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組合式創新”實現突圍,宮頸癌防治填補上最薄弱的一環
作者|林藥師 來源|醫曜
在萬眾矚目的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簡稱“進博會”)上,全鏈條宮頸癌防控體系實景展絕對是最吸引觀眾的展臺之一。
宮頸癌作為目前唯一病因明確,可防可控的癌癥,是中國癌癥基金會重點關注的癌種。亞虹香港攜手羅氏診斷宮頸癌創新平臺、豪洛捷婦女健康診斷創新中心、德國凱杰智慧創新園等十余家合作伙伴,共同還原了宮頸癌從預防到篩查,再到治療的整個過程,并得到中國癌癥基金會的支持和指導。
全鏈條宮頸癌防控體系中,亞虹醫藥帶來的無創治療宮頸癌前病變的創新產品APL-1702無疑是最耀眼的。其獨特的組合式創新理念,將吸收能力提升100倍的光敏劑、635納米波長、7毫瓦低功率的LED紅光以及便攜式宮頸光動力治療系統集于一身,形態如“小紅帽”,有望顛覆傳統宮頸癌前病變手術“一刀切”的治療格局。
作為宮頸癌防治的“最后一道關口”,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是最具臨床價值的一環,但同時又是臨床最欠缺的一環。在此之前,“一刀切”的手術治療是HSIL的首選方案,但這對于患者宮頸機能卻是有傷害的。“小紅帽”的出現,不僅給HSIL患者提供了新的選擇,更是重新定義了HSIL的治療邏輯。
除了填補臨床未滿足需求外,“小紅帽”還是一款組合式創新產品,對于中國醫藥產業而言,“小紅帽”的成功亦有跨時代的里程碑意義。
01
創新不應被“禁錮”
2007年,喬布斯用iPhone重新定義了手機。
在當年的蘋果發布會上,喬布斯向外界公布了三個新發布產品:一個附帶可觸摸屏幕的iPad、一個革命性的移動電話、一個突破性的互聯網工具。僅從喬布斯的描述看,這三個產品并沒有太多革命性的東西,幾乎都是當時已經成熟的產品。然而,喬布斯后面的話卻驚呆了眾人,因為這三個新產品并非三款獨立的產品,而是全部聚集在iPhone之上。
追根溯源,iPhone并沒有本質上的技術突破,只是將三個之前已經成熟的產品組合成了全新的iPhone。那么iPhone算創新嗎?從用戶體驗角度看,它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手機的傳統認知,不僅應算作創新,更是跨時代的創新產品。這就是“組合式創新”的魔力。
其實,“組合式創新”并非只適用于消費領域,在醫藥領域同樣不乏成功的案例。
依靠核心元器件電荷耦合元件(CCD)的壟斷優勢,日本軟鏡一度在全球建立起極為穩固的產業壁壘,三家日本企業奧林巴斯、富士膠卷、賓得醫療曾合計占全球93%以上的市場份額。
然而,看似固若金湯的產業壁壘,卻被一家名叫Ambu的丹麥跨界企業輕松突破。Ambu并沒有與日本內窺鏡巨頭比拼技術,而是從臨床未滿足需求出發,通過將一次性窺鏡耗材與成像系統組合的方式,進而制成了一款全新產品一次性內窺鏡。自2009年正式切入內窺鏡賽道后,Ambu公司正式找到新的業績增量,實現營收連續十四年的持續增長。
Ambu并非深耕內窺鏡賽道多年的成熟企業,而是一個徹徹底底的跨界玩家。在推出首款一次性軟性支氣管鏡aScope之前,Ambu的主營業務主要以復蘇急救和醫療培訓為主,可就是這樣一個門外漢卻硬生生從日本軟鏡巨頭口中搶到了市場,并成為產業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這背后最核心的原因,就在于Ambu公司對于臨床未滿足需求的準確洞悉。在當時,軟鏡是直接進入人體自然管腔的醫療器械,很容易因清潔不徹底而出現感染問題,即便是胃腸病學護士學會(SGNA)的指南已經將軟鏡的后續清晰拆分成43步,但仍會出現感染的可能。
2006年的時候,美國醫學教授Seoane-Vazquez進行了一項追溯分析,其統計了1974—2004年間美國發生的所有軟鏡感染事件。調查結果顯示,共有10989名患者使用過被污染的檢查儀器,其中740人遭受了感染。僅2002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就有 414 名患者暴露于被細菌污染的內窺鏡之下,造成32人感染,3名患者死亡的慘劇。
被污染所感染的潛在危機下,無論成像多么清晰的內窺鏡都是難以讓患者放心的。對于當時的患者而言,軟鏡的產業“第一性”已經悄然生變,一個完全杜絕感染風險的內窺鏡是要明顯強于普通內窺鏡的。
從這兩個案例足以看出,偉大的創新產品,并不以創新的格式進行區分,而是必然誕生于需求中。能夠滿足臨床空白需求的產品,就是極具創造性的產品,創新不應被教條的定義。
02
用結果說話
與前輩蘋果和Ambu公司類似,亞虹醫藥的“小紅帽”也正是一款聚焦于實際未滿足需求的“組合式創新”產品。
“小紅帽”共由三大顛覆式創新技術組合而成:專利脂溶性光敏劑(HAL)、突破性超低功率LED光源、首創便攜式設計。它的基礎機制并不復雜,就是利用光敏劑、光、氧三者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高選擇性光動力反應,來靶向性地清除病變。
人體中被HPV侵染的細胞增生和代謝異常旺盛,因此會吸收更多的光敏劑,而正常細胞則不會。在給予外源性光源后,異常細胞中的光敏劑會被激發從而產生大量能量,進而傳遞給細胞內的分子氧,產生大量的單態氧和自由基,最終實現對異常細胞的殺傷。
圖:“小紅帽”機制原理
這套基礎機制看似簡單,但想要在臨床中達到效果卻并不容易,存在諸多難點。
首先是細胞對于光敏劑的吸收問題,由于傳統的光敏劑多為水溶性,是并不容易被細胞吸收的,自然也就無法起到治療的效果。“小紅帽”開創性地使用了HAL,能夠順利穿透細胞膜,在病變細胞中的選擇吸收率提升近100倍。正是基于HAL的超強選擇性,“小紅帽”才能在確保療效的同時,大幅降低藥物濃度對人體的傷害。
但僅有創新性的光敏劑是不夠的,因為宮頸對于溫度是非常敏感的,用普通光源照射會產生灼傷感,更有甚者會被燙傷,因此光源的選擇同樣十分重要。“小紅帽”采用的是635nm紅光LED光源,功率僅7毫瓦,工作溫度不超過42攝氏度,對于人體來說極為溫柔舒適。
此外,傳統HSIL治療方案耗時耗力,而“小紅帽”首創了便攜式設計,醫生放置完成后,患者即可離開。“小紅帽”顛覆性地將HSIL治療場景,不僅無需遭遇手術的“痛苦”,而且簡單方便。
依托于三大顛覆式創新技術組合,亞虹醫藥“小紅帽”APL-1702臨床數據喜人。今年9月,亞虹醫藥宣布APL-1702的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結果入選第27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CSCO),并以壁報形式發布本研究關于6個月時病理轉歸率和HPV清除率的不同年齡亞組分析數據。
數據顯示,基于不同年齡亞組在第6個月時病理轉歸率(即,組織病理學緩解率,定義為:組織病理學轉歸為CIN1或正常的受試者比例)的分析顯示,無論是“≥20歲且<30歲人群”還是“≥30歲且<40歲人群”,APL-1702組較安慰劑對照組的病理轉歸率均提高15%~20%,各年齡亞組均未出現宮頸癌變事件,提示APL-1702在20~40歲HSIL人群中具有明顯的療效潛力。
圖:不同年齡亞組在第6個月時病理轉歸率
HPV清除率方面,APL-1702組和安慰劑對照組在“≥20歲且<30歲人群”中,HPV總體清除率、HPV16+清除率和HPV16/18+清除率均有提升。本研究“<20歲”和“≥40歲人群”比例較低,這一人群的結果穩健性需更大樣本量驗證。總體而言,APL-1702在促進HSIL降為LSIL(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的同時,也展現出促使高危HPV病毒轉陰的能力。
圖:不同年齡亞組HPV清除率
作為迄今全球首個在三期注冊臨床試驗中獲得陽性結果的HSIL治療產品,“小紅帽”APL-1702的出現有望讓HSIL告別“一刀切”,進入“真無創”。
如果說“小紅帽”在HSIL治療上的突破是一個寶藏的話,那么HAL就是找到寶藏的地圖,突破性超低功率LED光源則是挖掘寶藏的工具,而便攜式設計則是打開寶藏的鑰匙。雖然HAL、冷光源、便攜設計并非亞虹首創,但想要在臨床上達到如此這般效果,那么三大創新理念缺一不可。
亞虹醫藥在“小紅帽”開發過程中的難度,不在于原料本身,而在于如何從眾多潛在的素材中找到唯一的正確答案。“組合式創新”追求的并不是創新的過程,而是最終解決實際問題的結果,時下爆火的雙抗藥物,其本質不也是一種“組合式創新”嗎?
03
到底什么才是創新?
這些年來,中國醫藥產業實則陷入“創新”陷阱:太多人為了創新而創新。
何為創新?這本就是一個無解之題,因為現在所有的創新藥都是人為規定的概念,只要是人的規定,就必然會存在漏洞。例如大名鼎鼎的“氘代”技術,其本質就是將有機化合物分子中的氫換成其同位素氘,以此來規避專利壁壘。雖然“氘代”后的產品是一種新的分子,但其真的是創新嗎?
任何帶有功利思想的創新,都不應算作是創新。真正的創新,一定是以臨床未滿足需求為出發點,能夠切實解決患者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例如iPhone成功將多種功能匯聚于一部手機中,讓人們出門不再需要同時帶那么多其他電子產品;再比如Ambu改變了內窺鏡的使用頻次,就開創性地解決了困擾行業許久的感染難題。
太多人長期陷于傳統思維中而不能自拔。任何一個產業,其發展邏輯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臨床需求的變化而不斷改變的。不變的只有一點,那就是好的產品一定都是從用戶需求出發的。
在“小紅帽”之前,手術也是能夠治療HSIL的,但“一刀切”卻存在諸多隱憂,如復發問題、疼痛問題、生育問題等等。“小紅帽”的出現,給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在手術之前,他們完全可以先用“小紅帽”試一試,從而避免了“一刀切”的簡單暴力。
手術治療固然能夠解決一定的臨床需求,但當行業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患者最迫切的需求就不是簡單的治療,而是如何更高效率、更低損耗的進行治療。如果說療效是醫療產品的“第一性”的話,當“第一性”已經被足夠滿足,那么產業的第一性其實是悄然生變的,如內窺鏡轉變為規避感染的安全性,HSIL轉變為更加安全和保守的治療方案。
“小紅帽”堪稱是一次經典的“破壞式創新”,雖然與主流市場發展趨勢并不一致,但卻因為站在需求角度思考問題,而往往會在行業中出現極強的“破壞力”。無論是對從業人員,還是對投資者,“小紅帽”實則都頗具啟示意義,那就是產業的變革往往發生在意料之外。與其拼命內卷,不如多去觀察,內卷只會摧毀價值,創新只會誕生于需求中。
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很多時候,只有跳脫出思維定式,不去盲目內卷競爭,而是從實際臨床需求出發思考問題,或許就能得到完全不一樣的收獲。同樣的,創新也不應該是一個標簽,而是真正地填補臨床空白。伴隨著“小紅帽”的成功,“組合式創新”或將成為填補臨床空白的新路徑,中國醫藥產業更有望進入“組合式創新”的新時代。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醫曜,作者:林藥師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