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齊發,AI點燃短劇“二戰”?
作者|李爽來源|白鯨出海(ID:baijingapp)
短劇產能,在不短的一段時間里被視作限制短劇出海市場更快增長的關鍵因素。以頭部廠商點眾為例,公開資料顯示,其單月國內短劇的產量能達到 50-60 部,而海外短劇的預計年產量為 100 部,僅為國內水平的 1/6。
產量有限,一方面是因為海外短劇的制作成本頗高,不僅直接拉高了入局門檻,也讓參與的平臺方更傾向于“謹慎下單”;另一方面,則是受職場文化差異、人才儲備少等因素影響,海外短劇產出周期通常更長。過往,從業者大多期待隨著供應鏈完善、市場教育程度的加深讓“供給飛輪”實現更高效運轉,但顯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人解決不了,AI 被寄予厚望,近期幾個新工具的陸續發布,都指向了一個新的解題方向——AI 短劇。
生成式AI短劇——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上個月,昆侖萬維發布了 AI 短劇生成平臺 SkyReels,美圖秀秀也在 7 月底發布了專門用于 AI 短片生成的 MOKI。目前兩款產品都在內測中,它們大多集成 AI 腳本生成、AI 分鏡生成、AI 視頻生成、AI 人物配音、AI BGM 等一系列能力,實際上是一個串聯多個大模型,打穿垂類場景的工作流思路。雖然理論上,創作者也能自行搭建類似的工作流,但是對于多數人而言依舊難以上手,且實際的產出情況也并不如預想中高效。
AI 短劇生成流程圖
即便如此,AI 短劇內容平臺已經先在市場上推出,CreativeFitting 獲得了數百萬美元的 Pre-A 輪融資,AI 短劇 App Reel.AI 已經上線,另外還有一些創業者也在嘗試。AI 短劇平臺 PopShort.AI 就是其中之一,創始人 Alex Li 告訴我們,他們的自建流程中真人編劇完成劇本,制作環節基本也是由一人完成。目前視頻生成也還涉及到大量手動調整的部分,例如 AI 視頻生成的過程類似抽卡,每次生成一個 3-5 秒的視頻,這意味著單集 1 分鐘的 AI 短劇至少需要生成 15 個可用片段,之后再手動剪輯,目前產能大概是 1 人 1 天 1-2 集。而 SkyReels 的公開信息顯示,其能批量生成 30 集 AI 劇本和短劇,理想情況下效率提升將非常明顯。
“我們也在等 SkyReels 的成果。”Alex Li 告訴我們。
在目前公布的 Demo 中,SkyReels 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和實驗室逃走的 424 號試驗品相遇的短篇奇幻故事,整體屬于寫實風格。成片的一大特點是采用了更多的畫外音來推進劇情,人物對話較少,以此減少人物說話嘴型不夠自然的影響;其次在畫面上,人物的動作表現相對單一,更多利用運鏡變化、背景物體的運動來體現畫面的豐富度,以減少“PPT 感”。總體上說,受限于當前的模型能力,能感受到 SkyReels 選擇了不少折中的設計,樣片呈現上也更像短片而非短劇,雖然已經能呈現出一段完整的劇情,但就主觀感受來看,制作出的內容還不能算是達到可消費水平。
單就目前市面上已經出現的生成式 AI 短劇而言,已經呈現出幾個特點:
一是 AI 短劇的核心優勢在于題材。從央視頻的《補天》到快手的《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字節的《三星堆:未來啟示錄》,它們涉足的神話、科幻等其實一直是傳統短劇礙于成本等壓力鮮少嘗試的題材,而 AI 短劇有機會為短劇題材帶來突破。
二是目前看到嘗試從 C 端收費的AI短劇,在呈現上也更多采用了“折中”的策略,去弱化 AI 短劇效果的缺憾。比如AI短劇平臺 Reel.AI 朱江在對外交流中透露,他們率先實現規模化用戶付費的實際上是 AI 動漫短劇,非動漫短劇預計要在今年下半年才能達到可消費水平;PopShort.AI 目前總共上線了 2 部非動畫 AI 短劇,也產生了一定收入,但 Alex Li 也直言目前依舊存在人物動作幅度有限、聲音不自然等問題,下一部他們計劃嘗試“AI互動短劇”的形式來避開和真人短劇的直接比對。
Reel.AI的AI動漫短劇和Popshort.AI的真人AI短劇
不難看出,在 AI 短劇呈現效果尚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相關從業者的思路更多是找到 AI 短劇和真人短劇的差異點,去“揚長避短”。MOKI 或 SkyReels 等全流程工具的發布,也許會加速 AI 短劇走向市場的過程,但就目前的情況來說,依舊屬于小范圍內的探索。而相較于用 AI 生成短劇,傳統短劇從業者接受度更多的實際上是用 AI 工具實現單點提效。
AI工具,劍指翻譯與二創?
筆者簡單調研了身邊 8 位短劇出海從業者對 AI 工具的應用情況(調研對象包含從事版權、承制、平臺、翻譯各環節的從業者),相關應用目前主要是針對翻譯短劇場景。視頻生成相對少有人提及,主要是因為目前AI的發揮水平不算穩定。海外短劇制作公司 Emotive Bunch 制片人謝嘉一表示,他們目前在嘗試用 AI 文生圖、圖生視頻工具制作海外短劇的后期特效,比如吸血鬼、狼人變身,狼人眼球變色,甚至是大景別的汽車爆炸,房屋燒毀等,呈現的效果確實能夠滿足需求,但也需要大量的試錯和調整。“未來如果能解決可控性及一致性問題,我們也期待 AI 和短劇的結合能極大提升后期制作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而得到從業者認可的 AI 翻譯工具,其實也不像想象中的“一鍵翻譯”這么“無趣”,其核心功能也服務于翻譯短劇的前置環節,比如短劇翻譯前需要做的原字幕無痕擦除、用光學字符識別技術來提取短劇字幕等(由于短劇背景音大、轉場快,傳統方法提取字幕準確率低而體現出優勢)。至于翻譯的部分,AI 輔助之后往往也還需要真人把關,這也是翻譯服務商也會積極采納類似工具,并將其作為打包服務出售的原因。據某家 AI 工具服務商公開透露,去年下半年至今其已與上百家短劇出海企業達成合作,足見其應用廣泛。
除了 AI 翻譯服務,面向短劇二創的 B 端、小 B 用戶的 AI 工具市場也非常蓬勃。國內市場短劇二創主要用于分銷,創作者可以從中獲取分成收益,但是視頻剪輯本身也是一道門檻,同時費時費力。在傳統的工作流程中,二創創作者需要自行編寫解說詞和腳本,再進行剪輯、配音和上字幕。但是如果使用劇推推這類 AI 智能剪輯工具,幾乎只用導入短劇素材,就能在數分鐘內生成一條可發布狀態的短劇解說視頻,尤其對于新手來說,非常友好。
常見的短劇行業 AI 工具
而無論是翻譯工具或二創工具,更多看到的實際上是工具對于工作流程的適應和改善;早期階段的 AI 短劇,感受上更像是“拿著錘子找釘子”,創作者與 AI 工具則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磨合。
寫在最后
AI 短劇相當有想象力的地方在于,一旦制作門檻打下來,短劇有機會成為類似網文、短視頻一樣有更多 UGC 參與的內容產品,情況類比于從紙質書時代邁向網文時代,很有想象空間,這大概也是眾多 AI 短劇平臺、工具廠商選擇超前布局的重要原因。Reel.AI 將 AI 非動漫短劇達到可消費水平的時間點放到了今年下半年,與此同時,兩款短劇生成工具的公開時間則遲遲沒有確切消息,這或許意味著AI短劇走向市場、從 PGC 轉向 UGC 還需要更多的耐心與等待。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白鯨出海(ID:baijingapp),作者:李爽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