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收入十強省份卡位戰,最有機會的是這三地
作者|李益文 來源|時代周報(ID:timeweekly)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為消費開支的重要決定性因素,也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與社會福祉狀況的重要指標。
目前,31省份公開了2024年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個省份在一季度邁入2萬元大關。其中,上海繼續穩坐榜首,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4640元,緊隨其后的北京為22481元,浙江則繼續以21352元位居第三。
“萬元戶”方面,目前有14個省份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一季度超過1萬元大關,其中,湖北、湖南分別以10512元和10288元首次在一季度突破萬元關口。
△目前共有8個省份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全國線”
整體來看,今年一季度能跑贏“全國線”的省份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
從名義增速來看,一季度共有12個省份的增速追平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6.2%),而去年同期僅有9個省份。
具體收入方面,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全國線”的與去年同期一致,仍僅有上海、北京、浙江、江蘇、天津、廣東、福建和山東8個省份,且格局較長時間未變。
此外,代表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未見下降,但在近期的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食品煙酒所占比重出現回升。
一
十強“卡位戰”
在目前的各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中,競爭最為焦灼的,當屬遼寧、重慶和內蒙古的十強“卡位戰”。
從近年來的數據看,前8名的排名較為固定,安徽、湖北、湖南長期穩居在12、13、14名,變化幅度比較小。反觀遼寧、重慶、內蒙古,這三個省份的名次在數年間始終徘徊在第9-11名,順序也多次變化。
從GDP總量的情況來看,遼寧、重慶、內蒙古三省份經濟排名不夠靠前。
2024年一季度,重慶經濟體量僅為全國第16位,遼寧為第18位,內蒙古則暫列第20位。但從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角度來看,三者是目前最有希望成為下一個超越全國平均線的“后備軍”。
“三省份較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得益于他們大比重的城鎮率。”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告訴時代財經。
從城鎮化率來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止到2023年底,中國城鎮化率達到了66.2%。同期,重慶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71.67%,在中西部地區領跑,超過東部沿海的福建、山東;遼寧為73.51%,高出全國7.35個百分點,在全國排名較前;內蒙古在2023年末的其城鎮化率也達到了69.58%,領先全國3.38個百分點。
“遼寧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一直保持著一定的產業基礎與較高的城鎮化率。重慶作為國家重要中心城市、交通樞紐、西部金融中心,近年來也得到了較強勁的政策扶持。內蒙古近年來大力發展的智能農牧業以及礦產資源稟賦,都對其城鎮化與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支撐作用。這些都有利于三省份的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曾剛說。
他還提醒道,相較于GDP等數據,人均可支配收入更能直觀反映出地區的真實生活經濟水平,但收入的提高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如不能及時推動經濟轉型,搶占前沿科技經濟高地,未來收入恐難再進一步。”
二
避免低收入人群“被平均”
除了前十“卡位戰”外,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來自于居民可支配收入間的內在差距在縮小。
2019年一季度,全國排名第一的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703.8元,彼時墊底的西藏僅為1655元,兩者相差約11.3倍。而根據《西藏商報》報道,2024年一季度,西藏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全國第一,達5576元,與同期上海的差距縮小到約4.4倍。
但與此同時,代表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未見下降趨勢。國家統計局表示,一般認為,基尼系數小于0.2時,顯示居民收入分配過于平均,0.2—0.3之間時較為平均,0.3—0.4之間時比較合理,0.4—0.5時差距過大,大于0.5時差距懸殊。
從趨勢來看,我國基尼系數在經歷了2008年-2015年的長期下滑態勢后,于近幾年略有反彈。2008年,我國基尼系數從0.491的高點開始逐年走低,2015年達0.462,為十數年間低點。但2015年后,基尼系數再度反彈,目前的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末,我國基尼系數為0.467,較2021年高出0.001。
△近幾年的基尼系數有所反彈
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向運華告訴時代財經,不同省份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較大差異,既有歷史性的因素,也有資源稟賦、發展程度、政策力度等因素,存在一定差距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我國也在通過中央轉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區域間公平發展。
“一方面需要看到,在當前經濟復雜變化的環境下,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取得可觀增長的不易。但另一方也需要謹防,低收入人群‘被平均’的情況出現。”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也向時代財經表示,區域間難以存在絕對的平等,但也應避免低收入人群“被平均”。
從實踐層面來看,有小部分群體感受到了“溫差”。
以2023年的數據為例,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名義增長6.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1%。
但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在2024年3月底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2023年第四季度的收入感受指數為47.1%,比上季下降0.3個百分點,亦低于50%的枯榮線。其中,有69.1%的居民認為收入“基本不變”,12.6%的居民認為收入“增加”,僅有18.4%的居民認為收入“減少”。
另一個需要注意到的是,2024年一季度,居民人均食品煙酒消費支出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即恩格爾系數)再度回升至32.2%,較2023年一季度的31.58%,高出了0.62個百分點。
而此前的同一時期,除了在2020年因疫情因素上升外,該項數據呈減少態勢。
△食品煙酒消費支出占比在今年一季度有所上升
“無需過度緊張,但也需要引起注意。”曾剛表示,這個比重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經濟的一個反映,存在大宗消費低迷,導致食品煙酒消費支出占比的被動抬升。
但大宗消費意愿低迷的情況或將迎來好轉。央行4月初的調查報告顯示,未來三個月,17.5%的居民打算購房,這一比例大幅高于2022年四季度的16%。
此外,傾向于“更多消費”的居民占23.2%, 比上季增加0.5個百分點;傾向于“更多儲蓄”的居民占58.0%,比上季減少3.8個百分點。
徐洪才指出,當前消費已成為我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引擎,而收入是消費的大前提。一季度的各項經濟數據顯示,我國消費雖有復蘇,但消費者仍存在消費意愿不足、消費能力受限的情況。當前首要任務是穩定就業,保障居民當期收入。至于未來,則應當加快提高我國社會保障水平,給予居民預期保障。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時代周報(ID:timeweekly),作者:李益文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