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不是網約車的萬能藥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市值觀察 來源|市值觀察(ID:shizhiguancha)
5次遞表耗時近4年,嘀嗒出行終于在6月28日在港交所掛牌交易,但9個交易日慘遭暴跌55%。緊隨其后,如祺出行也于7月10日上市,兩日小漲2%。此外,曹操出行也正緊鑼密鼓加快上市步伐。
誠然,IPO能夠解決資金鏈、業務擴張、原股東退出等多方面的問題,但并非萬能藥,其實網約車平臺主營業務面臨的壓力與威脅正在與日俱增。
01
聚合模式新威脅
據沙利文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共享出行市場規模為2821億元,過去5年年復合增速僅為6.4%,但預期未來5年會超過20%。如此預期可能過于樂觀了。
從2023年下半年以來,多地政府部門已發出網約車訂單量下降的警示信號。另外,據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系統發布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除3月有明顯環比增長以外,其多月收到的訂單信息規模呈微弱環比上升趨勢,個別月份還出現環比下滑。
對于網約車平臺而言,恐不得不面臨行業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競爭的巨大壓力。
更為殘酷的是,網約車市場正迎來新的攪局者。從2019年開始,聚合平臺逐步崛起,拿走網約車總訂單的比例越來越大,2023年已占到27.6%。這對網約車平臺構成了直接的威脅與挑戰。
▲聚合平臺改變網約車市場運營模式
2019年以前,司機、乘客、平臺構成了穩固的三角關系,內部也形成了平臺最高抽傭30%的默契。之后,市場格局發生悄然變化,包括百度、高德、美團為首的聚合平臺參與到行業鏈條中,將過往網約車平臺承擔的信息服務與支付結算轉移到自己身上來,變相增加了抽傭主體,自然也會削弱網約車平臺的盈利能力。
2022年開始,司機側也出現了聚合平臺,參與運力調度與收入分成。乘客側聚合平臺則增加了司乘訂單匹配、計價規則制定、產品功能開發、線上客服等功能,有借聚合之名行承運之實的跡象。如此一來,網約車平臺原有承擔的職責被大幅削弱,直接威脅了對乘客的掌控力,也不利于品牌建設與市場拓展。
并且,在聚合平臺上,乘客價格篩選功能本質是一種競價排序,很可能讓平臺之間出現低價競爭。當前,一口價、特惠單量越來越多,為的是爭奪市場訂單份額,價格戰日趨激烈。對于司機端而言,聚合平臺訂單可以“層層轉賣”,每賣一次就抽一次成,收入較前些年也下滑不少。
日趨飽和且競爭趨于激烈的市場,以及聚合平臺的巨大挑戰,均在一定程度上驅動著網約車平臺加快上市步伐,儲備彈藥糧草。
02
運營模式大PK
滴滴在中國網約車市場擁有絕對高的市占率與話語權。為避其鋒芒,其余大多平臺采取不同的運營模式,在細分領域深耕最終實現差異化競爭。
嘀嗒出行成立于2014年,一直以輕資產的C2C模式來運行,專注順風車領域。該模式下,公司營收、利潤均來源于平臺抽傭,但抽傭比例往往是個位數,遠低于網約車平臺的百分之幾十。
布局抽傭并不高的領域,嘀嗒卻率先實現盈利,主要系順風車以及出租車業務幾乎不需要補貼。因為乘客端費用往往比網約車、出租車低很多,自身具備驅動力吸引用戶。
不過,順風車市場規模較小,僅占汽車客運市場的4.4%,且競爭對手,諸如滴滴、哈羅、T3等平臺陸續介入,嘀嗒市場占有率一路穩步下滑。2019年占比還高達66.5%,排名市場第一。到了2022年已經下滑至32.5%,被滴滴反超降為第二,2023年則繼續下滑至31%。
反觀如祺出行與曹操出行,運營模式均采用的是B2C。與滴滴C2C不同的是,車是背后的廠家提供,司機公開招聘培訓,以底薪+業務提成的方式來發放薪酬。因自有車輛和自有司機為客戶提供標準化服務,服務質量往往更佳一些,合規率也會更好一些。
不過,這些平臺一開始成立,便有自己的“小算盤”。當背后倚靠的汽車制造商銷量低迷之際,網約車平臺成為了可以消耗庫存車輛的蓄水池。同時,作為跑量的一些網約車車型,在公路上行駛亦是活脫脫的在線廣告。
過去幾年,廣汽埃安在新能源車市場表現尚佳,占據一席之地。其重要因素之一源于主力車型AION S在網約車市場占據較大份額,而如祺出行作為重要的承買方之一。如今,伴隨網約車市場逐步飽和,廣汽埃安銷量也受到了一定沖擊——今年上半年,銷量僅12.6萬輛,同比大降39.65%,僅完成全年目標的18%。
曹操出行誕生于2015年,讓吉利成為第一家入局網約車市場的車企,運營區域聚焦在杭州與蘇州等主要大城市。
相較于其他對手,曹操出行更加注重圍繞服務做文章。比如,在統一車型做定制車外,又推出曹操專車與曹操惠選,以實現對于不同價位人群的覆蓋。
03
難講資本新故事
中國網約車市場早已過了燒錢盲目擴張的階段了,精耕細作成為中小平臺的主要經營策略。
如祺出行聚焦在大灣區,用戶滲透率超過45%,市場占有率為5.6%,略高于曹操出行的5.1%以及T3的4.5%,遠低于滴滴的56.5%。
2021-2023年,如祺出行日訂單量從12.86萬單增加至26.78萬單,平均每筆訂單金額變化不大,均維持在28元左右。伴隨訂單放量,營收規模自然膨脹,從10億元增加至21.6億元,年復合增速為46%。
營收大增,并未改變盈利難的現狀。過去三年,如祺出行分別虧損6.85億元、6.27億元、6.93億元,累計虧超20億元,同期毛利率分別為-24.2%、-10.7%、-7%。反觀競爭對手表現整體要好于如祺。比如,曹操出行毛利虧損與毛利率大幅收窄,均于2023年實現了轉正。
▲來源:市值觀察整理
未來,如祺出行會很謹慎地拓展周邊城市,加之重資產模式,網約車業務想要實現盈利困難重重。如祺出行也在招股書也坦言,2024-2026年,將繼續產生凈虧損及經營凈現金流出。
面對網約車激烈的競爭以及缺乏想象力的商業模式,如祺出行押注Robotaxi,試圖講一講自動駕駛的資本故事,給市場留一些期待。
據沙利文測算,2019-2023年,Robotaxi每公里成本從23.3元下降至4.5元,網約車每公里成本從1.7元小幅提升至1.8元。從2024年開始,Robotaxi成本將大幅下降,于2026年出現交叉點,并實現大規模商用。
該機構還預測,2026-2030年,Robotaxi市場規模從3億元增加至674億元。
▲來源:如祺出行招股書
面對新的資本故事,如祺為之努力過。早在2022年,如祺與自動駕駛領域兩大獨角獸小馬智行、文遠知行達成戰略合作,并成為其戰略股東。當年,入選廣州市智能網聯汽車第二批車型準入目錄,并很快于廣州南沙正式上線了Robotaxi服務。2024年初,如祺在深圳正式上線該服務。
未來,如祺想在Robotaxi領域嶄露頭角,需要持續投入,等待市場爆發。然而,如祺從2019年成立至今,現金流一直是虧空的,即便上市融資的一部分資金投入Robotaxi,可能也有些杯水車薪。
反觀競爭對手,已實現盈利、且規模龐大的滴滴正有序推進Robotaxi服務,并在北上廣、蘇州等城市實現了混合派單。并且,滴滴還與廣汽埃安成立合資公司,計劃在2025年推出L4車型。
除滴滴外,T3出行背后站著一汽、東風、長安、騰訊、阿里等一眾大廠,曹操出行背靠吉利,享道出行背靠上汽集團,均在Robotaxi上有所動作。
在自動駕駛賽道上,如祺還將面臨與其他科技巨頭的競爭,包括華為、特斯拉、百度等。它們的研發與競爭實力遠在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網約車平臺之上。
總之,如祺想在Robotaxi上講資本故事,并不容易被市場認可,于曹操出行、嘀嗒出行亦是如此。加之主營網約車業務壓力重重,這些平臺實現IPO并非勝利,經營的巨大挑戰才剛剛拉開大幕。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市值觀察(ID:shizhiguancha),作者:市值觀察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