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住數據的“潑天富貴”:中東、東南亞憑什么?
作者|唐飛 來源|霞光社(ID:Globalinsights)
DeepSeek一石激起千層浪。
爆火短短一個月時間,國內從科技大廠到政務部門、從手機廠商到汽車企業,各行各業都在積極擁抱DeepSeek。
國外大廠亞馬遜、英偉達、微軟等也已上線部署支持用戶訪問R1模型,并且DeepSeek APP在全球多個地區應用商店的下載榜中登頂。
隨著越來越多平臺接入,新用戶蜂擁而至,DeepSeek的算力可能已經吃緊了。
2月6日,DeepSeek突然暫停其API服務充值,按鈕顯示灰色不可用狀態。隨后,DeepSeek對此發表聲明稱,“當前服務器資源緊張,為避免對您造成業務影響,我們已暫停API服務充值。存量充值金額可繼續調用,敬請諒解!”直到2月25日,DeepSeek才重新開放API充值。
根據國泰君安證券的測算,假設DeepSeek的日均訪問量為1億次、每次提問10次,每次提問的回復用到1000個token,1000個token大概對應750個英文字母,則DeepSeek每秒的推理算力需求為1.6*1019TOPS。(注:1TOPS代表處理器每秒鐘可進行一萬億次操作)
在這種普通推理情境下, 假設DeepSeek采用的是FP8精度的H100卡做推理,利用率50%,那么推理端H100卡的需求為16177張,A100卡的需求為51282張,則每月的機器成本大約是4.5億。
盡管DeepSeek提出“四兩撥千斤”的技術路徑,算力消耗已經較同行有了大幅的節省,但眼下看來算力成本依然十分龐大。
而隨著全球范圍內新一輪AI和大模型競賽的到來,算力主導權的爭奪成為不可回避的話題。
一
算力永不眠,
DeepSeek成新一代“算力屠夫”
大約半個月前,微信搜一搜測試接入DeepSeek-R1,參與灰度測試的用戶,可免費使用DeepSeek-R1滿血版。緊接著企業微信正式上線智能機器人、智能表格等AI應用,也宣布接入DeepSeek-R1。
根據騰訊財報,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微信及WECHAT的月活躍賬戶數達到了13.82億。
一個10億級月活的超級APP接入,使得DeepSeek-R1的算力需求呈現幾何級的增長。
民生證券根據微信日活量,以及日均token調用量為基礎,做出保守、中性、樂觀三種假設。
在三種假設下,預計微信搜索接入DeepSeek且全面普及使用后,所帶來的推理需求提升,就將帶來294、529、882億元的AI服務器資本開支需求。
圖源:民生證券
這還僅僅是微信一款產品的算力需求,如果算上騰訊系已接入DeepSeek的騰訊地圖、騰訊文檔、QQ音樂、和平精英、騰訊企點客服、騰訊云BI、騰訊電子簽等10余款產品,算力需求將再翻一個量級。
IDC聯合浪潮信息發布的《2025年中國人工智能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提出,DeepSeek通過其先進的算法優化和高效的模型性能,激發了新的應用場景的需求,將顯著拉動數據中心、端側及邊緣計算的應用發展。
而算力資源的不均衡也是目前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以國內為例,2021年國家提出“東數西算”工程,經過幾年的發展算力布局不均衡局面得到一定改善。西部地區多個典型城市已經成為國內重要的算力節點。比如甘肅省慶陽市就接住了DeepSeek帶來的“潑天富貴”。目前,DeepSeek的全量模型已在慶陽智算中心完成數萬卡快速部署,支持DeepSeek 671B模型的全量部署。
除了在國內合作或建立數據中心,多個國內巨頭也已經在海外布局自己的數據中心。
今年2月9日,在LEAP2025上,騰訊云正式宣布將在沙特阿拉伯建設首個中東數據中心。同一天,DeepSeek宣布通過沙特阿美數字公司正式運營達曼數據中心。
1月30日,TikTok獲得泰國政府批準,將投資38億美元用于數據托管服務。
更早前,2024年6月,字節跳動宣布計劃以100億馬來西亞林吉特(約合21.3億美元)打造馬來西亞人工智能中心,并額外投資15億林吉特(約合3.2億美元)用于擴建其在馬來西亞柔佛州的數據中心設施。同年5月,阿里云計劃在越南建設自有數據中心,外媒預估建設成本可能超過10億美元。
還有,2023年華為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建立了云數據中心,騰訊在印尼數據中心2021年也已投入使用。
這場表面看似資本驅動的競賽,背后實則是一場關于數字時代基礎設施話語權的爭奪,數據中心背后的算力資源正在成為驅動全球數字經濟的“新石油”。
IDC預測,到2025年底,全球算力需求將增長至2023年的10倍,其中亞太地區占比超40%。
如今,智能算力產業,已經成為大國博弈的關鍵領域。2022年,全球算力指數評估報告指出,算力指數平均每提高一個點,就會帶動國家數字經濟和GDP分別增長3.5‰和1.8‰。中國企業在海外建設數據中心,不僅是市場擴張的需求,更是爭奪全球算力網絡關鍵節點的戰略布局。
二
必爭之地,中東與東南亞的獨特優勢
《2024中國新科技出海報告》顯示,以海灣國家為主的中東地區、東南亞、拉美數字基建的成長為中國企業出海帶來了更多的機遇。
其中,中東地區人工智能、電商、本地生活等數字經濟領域均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東南亞互聯網普及率超過75%,也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目前,中東、東南亞已成為算力的必爭之地,除了云服務企業之外,互聯網公司、電商平臺、人工智能企業甚至是工業企業都瞄準了這一方向。
科智咨詢數字基礎設施研究事業部研究總監張福林給出一組數據,中東重點區域阿聯酋、沙特、卡塔爾、阿曼、科威特五國市場在運營的數據中心托管設施總計73處,在建和規劃項目75處。預計2024年至2029年,中東數據中心IT負載容量將以14.8%的復合增長率增長,達到2060兆瓦。而2023年東南亞數據中心IT容量已達到1716兆瓦,年度同比增長8.2%。根據科智咨詢的預測,從2023年到2028年,東南亞數據中心市場將維持17.1%的高速增長態勢。
長久以來,中東地區以石油資源聞名,但如今,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等國正試圖將“黑金”時代的財富轉化為數字時代的競爭力。
作為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數字十字路口”,沙特達曼是亞歐海底光纜(SEA-ME-WE)的核心樞紐。從達曼到法蘭克福的數據傳輸延遲比從倫敦出發低30%,這使得中東成為全球企業布局跨國服務的理想跳板。麥肯錫在《中東數字化轉型報告》中指出:“中東國家正在利用其能源收入與地緣位置,將自己重塑為全球數字經濟的‘中轉站’。”
以沙特“2030愿景”為例,該國計劃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50%,并已將光伏發電成本降至全球最低的1.04美分/度。據國際能源署測算,中東地區數據中心的電力成本僅為歐洲的60%、北美的55%。這種能源成本優勢直接降低了數據中心的運營開支,對相關企業有巨大的吸引力。
政策層面的開放進一步加速了這一進程。沙特和阿聯酋推出的“數字自由區”允許外資企業100%控股,新設立的企業最長可獲得30年的稅收優惠。
如果說中東的吸引力在于地緣與能源,那么東南亞的崛起則源自其龐大的人口基數與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
這片擁有6.5億人口的土地,互聯網用戶已突破4億,且平均年齡僅30歲。以TikTok為例,根據泰國數字廣告協會的數據,TikTok在東南亞的月活躍用戶群體已超過2.4億,視頻瀏覽量和創作量也呈現爆炸式增長,這種需求催生了數據中心建設的迫切性。TikTok在泰國投資38億美元建設的數據托管中心,正是為了應對當地用戶數據存儲和傳輸的爆炸式增長。
除了上述這些因素,企業集中選擇中東和東南亞,還有基于成本的考量。
數據中心是“水電大戶”,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22 年全球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加密貨幣的耗電量達到460TWh,占全球能耗的近2%。IEA預測,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到2026年這些領域的用電量將達1000TWh,與整個日本的用電量相當。如果不可再生電力繼續成為數據中心能源的主要來源,那么數據中心的碳排放量可能會超過目前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2%的航空業。
同時,數據中心還十分耗水。這些水資源主要被用于兩個地方,一是數據中心的冷卻,二是電力的消耗。數據中心需要運行大量的服務器,這些服務器會產生很多熱量,如果不及時冷卻,就會影響性能甚至損壞設備。因此,數據中心通常使用水冷卻塔來降低服務器的溫度。根據一項研究,與ChatGPT等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進行一次簡單的對話就會消耗500毫升的水。而火電、天然氣等主流發電方式都需要額外消耗水,這使得數據中心的水資源消耗更加龐大。
一位數據中心建設者分享,數據中心建設地點一般選擇電力充足且穩定的區域,如果有成本較低的清潔電能更好(如水電、核電等)。同時數據中心建設更看重接近核心電信網絡節點的區域,或用光纖直連的方式減少網絡延遲。對于采用水冷卻系統制冷的數據中心,還要貼近充足的水源供給,因為夏季散熱的時候每千瓦IT設備耗水量約為0.1噸。
結合這些選址建議,似乎就能理解為什么中東和東南亞如此火熱了。
東南亞有土地和水資源優勢,且可再生能源豐富,能滿足數據中心用電需求,降低運營成本。沙特、阿聯酋等中東國家地理位置也有利于數據中心覆蓋周邊地區,提升數據交互效率 。
在“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下,中國與東南亞、中東國家在數字經濟領域合作更加緊密,中國企業加大在兩地的數據中心投資布局,也符合發展趨勢。
三
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穿越“火與冰”?
盡管前景廣闊,但在“熱土”上掘金并非易事。
首當其沖的是地緣政治的影響。2023年,美國升級對華AI芯片出口限制,禁止英偉達、AMD向中國出售高性能計算芯片(如A100、H100),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很多企業整體算力的提升。
其次,人才不足,中東與東南亞的科技人才儲備遠落后于產業發展速度。沙特人口約為3600萬,其勞動力甚至不及德國的一半。東南亞的越南IT人才數量已經超過150萬人,但由于薪資水平偏低,高端人才外流危機仍然存在。泰國的情況也類似,根據麥格理股票研究(Macquarie Equity Research)的分析,該國豐富的電力供應和高穩定性的電網是主要優勢。然而,泰國在技術人才儲備方面存在短缺,這將是未來的一大挑戰。
國內某云服務大廠的員工告訴我們,公司2019年在泰國建設數據中心時,調派了大量中國工程師前往當地。此后還聯合當地高校開展云計算與AI培訓,為學生和專業人士提供學習相關技術的機會。
無獨有偶,TikTok則采用轉崗的形式將人員派駐至海外。從2023年11月起,TikTok在國內工作的前后端開發、數據、算法等崗位員工陸續接到轉崗至海外工作的通知。被轉崗的工作地點包括新加坡、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美國,員工如接受轉崗,可獲得比國內多一倍左右的薪資包和兩年租房補貼。
最后,數據安全是出海企業無法回避的“高壓線”。中東國家普遍要求外資數據中心與本土安全機構共享數據訪問權限,而東南亞的《東盟個人數據保護框架》、《東盟數字信息治理框架》雖倡導跨境流動,但實際操作中各國對“數據主權”的定義存在較大差異。
盡管面臨三重挑戰,但中東與東南亞市場的戰略價值不容忽視。標普全球預計,到2035年,新興市場將在塑造全球經濟中發揮關鍵作用,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65%。而成功扎根區域樞紐的企業,可將其經驗復制到非洲、拉美等二級市場。
中東與東南亞的“數據中心熱”,折射出全球數字經濟的深層邏輯——誰掌控了基礎設施,誰就掌握了數據流動的命脈。
然而,這場競賽沒有簡單的贏家公式。
對于中國企業而言,要做的并不僅僅只是一場商業“登陸”,更是一場產業“布局”和“深耕”。能否在中東的沙漠與東南亞的雨林中扎根,不僅取決于技術和資本,更取決于能否真正理解并融入這片土地的經濟、文化與政治生態。
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在其所著《第四次工業革命》一書中談到:蒸汽機的發明驅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流水線作業和電力的使用引發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半導體、計算機、互聯網的發明和應用催生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現在,智能化與信息化所驅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向我們席卷而來,它將數字技術、物理技術、生物技術有機融合在一起迸發出強大的力量影響著我們的經濟和社會。
如今,海外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對中國企業來說,能否通過算力資源的全球布局完成革命性創新、進行生態化發展,是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依舊保有生命力與競爭力的關鍵。
這條路注定崎嶇,但也正是這種挑戰,將定義下一個十年全球數字經濟的版圖。
參考資料:
[1]《先進計算暨算力發展指數藍皮書(2024)》,中國通信院
[2]《數據中心行業投資與價值洞察》,首程控股
[3]《2025年全球數據中心展望》,仲量聯行
[4]《DeepSeek重大突破,重視AI應用與算力的再平衡》,財信證券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霞光社(ID:Globalinsights),作者:唐飛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