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影像自主權,我們為什么非搶不可?
作者|林藥師 來源|醫曜
本文系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下,一切爭端都是為了擁有話語權。
話語權不僅僅指的是說話的權利,更蘊含著說話的影響力。古代帝王言之為“圣旨”,并非說的話多么有哲理,而是其手握雄兵,他的要求其他人必須無條件服從。現代社會中,封建帝王雖然不復存在,但國與國之間依然存在著“話語霸權”,只不過這種“霸權”不再是言語,而是轉變成了經濟、文化、意識形態。
2021年《 戰略競爭法案》,2022年《芯片和科學法案》,2023年《生物安全法案》。這一樁樁“有理有據”的法案背后,實則就是領先大國利用話語權實施的“威壓”。
芯片、CXO、基因測序儀,鐵幕拉下,唯有自立一條出路。與半導體產業類似,我國在醫療影像領域亦存在明顯的短板,GE醫療、西門子醫療、飛利浦三巨頭(簡稱GPS)依然占據主流,突破壟斷勢在必行。
醫療影像自主權,我們必須也終將握在自己手中。
01
一臺設備,就是一代人
醫療影像設備是一個“慢節奏”行業。
所謂“慢”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技術門檻高,資本并不愿意輕易介入,想要取得成績企業必須深修內功;另一方面產品置換周期長,動輒百萬,甚至上千萬元的售價,注定了醫院并不會輕易更換設備。
一臺磁共振成像系統(MR)或X 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系統(CT)設備的使用壽命通常在十年左右,醫院在采購一臺醫療影像設備的同時,往往還會針對性地進行人員培訓,涵蓋診斷醫生、維護技師、護理護師三類角色,總人數超過十人。
由于不同品牌間的設備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醫療影像設備存在極高的沉沒成本,一旦醫院敲定了一個品牌的設備,為了便捷性和準確性考慮,它們后續采購都不會輕易更換設備品牌,潛移默化間形成了極為重要的用戶粘性。
我國醫療影像產業起步較晚,對比之下,歐美企業憑借先發優勢,形成了顯著的品牌競爭壁壘,這也是為何我國醫療影像設備始終被歐美企業所牢牢占據主動的原因,尤其是高端領域幾乎達到壟斷的程度。
在這樣一個“慢節奏”行業中,國產后來者無疑將遭遇嚴峻的挑戰,產品質量、操作習慣、品牌價值,這些都是國產廠商需要持續提升的。
十年周期,百萬售價,一臺醫療影像設備背后,就是一代醫藥人的青春,也是一代普通大眾的半生。
02
“拿來主義”行不通
長期依賴歐美品牌,這注定是一條“死路”。
雖然歐美企業深耕醫療影像設備多年,擁有豐富的產業經驗和研發能力,但它們的產品卻不一定長期適合國內市場。這是結果導向的事情,由整個醫療大環境所決定的,單純的“拿來主義”是行不通的。
在美國醫療體系中,商業保險是醫療支付的核心力量,其背后基于一套成熟的商業邏輯。對于患者而言,由于影像診斷花費較高,患者做檢查的意愿并不強烈,因此美國醫院的醫療影像設備每日使用頻率并不高,呈現典型的低頻率高單價。乎所有歐美品牌的醫療影像設備都是基于這套商業模型設計開發的。
圖:2022年美國醫院收入結構,來源:華福證券
然而,在國內醫療體系卻截然相反,因為商業保險并不成熟,其支付占比幾乎可以忽略,全民保障的醫保局作為最主要的支付方,承擔了極大的支付壓力。每一天,我國醫院都有大量的患者需要進行檢查,設備需要連軸轉,患者通量大,運營負荷重,呈現出明顯的高頻率低單價。
兩種完全相反的需求,但使用同一種機器,這顯然是不符合事物長期發展客觀規律的,隨著時間推移勢必會走向分化。當然,歐美醫療診斷設備是能夠暫時滿足我國醫院需求的,可這背后的持續優化空間是不能忽略的。
唯有扎根于國內,時刻洞悉醫院真實需求的廠商,才有可能進一步迭代出真正符合國內需求的產品。在我國,醫療產業并非單純的商品,其背后邏輯不應完全遵照商業邏輯,而是應該考量事實情況。
中國醫藥產業,必須走自己的路,這一點在醫療影像領域尤為突出。
03
如果被“卡脖子”
醫療影像公司賣的不僅僅是設備,更是一整套服務。如果突然遭遇“卡脖子”,那么后果可能超乎想象。
設備售價不菲,再加上十年的超長服務周期,這就注定維修服務是必不可免的關鍵選項。這一點可以從聯影醫療財報中看出:在聯影2023年財報中,其共錄得111.71億元營收,而維修業務收入就高達10.69億元,占營收比例的9.6%。
作為國產新勢力的聯影醫療尚且如此,更不要說悠長歷史積淀的海外巨頭了,維修服務自然是必選項之一,2023年GPS醫學影像設備維修服務收入約占其醫學影像業務整體收入的30%-40%。
圖:聯影醫療維修業務占比,來源:公司財報
此外,操作系統與相關零件也是極容易遭遇“卡脖子”的環節,如果我們不掌握自主權,那么就會因害怕“卡脖子”而喪失話語權。這并非危言聳聽,而是醫療器械行業曾經出現過的現實案例。
華大智造是全球基因測序儀先鋒企業,但其飛速成長正是建立在“卡脖子”之后。曾經華大集團也是以采購基因測序儀為主,然而耗資過億美元買來的基因測序儀,卻受到了廠家極為嚴苛的限制:原本正常的試劑價格后來直接上漲了40%,想要更換零部件也遭到封鎖禁運,甚至在辦公樓中挪動儀器都是被禁止的。
這一切都指向了一個殘酷的事實:不具備自主權,那么我們將處處受制于人。
基于此,中國醫療影像產業想要掌握話語權,必須首先實現自主可控。否則,時刻存在被“卡脖子”風險,輕則漲價,重則封鎖。
04
逐漸崛起的國產力量
GPS所建立的競爭壁壘正在逐漸瓦解,以聯影醫療和東軟醫療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正在崛起。
根據醫招采數據,全國2023年醫療影像設備采購招標中,聯影醫療MR中標數量占比為24%,超越飛利浦的13%,僅次于GE醫療和西門子醫療的27.3%、26.6%。東軟醫療占比4.9%,雖然份額絕對值并不高,但較2022年卻實現同比翻倍。
圖:最近兩年國內醫療影像市場份額,來源:招銀國際
CT方面,聯影醫療的優勢更大, 以29.2%的市場份額占比為全國中標數量最高的企業,GE醫療、西門子醫療、飛利浦的市場份額分別為22.3%、13.6%和8.3%。東軟醫療占比12.2%,位列全國第四位。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聯影醫療和東軟醫療已經完成突圍,初步具備了與歐美企業直接較量的實力。
核心零部件是GPS壟斷的重要一環,行業龍頭聯影醫療對此進行了針對性的布局:CT探測器、球管和高壓發生器三大關鍵技術的自研自產,且自研的時空探測器、雙極性CT球管和高壓發生器性能均處于行業領先水平。
隨著國產醫療影像企業在高端市場的不斷突破,已經具備了與GPS正面競爭的實力。例如行業龍頭聯影醫療,其高端產品在歐美成熟市場的頂級醫院均有批量突破,全球海外市場也開始全面突破,全球服務網絡建設覆蓋超70個國家/地區,全球中心庫房超過20個。東軟醫療也在全球多個國家建立11家海外分支機構,歷史裝機量達45000余臺。
正因國產醫療影像廠商的持續努力,才能使得CT、MR等領域國產化率持續提升,才保證了我們擁有話語權。話語權不等于話語霸權,我們搶奪醫療影像話語權,是為了不被話語霸權所壓迫。
因為有了自主權,我們才能擁抱AI 技術,面向高端產品進行持續迭代;才能真正做好產醫結合,填補臨床空白;才能實現出海,逐鹿國際化市場。唯有擁有了話語權,我們才不受制于人,并持續提升中國醫療影像產業在全球的核心競爭力。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醫曜,作者:林藥師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