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雞苗大王,被低估了
作者|市值觀察 來源|市值觀察(ID:shizhiguancha)
近日,益生股份董事長曹積生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7月份父母代雞苗的報價已達70元/套,與5月份價格相比,已經翻倍。
雞苗價格持續上漲,一定程度上印證了行業正迎景氣周期。這對于益生股份業績改善大有裨益,被低估的資本價值也有望迎來回歸。
01
雞苗迎景氣周期
白羽肉雞行業同生豬業一樣,均具有一定周期性,但價格往往波動更大,時間相對更短。2012年以來,行業大致經歷了五輪周期。其中,時間最短為14個月,最長高達36個月。
以史為鑒,主導周期切換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中國祖代雞苗長期依賴進口,倘若引入地發生禽流感,可能導致14個月之后的白羽雞供給發生明顯收縮效應。例如,從2014年11月起,美國、法國相繼爆發禽流感,導致中國2015年引種量大幅下滑。
其二,雞肉對豬肉的替代效應。這在2017年2月-2020年2月這輪周期中體現得淋漓盡致。2018年底,非洲豬瘟進入中國,重創了整個生豬產業鏈產能,包括能繁母豬、育肥豬,導致豬價在短時間內大幅上漲。在此背景下,雞肉替代效應逐步顯現,導致雞苗行業迎來歷次周期中時間跨度長、漲幅最大的時段。彼時,雞苗價最高沖至13元/只。
其三,因新冠疫情、禽流感等突發瘟疫,雞肉需求端發生明顯變化,導致雞價大幅波動。
2020年上半年,白羽肉雞產業迎來第五輪周期,并進行長時間磨底。2023年開始,雞價受供需兩端影響,逐步邁入上行景氣周期。
受海外禽流感以及國際航班趨緊影響,中國自2022年5月開始限制引種雞苗,一直到7月。8月至10月,引種量依然很低。2022年全年,祖代進口量僅36.88萬套,同比大幅下滑70%。加上自繁,全年更新量僅96萬套,同比仍然下滑25%。
祖代雞引種量受阻長達半年之久,對產業鏈的影響伴隨著次代陸續釋放,奠定了2024年商品代雞供應收縮的市場格局。
按照代際規律,從祖代雞苗引種至商品代肉雞出欄至少有60周的時間(即14個月)——祖代引種24周進入產蛋期+種蛋3周出雛+父母代雞苗經24周育雛后進入產蛋期+種蛋3周出雛+商品代雞苗經6周左右便可出欄。最長傳導時間需要144周,即以上60周加上2個42周產蛋期(含祖代雞和父母代雞)。
▲白羽肉雞產業鏈傳導示意圖
來源:華創證券
2022年的引種量下滑導致的缺口已經傳遞到父母代雞苗價格,接下來將進一步影響商品代雞苗價格。
當然,除供給端趨緊外,行業需求端也有一些向好驅動力。一方面,豬周期大概率于今年完成反轉,豬價觸底回升勢頭明顯。基于雞肉的替代效應,豬價上揚也將帶動雞價。
另一方面,今年宏觀經濟目標確立為5%左右,實際增長或快于去年,餐飲等剛需消費相較于三年疫情期間有較為明顯的恢復,疊加雞肉三四季度消費旺季來臨(燒烤季、學校開學、中秋國慶等),雞苗價格有望保持較好景氣度。
02
兩大核心競爭力
益生股份專注肉種雞行業30多年,是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祖代肉種雞養殖企業,其規模連續近20年保持全國第一。
2017年-2023年,益生股份商品代和父母代雞苗總銷量從1.9億只大幅增加至6.45億只,年復合增速高達22.6%。其中,商品代雞苗的市占率在9%左右。父母代雞苗市占率為25%左右。
益生股份在種雞行業雄踞第一,擁有強大的規模效應,亦是其核心競爭力的體現。一方面,繁育規模越大,越有利于降低雞苗繁育成本,包括采購原材料的競爭優勢、攤薄固定資產折舊等。
另一方面,規模優勢使得公司單批次祖代種雞可以在短期內產出大批次的父母代種雞雛雞,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下游集團客戶的需求。這一點是益生股份拿下眾多優質大客戶資源的關鍵,因為一般中小型種雞企業無法滿足集中大批量需求。
規模優勢之下,益生股份的商品代雞苗相對同行有較為穩定的價格優勢,往往高出0.7元/羽。
此外,益生股份作為行業重量級玩家,歷來重視技術研發,以致于雞苗品系上有突出優勢。
2018-2023年,益生股份研發費用從1954萬元大幅增長至1.1億元,占營收比例從1.33%提升至3.44%。
▲來源:Wind
在持續的創新研發下,益生股份自主研發出益生909新品種,并于2021年12月獲得國家禽畜新品種認定,成為山東省首個通過國家認證的小型白羽肉雞品種。
更為重要的是,益生909在成活率、飼料效率、產肉率等重要性能指標上實現了全面提升。據公司披露,909料肉比為1.75,48天出欄體重為3.5斤,相比817肉雜雞,相同體重可提前3-5天。
909有更好經濟效益,自然對下游養殖戶也會有吸引力。因此,該系品種的價格比主產區的817雞苗溢價7毛左右。
除研發新品種外,益生股份也不斷優化、深耕種源端,不斷調整引進海外優秀品種,鞏固自身核心競爭力。
2015年以前,益生股份主要引進的是美國羅斯308以及AA+品種。2015年以后,公司主要引進法國哈伯德品系。2018年末開始,公司再次調整,引進哈伯德公司的新品系利豐。
因利豐品系優勢明顯,包括飼養周期短、產蛋率高、全程死淘率低、生產效率高、料肉比優秀等。
總而言之,益生股份擁有規模、品系兩大核心競爭力,使得在行業的市場地位更加穩固,且還可以不斷搶占其他競爭對手的蛋糕。
03
成長性不容小覷
中國白羽肉雞市場規模已突破1000億大關,仍在不斷擴容。2023年,白羽肉雞出欄量高達71.95億只,同比增長逾18%,占全國肉雞(含白羽肉雞、黃羽肉雞、小白雞等)出欄量的55%以上。而2018年,出欄量還不足40億只。
正是因為價格便宜、又富含高動物蛋白、低脂肪,白羽雞有望不斷替代其他肉類需求。有機構預測,未來幾年,白羽雞出欄便有望突破100億只。
千億規模的白羽肉雞行業中,因育種具備較高壁壘,產業鏈利潤也往往聚集在上游。比如,2022年,全產業鏈年平均利潤0.54元/只。其中,商品肉雞飼養環節盈利1.58元/只,父母代虧損6.38元/套,祖代環節盈利134.9元/套,屠宰環節虧損0.28元/KG。
益生股份作為產業鏈上游的核心龍頭,有望持續受益于行業擴容以及利潤分配的良好格局。
展望未來,益生股份的成長性不容小覷。量上,未來公司的雞苗產銷量還將繼續增長。價上,雞苗有望在今明兩年迎景氣周期,有不錯的上漲驅動。并且,公司雞苗價格較同行有優勢,利潤表現整體優于同行。
除雞苗主營業務外,益生股份早在2019年便提出“擴雞辟豬”戰略,開啟雞豬雙輪驅動。
這些年,公司從法國、丹麥引進種豬,進行種豬生產繁育,業務主要聚焦在山東、黑龍江以及河北等地。2023年銷售收入為5300萬元,占總營收比例還比較小。
不過,待2022年募投項目全部投產后,原種豬存欄將達1.2萬頭,年提供原種豬10萬頭。祖代豬存欄達1.5萬頭,年提供二元豬12萬頭。倘若能夠完成產能規劃,該業務亦有不錯想象空間,成為公司第二大增長曲線。
當前,益生股份PB僅為2.11倍,估值處于多年低位水平。但伴隨著雞苗行業迎景氣周期以及良好的業績成長性,被低估的資本價值亟待迎來回歸。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也是時候盯緊益生股份了,接下來它大概率將迎戴維斯雙擊。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市值觀察(ID:shizhiguancha),作者:市值觀察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