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上市十周年,如何給這個時代的好公司「稱重」?
作者|佘宗明 來源|數字力場(ID:shuzilichang)
一家主動與社會需求深度共振的企業,值得用更多價值標尺去丈量。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人們可以按沒有互聯網的方式生活;但有了互聯網之后,人們的生活就再難脫離互聯網了。
如今,互聯網早已改變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淘寶改變了人們的購物方式,微信改變了人們的社交方式,抖音改變了人們的娛樂方式,支付寶改變了人們的支付方式,滴滴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釘釘改變了人們的協作方式……
如果順著這些改變提煉出一個問題——「哪些互聯網公司深刻地改變了國人的生活方式」,那答案里一定少不了阿里巴巴。
9天前,馬云在阿里過25歲生日時發的那封內網帖子,就讓很多人夢回那個從無到有去創造的互聯網墾荒時代。
今天(2024年9月19日),是阿里上市10周年的日子。
10年前的今天,阿里正式登陸紐交所。此次IPO融資額達到250.3億美元,創造了彼時美股史上最大規模的IPO。
這成了中國互聯網企業的高光時刻。當時的行業觀察者紛紛表示:阿里巴巴上市,標志著全球互聯網的中國時代開始到來。
十年過去,中國互聯網經歷了很多崢嶸歲月。到了今天,中國互聯網科技公司整體壯大了,卻也同時面臨著整體估值偏低的問題。
10年前,阿里+騰訊的市值是亞馬遜市值的2.5倍,10年后,時移勢易,阿里+騰訊的市值已不及亞馬遜一家市值的1/3。
美股「科技七姐妹」市值高達13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92萬億元),中國市值前七名的互聯網科技企業市值總和則為約1萬億美元,相差懸殊。
越是這樣的時刻,或許我們越應該思考:究竟應該用什么樣的標尺,給這些中國互聯網科技公司「稱重」?
01
以上市10年的阿里巴巴為例,盡管近段時間阿里股價已突破阻力位,市值重回2000億美元以上區間,但阿里被嚴重低估的話題仍不時引發業界討論。
在判斷阿里有沒有被低估時,有幾個數據可供參考:
1,跟10年前相比,阿里現在的收入、利潤、用戶規模、GMV等核心業績數據翻了幾倍——收入是10年前的18倍,利潤是10年前的7.5倍,用戶規模是10年前的4.3倍,GMV是10年前的5倍,但市值近乎沒有變化。
▲阿里2014財年和2024財年核心業績數據對比。
2,作為對照,騰訊過去一個財年的收入是2014年的7.7倍,利潤是2014年的4.8倍,市值是2014年的約4倍;亞馬遜2023年收入是2014年的6.46倍,市值則翻了約14倍。
雖說估值邏輯不同,可這樣的情形已經超出了「邏輯」能解釋的范疇。
3,通常來說,成熟期的互聯網科技企業適合用市盈率(P/E=每股市價/每股收益)估值,只有那些虧損狀態的行業和公司才會用市凈率(P/B=股票價格/每股凈資產)估值。在投資領域,市凈率合理范圍一般在3-10之間,小于3意味著被低估,大于10意味著被高估。
阿里在美股的市凈率也只有1.3——說一句「被嚴重低估」不為過。
4,阿里目前的市盈率(P/E)低于行業平均水平,MACD指標(指數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也支持「有投資價值」的結論。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眼下正迎來一系列價值重估的契機:
在多重股價上行催化劑的帶動下,阿里的估值中樞正在上移。
02
主流商業敘事以市值或股價為錨點時,總是容易陷入以財務分析或產品至上視角衡量公司好壞的偏倚當中。
但在這些「可量化」的基本面因素之外,在十年來的收入與利潤倍增之外,更值得關注的是企業創造價值的倍增。
「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在《管理:使命,責任,實務》中說:「判斷一個企業是不是好企業,除了經濟維度,還需要有一個社會維度。社會維度是有關企業存亡的一個重要維度,企業是社會和經濟的產物,社會或經濟可以在一夜之間就使任何企業不復存在。」
說白了,就是評價企業時,除了收入、利潤等財務指標之外,還應有更多元的視角,包括主動去創造社會價值的意愿與能力。
阿里25歲生日之際,網上有不少討論。
有人說起多年前阿里技術員工支持開發的「團圓系統」,和公安部門配合之下,截至今年5月,「團圓系統」已幫著累計找回兒童5113名。
有人說起最近高德在無人區豎起「孤獨的廣告牌」,幫助可能需要的驢友使用無網導航和衛星求救功能。
有人回憶起2008年為支持青川震后重建,阿里「先干7年,7年不夠就再干7年」,成為堅持支援建設時間最長的企業之一……
▲前段時間,高德在沙漠、戈壁和草原豎起了三塊「孤獨的廣告牌」,旨在用新上線的無網導航和衛星求救功能幫助有需要的人。
這些在平臺附加的價值之外「本來可以不做」的一個個選擇,在更具象的層次上定義了這家公司。
馬云的內網帖子中也說,自己更驕傲的是阿里有幸參與了推動社會的進步,從幫助無數年輕人創業開店,到用技術減少拐賣兒童現象,到解決春運搶火車票難題,到那么多優秀員工放下舒適熟悉的工作生活環境去貧困地區擔任鄉村特派員……阿里人業績以外的「俠氣」有幸得到了認可。
而一家主動與社會需求深度共振的企業,顯然值得用更多價值標尺去丈量。
03
作為長期價值投資者,「中國巴菲特」段永平曾說過:「估值判斷不出一家企業真正的價值,我從來沒見巴菲特按著計算器去估值一家企業。」
他說自己選公司主要看兩個東西,商業模式和企業文化,「特別是企業文化,是一家偉大公司的根基。」
去年底,段永平在雪球平臺高調表示,「過去我覺得馬云很了不起,今天我依然這么覺得,和股價無關。我眼里那個馬云就是那個騎著自行車隨時準備逃跑但依然壯著膽子對著那幾個偷井蓋被的大漢大吼一句的漢子。」
▲去年底,段永平在雪球上跟網友互動時稱,自己喜歡馬云身上的很多東西。
他已連續多個季度增持阿里股票。今年二季度,他管理的H&H國際又加倉了阿里,按持倉市值,阿里成為其僅次于蘋果、伯克希爾哈撒韋、谷歌的第四大持倉股——這無疑是為值得的東西「投票」,為信奉的價值「買單」。
這背后隱含的市場理性或許在于,能主動追求創造社會價值的公司,往往有意愿、有能力、更健康、能持久。
都知道,阿里有橫跨三個世紀的「102年愿景」,如今進度條已過去了約1/4。
過去25年里,阿里「一次次地出發、試錯與重構,一次次地改變世界與被世界改變」的故事,豐盈著人們對阿里的認知。
在內網帖子中,馬云說:「阿里之所以是阿里,那是因為我們有理想主義精神,我們相信未來,我們相信市場,我們更加相信只有為社會創造真正價值的善良公司才能堅持走完102年路程。」
上市10年,在「為社會創造真正價值」的考卷上,阿里持續作答。
阿里的下個十年會怎么樣?時間會給出答案,也會為它「稱重」。
但無論何時,我們都不妨將更多元的價值標尺用到對中國互聯網科技公司的價值衡量之中。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數字力場(ID:shuzilichang),作者:佘宗明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