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給黃仁勛送燃料
作者|趙晉杰 來源|盒飯財經(ID:daxiongfan)
雷軍的小米SU7也助推了一把。
就在市場擔憂英偉達的高利潤率還能否持續下去之際,黃仁勛再次用一份堪稱炸裂的財報予以回應。
北京時間5月23日凌晨,英偉達發布截至2024年4月28日的2025財年第一季度財報,該季度英偉達營收再創紀錄,達到260億美元,環比增長18%,同比暴增262%,核心業務數據中心的季度收入同樣創新高,達到226億美元,環比增長23%,同比暴增427%,進而帶動季度凈利潤達到149億美元,環比上漲21%,同比暴漲628%。
收入占比達87%的數據中心的增長背后,得益于英偉達各類客戶的增加,尤其是企業和消費互聯網公司,貢獻了英偉達數據中心收入的45%左右。
黃仁勛特意點出了來自特斯拉的幫助。目前,為訓練AI集群,特斯拉已經購入了35000個H100 GPU,這些算力資源正在被馬斯克用于推進自動駕駛系統FSD V12版本的更新迭代。
扎克伯格的Meta,則成為消費互聯網公司的代表,4月份對外亮相的最新一代開源大模型 Llama 3,便是在24000個英偉達H100 GPU集群上訓練而來。
剛剛被雷軍在3月底上市的小米SU7,也順勢幫了黃仁勛一把。英偉達第一季度汽車業務同比增長11%的一大助力,便得益于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推廣。小米首款電動汽車SU7,搭載有英偉達的DRIVE Orin車載計算系統。
受益于愈發激烈的生成式AI環境,作為“AI軍火商”的英偉達,給出了一個保持繼續高增長的第二季度財報展望,預計第二季度收入280億美元,環比增長8%,同比107%,且2025財年全年毛利率預計可以維持在70%左右。
受上述樂觀因素影響,英偉達股價盤后大漲超6%,市值一夜漲約1400億美元(約合10141億人民幣)。
這還沒完,黃仁勛從刺激股價上漲的工具箱中又掏出了新武器——拆股。財報發布當天,英偉達宣布將進行1拆10的股票分割計劃,該計劃將于6月7日生效。
以盤后股價來看,英偉達已突破1000美元,過高股價無疑會提升投資者的交易門檻,且不利于保持活躍的交投水平。歷史上,蘋果、谷歌、亞馬遜、特斯拉等公司,都曾選擇拆股以降低股價,并都在拆股后迎來了股價的繼續上漲。
現在,黃仁勛也開始加入其中。
一
英偉達無疑成了佐證生成式AI商業價值的最佳例證。
在生成式AI到來前,2023財年第四季度,英偉達數據中心出現環比下降趨勢,當季收入僅有36億美元。
在生成式AI到來后,作為英偉達新核心的數據中心,趁著ChatGPT東風一躍而起,2024財年第一季度止跌回升,收入環比增長至43億美元。此后一路走高,在2024財年第二季度便突破百億美元。至2025財年一季度,數據中心季度收入首次突破200億美元。
耀眼的數據中心業務,也稍稍遮蔽了英偉達其他業務的不佳表現:第一季度,游戲收入26億美元,環比下降 8%,同比增長18%;專業可視化收入4.27億美元,環比下降8%,同比增長45%。
僅有汽車業務實現了環比和同比的雙增長。第一季度,英偉達汽車業務收入3.29億美元,環比增長17%,同比增長11%。
除了來自小米SU7助陣之外,英偉達汽車業務的增長越來越離不開與中國車企的合作。截至目前,包括比亞迪、小鵬、廣汽等車企在內,都已經選擇采用英偉達最新一代的Blackwell GPU架構的新一代NVIDIA DRIVE Thor 平臺,用以為下一代自動駕駛系統提供算力支持。
在生成式AI助推之下,英偉達股價自2023年迎來暴漲,總市值相繼邁過1萬億美元、2萬億美元,目前維持在2.34萬億美元,成為僅次于微軟和蘋果的美股第三大上市公司。
在黃仁勛看來,英偉達還將具備持續增長的條件。“我們正處于兩個全行業轉型的開始階段,而且這兩個轉型都是波及方方面面的。第一個是從通用計算到加速計算的轉型,第二個轉型則是生成式人工智能。”
隨著人們獲取內容的方式,從信息檢索模型轉向生成計算模型,黃仁勛放言,“下一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
二
生成式AI的規模擴張,也部分程度上彌補著英偉達丟失中國市場份額的焦慮。
2024財年第四季度,黃仁勛在財報會上曾提到,按區域劃分,數據中心收入在除中國以外的所有地區都表現出增長勢頭。
在2023財年,中國市場營收還一度占據英偉達全球營收的47%。受限于美國政府連續出臺的出口管制法規,在無法獲取英偉達A100/H100等GPU背景下,到2024財年第四季度,中國數據中心的收入占比,已經從原來的雙位數降至中個位數,并延續到2025財年一季度。
盡管目前英偉達推出了專門為中國市場設計的、不需要出口管制許可證的新產品,即“閹割”版的H20、L20和L2三款GPU,但它們仍然無法帶動收入增長,“我們在中國的業務大大低于過去的水平。由于我們技術的限制,現在在中國的競爭更加激烈。”黃仁勛說道。
但值得慶幸的是,生成式AI帶動了更多國家和地區對GPU產生興趣,使得英偉達在丟失中國市場后,依然處于供不應求的階段。
更重要的是,隨著生成式AI進入越來越多的移動APP,在推理規模隨著模型復雜性以及用戶數量和用戶查詢數量的增加而擴大時,英偉達還將迎來新的增長機會。
上述新機會已經在財報中有所體現。在過去四個季度中,推理業務貢獻了英偉達數據中心約 40%的收入。
2025財年第一季度,有100多家客戶跟英偉達合作,著手打造AI工廠,采購的GPU數量規模從數百到數萬個不等,有些甚至達到10萬個。留待英偉達合作的潛在生成式AI初創公司數量,大約有15000到20000家。
GPT-4o等多模態大模型的應用,更進一步加速消耗著現有的GPU算力資源,“所有數據中心對 GPU的需求都是驚人的。我們每天都在競爭。”黃仁勛表示。
三
但黃仁勛也開始迎來幸福的煩惱。
有分析指出,英偉達當前增長路上的困境之一,便在于GPU升級速度太快,導致部分客戶在采購舊有產品,和等待新的GPU之間徘徊。
今年3月對外亮相的最新一代Blackwell架構GPU,剛剛進入全面投產階段,有望在今年第二季度開始交付,并在第三季度進入產能擴張期,客戶想要將其用于建立數據中心則要等到第四季度。
但一個現實難題是,去年亮相的基于Hopper架構的H100 GPU,到現在為止,因為排單和產能問題,還有很多公司尚未收到貨。
而黃仁勛又一貫宣傳“用得越多越省”“越先進越省錢”。以訓練一個1.8萬億參數量的GPT模型為例,Hopper 架構下需要8000個GPU,連續跑上90天,但換用最新Blackwell架構,GPU數量只需要2000個,同樣跑90天電力消耗可以降至原來的四分之一。
已經有部分大客戶開始在徘徊之中采取行動。近期,全球最大云服務商亞馬遜被爆暫停采購英偉達在售的Hopper架構GPU,以等待今年晚些時候上市的Blackwell產品。
亞馬遜回復媒體稱,公司已經轉移了之前對Hopper超級芯片的訂單,替換為接下來要上市的Blackwell。“考慮到這兩代芯片間隔的時間很短,這一舉措是合理的。”
但對英偉達而言,亞馬遜可能開了一個不好的頭。一旦更多客戶開始等待Blackwell芯片上市,而不再采購在售芯片,英偉達很可能會面臨一段時間的營收增速停頓。畢竟,Blackwell芯片要想達到一定規模的交付能力,客戶起碼得等到年底了。
花旗集團分析師對此指出,隨著去年以來等待英偉達交付產品的時間縮短后,AI芯片的需求可能會出現“潛在的空檔期”。
諸如微軟、谷歌、Meta、特斯拉等英偉達大客戶,開始紛紛自研AI芯片的舉動,也給黃仁勛帶來了新的挑戰。
隨著英偉達市值向3萬億美元邁進,外界對公司業績的容錯率也開始降低,一切影響盈利預期的負面信息,對投資者信心的擾動都可能會被無限放大。“現在這是一場預期游戲。”50 Park Investments首席執行官亞當-薩爾汗形容道。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盒飯財經(ID:daxiongfan),作者:趙晉杰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