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靈,難讓慢腳重拾“快”基因
作者|楊啟隆 來源|新識研究所
AI,能讓稍顯落后的慢腳重新成為快手嗎?
3月25日,快手發布了2024年Q4及全年財報。其中直播、電商、廣告三大業務均有所承壓。不過,市場的注意力卻幾乎都在可靈之上。
而快手也很懂市場的敏感之處,同樣把可靈與AI生態當成了本財季的最大亮點。
于是,在這份年報中,AI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全年業績摘要的第一句便是董事長程一笑對AI的肯定,“2024年我們在‘科技為本,用戶為先’的理念下,用AI技術賦能現有內容和商業生態,為用戶和合作伙伴創造更多價值的同時,也實現了強勁的業績表現。”
而在財報后的業績會上,投資者們也連問多個有關可靈與AI的問題,而程一笑則表示,“可靈AI目前是國內商業化變現規模第一的視頻生成AI應用”,并認為對于快手來說,當前最好的選擇就是依托AI對現有業務進行升級,迅速形成研發投入和收益的正循環,讓快手AI真正具有穿越市場周期的能力。
那么,收入首超1億的可靈能否成為繼電商后快手的又一規模足夠的賺錢產品?AI對于現階段快手又充當著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呢?
1
可靈排名國內第一全球第二?
還遠遠不夠
從OpenAI公開首支Sora預告片到現在,短短的一年中文生視頻領域的排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靈從眾多競爭者中殺出一條血路,而能擁有這樣的成績,和快手的大力投入不無關系。
據程一笑業績會上的QA,可靈AI是快手從去年年初開始內部孵化的項目。自去年6月6日首次上線開放測試至今的不到一年中,共經歷了20多個版本的迭代,平均兩周就要更新一次。
公司內部也十分看重可靈的發展,無論是組織方面對于算法和視頻理解領域的人才積累,還是算力方面聚焦資源在了視頻大模型研發上、寄希望于集中資源重點突破的決策,抑或者是算法提升方面更精準的技術判斷、系統化的選型以及大量的算法創新,無一不顯示快手押寶可靈的決心。
巨大的投入也如期換來了回報。據雷峰網報道,在大模型測評網站artificialanalaysis.ai的排名中可靈AI位列前茅,技術實力處于國際第一梯隊。而程一笑更是自信,宣稱“我們有信心,目前可靈AI‘圖生視頻’功能的綜合效果處于全球第一的位置。”
圖源:artificialanalaysis.ai排名截圖
除了榜單上遙遙領先外,可靈也是國內為數不多的能賺錢的AI產品。
據程一笑所述,可靈AI自去年四季度開始商業化變現嘗試開始,月度營收規模環比快速增長。自開始商業化至2025年2月,可靈AI累計營業收入已經超過了人民幣1億元。目前可靈AI也是國內商業化變現規模第一的視頻生成AI應用。此外,海外C端用戶的營收規模也在高速增長。
不過,當前階段可靈賺的錢,大多還是從C端用戶身上來的。
據白鯨出海報道,2月份可靈國內外的獨立訪客數分別為99萬和376萬。鑒于AI生成視頻的使用習慣,Web端的收入應該不低。按照程一笑透露的收入水平推算,這些收入絕大多數都是C端用戶的貢獻。
但是,對于C端用戶來說,AI視頻是一個高度新興的市場。盡管這一產品在初期憑借技術獵奇性吸引了大量嘗鮮用戶,但如何在第一波吸引到那些愿意主動接納新事物的用戶后再次開拓市場,讓更多的C端用戶使用AI視頻產品,是可靈乃至整個行業面臨的挑戰。
而為了可持續發展,快手也做出了努力,包括邀請李少紅、賈樟柯、董潤年在內九位知名導演共同完成國內首個AIGC電影實驗短片,或是頻繁舉辦各類比賽、展播,其實都是為了打造一個AI視頻的生態,用以留住C端用戶。
但是,結果看起來卻并沒有那么盡如人意。想要在C端拿下十倍、數十倍的增長還是太過困難,不過這并不是可靈的問題,而是受到了當下AI生成視頻技術上限的桎梏。
如果你想要直觀的感受的話,打開可靈AI的“創意圈”就可以了。里面會有一些在AI視頻中質量還算不錯的作品,但真要和當前塞滿互聯網的其他視頻資源相比,立馬就拉開了差距,根本沒有真的“路人”愿意去看這樣的AI視頻。
換一個角度來說,就是哪怕C端用戶花了不少錢和不少時間“抽卡”,創作出來的AI視頻質量仍然很普通。這很可能變成“圈地自萌”,在AI視頻創作圈中流傳和討論,并沒有可能大規模地吸引更多沒有接觸過AI視頻的C端用戶進入。
不過,可靈遇到的問題并非個案,而是當前AI視頻技術整體處于早期階段的根本體現。哪怕像可靈這樣的優等生也無法解答,這也注定了其試圖通過C端市場實現商業化突破,將面臨很大阻力。
2
可靈的AI故事,
解決不了快手的燃眉之急
既然在C端,可靈距離大規模商業化還有一定距離,那么B端呢?按理來說,技術力遙遙領先于同業的可靈AI有望在B端撕開一道口子。
在財報中,快手并未透露過多有關B端大客戶的進展。在電話會議上程一笑也只表示,目前已經與包括小米、藍色光標、AWS中國、Freepik等在內的數千家國內外企業客戶建立了合作關系。合作關系的深度、截至目前帶來的收入均沒有透露。這也意味著,可靈AI在B端可能仍處于一個爬坡階段。
但是,這個坡好爬嗎?從第三方的視角來看,或許并沒有那么簡單。
雖然當前AI視頻的生成成本已經降低到了幾毛錢一秒的水平,但可控性弱的問題仍然存在。作為對產品質量和效率同時有要求的B端客戶,全面接入仍需時日。
更何況,很多B端用戶并不會僅僅考慮效果的問題,性價比也會成為決定接入哪家AI視頻大模型API的因素之一。在這一點上,想要賺錢的可靈如果真的正面對上字節和阿里,其實并不占多少優勢,這都是可靈與快手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而在最高頻被提及的可靈之外,快手多次強調的AI戰略,已經融入了多個其他業務線中。
在最基本的視頻業務上,財報顯示快手借助大模型對短視頻、直播、評論和用戶興趣的理解,為用戶推薦更精準的內容,有效提升了用戶時長和活躍度。
在快手的廣告業務上,其線上營銷服務收入Q4及全年能完成同比長13.3%和20.1%的原因,主要就是由于優化的智能營銷解決方案以及AI技術的應用,推動了營銷客戶的投放消耗。
此外,在電商業務場景中,去年Q4快手AIGC營銷素材日均消耗超3000萬元人民幣。相較于上一個季度2000萬的數據增長了50%。如果按照第四季度有92天計算,AIGC營銷素材去年Q4的總消耗約27.6億元,占線上營銷收入的13.4%。
但是,在看到AI對業務的拉動的同時,也得明白AI戰略可是需要真金白銀投入的。
電話會上,快手首席財務官金秉在QA環節用很委婉的言語告訴大家,“在AI相關的資本支出投入方面。我們預計,2025年較2024年仍然會持續增長,但增長規模相對可控……我們預計公司今年在AI方面的投入對經調整凈利潤率的影響在1到2個百分點左右的水平……我們也會結合業務進展,動態地調整我們在AI方面的投入規模”。
也就是說,AI戰略當下還是一個需要持續投入的戰略。哪怕快手的投入屬于很理性很克制不燒錢的那一卦,在未來的一段時間中仍然不可能成為快手增長的新引擎。
不過,在大環境承壓導致快手廣告業務收入增速同比下滑、直播業務收入同比下滑、電商收入增速連續四年下滑的情況下,這一次用AI“堵”住市場的嘴,快手終歸還是要面臨這些問題。
而“老鐵們”的潛力究竟還有多少,市場希冀一直增長的業績能否撐到AI前來救場,所有大廠都在角逐的AI又是否能為快手帶來超過競爭對手們的收入,都是未知之數。這些從目前的可靈看,還遠遠無法給出解答。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新識研究所,作者:楊啟隆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