仔紀干蒸排骨飯等品牌均于去年創立,目前均已有數十家門店。
這些門店以干蒸排骨為引流單品,菜單中還涵蓋豬舌、肉丸、脆肉皖等多種干蒸菜品。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粵菜館也盯上了干蒸菜的熱度,一些餐廳不僅在菜單中新增了干蒸菜相關的菜品,甚至還在店名上加上了“干蒸”相關的名字。
例如,主打啫啫煲的 “啫火啫啫煲”,在今年新引入干蒸新品后,將部分門店更名為“啫火啫啫煲?順德干蒸”,上海的粵弘記醉雞煲等品牌也在店名后綴加上“順德干蒸” 字樣。
02
人均40元、15分鐘出餐,
走地攤風和輕正餐模式
和一些依靠精致化、網紅化爆火的餐飲品類不同,干蒸菜館沒有奢華的裝修,也不靠高端的食材堆砌,更多是用最質樸的市井煙火氣“殺”出一條路來。
1、裝修簡單,走市井風、懷舊風
市面上的干蒸菜館多選址于社區或是商圈周邊的街巷,以“蒼蠅館子”的模式扎根市井,營造平價、親民的形象。
在門店外觀設計上,干蒸菜館大多走極簡路線。比如卞太太老寧波干蒸菜、胖阿發老順德干蒸菜、潘抱抱?老寧波干蒸菜等品牌,招牌僅是一塊素面鐵皮,上面簡單寫著品牌名稱,幾乎沒有裝飾性設計。還有一批店鋪采用白底紅字的簡易設計,甚至直接在門頭上手寫營業時間與宣傳語,歪斜潦草的字跡反倒成了特色。
踏入店內,這種質樸的“市井風”愈發明顯,老式的木頭桌、在紙皮上手寫的菜單、斷了一半但還在用的時鐘,墻面裸露出水泥樣子。
2、人均40元,SKU精簡至20+
干蒸菜的定位多為輕正餐模式,相較于傳統正餐店少則幾十種,多則上百種的SKU來說,干蒸菜館的菜品相對精簡,大多都在20道左右,涵蓋干蒸排骨、干蒸土雞、干蒸魷魚、干蒸牛蛙等。
紅餐大數據顯示,市面上的干蒸菜館客單價主要集中在40元-50元區間。不過,不少門店為了吸引顧客,會在團購平臺推出優惠套餐,將人均消費拉低至40元以下,比如,在大眾點評上,寧波地區的卞太太老寧波干蒸菜的雙人餐為68.8元,包括2道葷菜、1道素菜、2份飲品以及2份主食。
也有部分主打干蒸排骨的門店走快餐路線,人均消費在20元左右,菜品定價策略更接近傳統快餐,比如余美娟生焗排骨飯,小份的肉類價格在15元-25元,素菜則在10元左右。
3、明檔現做,15分鐘出餐
部分干蒸菜館會在店內設置明檔操作區,將烹飪過程完整呈現給顧客——巨大的鐵鍋在爐灶上加熱,盛放著食材的碟子整齊放置于鍋內的蒸架上。當國內達到一定溫度時,鍋內的壓力會急速上升,鍋底一旦碰到油水便會竄出熊熊火焰,伴隨著蒸騰的熱氣,營造出濃濃的煙火氣氛圍。
△圖片來源:小紅書截圖
這種烹飪方式的出餐效率較高,一口直徑約為一米的特制鐵鍋,可同時蒸制5至8道菜品,整個烹飪過程約15分鐘。而且后廚通常會安排數口蒸鍋同時進行操作,確保在用餐高峰時段也能保持穩定的出餐速度。
為了加深干蒸菜的烹飪特點,部分門店還會在店中裝飾上強調“不加一滴水”“還原食材最原始的鮮美”“拒絕預制菜”等。
03
門檻低、易復制,
是機會,亦是挑戰
作為一個剛被挖掘的地域品類,干蒸菜館為何能在短時間內實現全國化擴張?
首先是濃濃的煙火氣氛圍。與石鍋拌飯、江西小炒、砂鍋菜、啫啫煲等品類相似,干蒸菜同樣主打煙火氣,明檔廚房里,鐵鍋爆燃的“轟隆”聲和竄起的火焰,營造出極具沖擊力的烹飪場景。
然而,單靠新奇感還不足以支撐一個餐飲品類的全國化擴張。中國幅員遼闊,各省份的飲食偏好差異顯著,像浙江、廣東、福建等沿海省份的消費者可能更青睞干蒸菜的原汁原味,但在嗜辣成癮的川渝、湖南、江西等地,過于清淡的口味卻可能“水土不服”。
因此,干蒸本身并不拘泥于單一風味,部分嗜辣地區的干蒸菜館會采取因地制宜的改良策略,以滿足當地消費者的口味需求。
以湖南的胖春嬌·鮮貨干蒸為例,據了解,該店會在保留傳統的干蒸手法上,融入湘菜的元素,比如加入當家肉、樟樹辣椒等湘菜常用的食材,以及在菜肴中添加辣椒并加重調味,以凸顯出湘菜的香辣風味。
此外,干蒸菜館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全國連鎖化擴張,還得益于其“去大廚化”的出餐流程。據了解,干蒸菜制作流程簡明,只需將預處理的肉類、蔬菜進行基礎腌制調味,即可置入特制鐵鍋中蒸制。
這一特性使食材選品、調料配比、蒸制時間等各環節均可拆解為清晰量化的操作標準,大幅降低了對廚師技藝的依賴,為品牌的快速復制提供了可能。
然而,硬幣總有正反兩面,從長期來看,干蒸菜館也難免面臨同質化的挑戰。
當前市面上的干蒸菜館,在裝修風格上呈現出高度的相似性,鐵皮招牌搭配水泥墻面的裝潢風格比比皆是。而這種“市井風”裝修風格并非干蒸菜館的專屬,火鍋店、烤肉店等其他餐飲業態并不缺乏此類風格,很容易讓消費者失去新鮮感。
菜品方面,干蒸菜館的菜單也缺乏足夠的差異化。走進任意一家干蒸菜館,主打菜品往往少不了干蒸土雞、干蒸排骨等常見品類,菜品同質化現象嚴重。
長此以往,消費者難免會對相似的用餐場景和口味逐漸感到審美疲勞,進而影響其長期發展。
封面圖來源:紅餐網攝。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紅餐網,作者:紅餐編輯部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