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今年必須闖過盈利和估值兩道關
作者|紀德 來源|連線Insight(ID:lxinsight)
作為港股“運動科技第一股”,Keep上市已有近一年,它的情況在變好,但仍然處于要向資本市場證明自己的階段。
最新發布的財報顯示, 2023年其總收入為21.38億元,同比減少3.3%;經調整凈虧損為2.954億元,同比收窄55.7%;毛利率從2022年的40.7%提高到45%,增加了4.3個百分點。
減虧是這份財報傳達出來的最大信號,另一個信號是,Keep的營收結構變了,毛利率更高的線上會員及付費內容業務,超越自有品牌運動產品,成為第一大營收來源,這離不開去年Keep在虛擬體育賽事方面的表現和對會員模式的探索。
同時,在毛利率低的業務上,Keep減少了投入,比如減少對自有品牌的投入,以及計劃裁撤虧損的線下健身房業務。
綜合來看,Keep在學著做一家賺錢的公司,但要讓資本市場相信它的長期競爭力,顯然還需要時間和耐心。
2023年7月,Keep登陸港股時發行價為28.92港元,之后其股價一度飆升至40港元。但近一年以來,其股價一直處于下跌狀態。
最新財報發布后的首個交易日,Keep的股價為4.52港元,處于歷史低位,總市值為23.76港元,與最高位相比跌幅超過90%。
股價是一面鏡子,反映出外界對Keep所在賽道和業績表現的信心。至今Keep尚未實現盈利,它經歷了多次業務結構調整,以加速走向商業化,證明自己的商業價值和自我造血能力,其中成效已經寫在了財報中,但還不足以扭轉資本市場的看法。
對于王寧而言,將Keep推向盈利的過程,是一場漫長的持久戰。
成立于2014年Keep,很早便將商業化提上日程,在2018年其召開的第一場發布會中,王寧就曾對外公開宣告,Keep要從一個健身工具變成一個容納復雜生態的運動科技平臺,并開始加大對“真正的商業化重心”的投入,即線上付費服務、線下硬件及線下運動空間品牌Keepland。
過去數年的推進和探索,Keep的戰略方向發生過數次調整,王寧還在尋找最佳解法。
想要真正解決低估值的問題,邁過盈利的這“一步之遙”,是今年Keep的重要任務。
健身及泛運動,是過去幾年少有的熱門賽道,受益于消費趨勢和政策的推動,這些行業也被認為具有更好的業績前景。
Keep作為賽道里的頭部玩家,要拿出更具確定性的業績、更穩定的現金流,來讓資本市場相信,它能在健身及泛運動市場走得更遠。
邁向盈利,是Keep今年的核心命題
對于Keep而言,擺脫虧損的重點在于,拓展更多元的營收來源,以及提供更多營收貢獻的重要業務。
Keep經歷數次戰略轉型后,收入來源已較為多元化。2018年以前,Keep左手廣告變現,右手電商賣貨。
王寧在接受36氪采訪時提到,公司并沒有在這兩種變現方式中投入特別多的精力,“廣告變現是最簡單的,有流量和用戶,廣告主就會買單,可以理解是捎帶手做的。”
2018年開始,王寧推動Keep加速走向商業化,從三大方向完善Keep的盈利模式:發力自有品牌,啟動KeepKit、KeepUp等業務線,打造品牌矩陣;走向線下,推出線下運動空間品牌Keepland;線上做付費內容和服務,引進KOL和內容IP。
如今來看,隨著Keep對業務的橫向拓展,這場商業模式探索有了階段性的結果。目前Keep的主要收入來源分別是,自有品牌運動產品、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廣告及其他。
對于自有品牌矩陣的打造,Keep的投入較為謹慎。比如KeepKit業務線,自6年前Keep發布首個智能硬件產品K1智能跑步機后,這些年又相繼發布了體脂秤、運動手環、動感單車等硬件產品,產品品類的拓展較為遲緩。
而對于當下的Keep而言,這一業務的擴張也有了暫緩的必要。自去年上半年以來,Keep自有品牌的收入出現下降。其也在財報中提及多重原因:線上消費者情緒低于預期;2023年線下休閑及旅游活動增加,導致室內運動產品消費減少;降本增效戰略下,對有關產品開發、部署及營銷的成本進行管控。
另一邊,在奔赴線下場景的路上,王寧已不再期待線下運動空間品牌Keepland,所能創造的商業價值。
Keepland的誕生背景是,2017年Keep的線上用戶開始向線下遷移,線下課程使用的老用戶增多,Keepland可以在吸納線上流量的同時,覆蓋線下三公里的用戶。但受外部環境和內部戰略轉向影響,2019年Keepland就開始了業務收縮。
從用戶習慣角度而言,線上和線下是進行健身活動時缺一不可的兩大場景。Keep不愿缺失線下這一環節所能帶來的流量、收入,在2022年通過運動獎牌玩法結合虛擬賽事,提升了Keep在線下的影響力。
Keep的獎牌玩法,是通過與《崩壞:星穹鐵道》《戀與制作人》等熱門游戲、動畫、影視IP合作推出聯名獎牌,吸引年輕人在線上參與虛擬活動,在線下完成運動比賽獲得獎勵。今年,Keep還計劃與三麗鷗、迪士尼等IP進行聯名合作。
對線下場景的探索和嘗試,幫助Keep強化了線上會員及付費內容的吸引力。財報顯示,2023年Keep線上會員及付費內容收入為9.96億元,同比增長11.4%,主要原因在于Keep舉辦的虛擬體育賽事。
此外,線上會員及付費內容業務的營收占比提升至46.58%,成為營收第一大來源。這一業務的毛利增加,帶動了Keep的整體毛利水平——由2022年的9億元上漲至2023年的9.62億元。
在提升收入規模、拓展營收來源的過程中,Keep也開始了長達數年的降本增效。早在2019年Keep進行裁員時,CTO彭躍輝曾在內部信中提到,“商業化的業務相對于2018年有成倍以上的增長,但遠沒有達到預期……公司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到更核心更有價值的事情上,要考慮ROI。”
2022年,Keep營銷動作明顯減少,包括綜藝贊助、短視頻推廣等。2023年,Keepland傳出再次收縮的消息。根據財報,2023年Keep將營業成本降低10.3%至11.76億元。
過去數年Keep對于變現模式的探索,在線上和線下、付費內容和自營產品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出擊和作戰,但與此同時,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Keep的多線發展也進行了相應的策略轉變。
此后,Keep還需要對潛力業務進行深挖,優化業務結構,讓穩定增長且毛利較高的業務擴大營收占比,服務于公司的盈利目標。
要讓資本市場認可,王寧需要更努力
對于資本市場而言,Keep講的故事并不難懂。其所在的健身賽道,隨著當下主流年輕消費群體的生活方式轉變,以及疫情的影響,具備快速成長的空間。
放在更宏觀的視角,“互聯網+健身”概念可以說是擁有時代紅利。Keep領投方軟銀愿景基金管理合伙人陳恂曾提及,“健身已經成為國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們非常高興能夠支持推動Keep所倡導的全民健身的遠大愿景。”
Keep想要收獲資本市場的認可,前提是它作為行業頭部玩家能證明這一賽道的確定性價值,但如今Keep的財報數據不算非常亮眼,還需更長時間進行核心優勢的打造,而市場對于“反人性”的健身賽道能否持續增長、天花板有多高等問題也多有疑慮。
回溯過去數年王寧帶領Keep進行的產品拓展,包括去線下、推硬件、做品牌等,都十分符合主流趨勢。同時,這一系列動作也是在拓寬自身的邊界,向外界釋放從工具轉變為平臺、品牌的野望,支撐起Keep有別于其他健身產品及服務的商業價值。
但資本市場并未改變對Keep的評價,這很大程度是因為在業務拓展的過程中,也滋生了不少的問題,Keep不得不開始一輪又一輪調整。
其中最受矚目的是,持續多年的商業化探索讓業務模式變重,Keep隨之開始了一系列的降本增效、業務收縮,以及對毛利率更高的線上付費業務進行重點投入。
一個近年來愈發凸顯的問題是,Keep業務版圖的擴大,并沒有推動更多用戶在平臺活躍、互動、分享。
王寧曾提到,Keep剛創立時,健身意識剛剛起來,于是Keep的定位不面向專業健身愛好者,而是更大眾化的初學者。
但隨著更多社交媒體平臺發力運動賽道,Keep想要拉開差距,需要形成自身的競爭壁壘,為用戶提供更多維度、高質量的健身內容,從內容層面與B站、小紅書、抖音等平臺競爭,讓用戶產生Keep能提供更好、更專業的健身內容和課程的品牌印象。
圖源Keep官網
尤其重要的一點是,Keep對付費內容和服務收入的依賴性增強后,內容生態的壁壘也變得更為關鍵。為此,近期的8.0產品更新中,Keep加大了對健身IP和內容的投入,比如簽約全網TOP達人并推出獨家定制課程,對官方精品課持續投入并進行難度細分。
目前Keep還很難留住付費用戶,也成為一個影響資本市場看法的關鍵問題。財報顯示,2023年Keep的平均月度訂閱會員數量為319.3萬名,同比減少42.8萬名,下滑11.82%。
這也是為何過去一年Keep更強調對現有付費用戶的價值挖掘。從2023年3月對原有會員權益的變相降級,刺激用戶購買單價更貴的會員卡,到過去一年平臺錄播課程、獨家課程數量的增加,其中效果也直接體現在了財報中——2023年每名月活用戶的每月平均收入同比上漲17.65%至6.0元。
無論是用戶價值的挖掘,還是自我造血能力的提升,都需要Keep給予資本市場更穩定、確定的答案。
去戶外,會拉高Keep的想象力嗎?
2023年以來,健身賽道的消費趨勢發生了明顯轉變,不同于疫情發生后的居家健身熱潮,這一次人們開始走向戶外,帶動了與戶外相關的運動裝備、配套場景服務等相關市場。
“去戶外”也逐漸成為Keep的關鍵詞。從自有品牌對戶外運動裝備的擴充,到近期對App的全面升級,都是將“去戶外”作為公司未來的增長動力去重點投入。
近期與財報同步發布的8.0版本,將Slogan設為“處處皆主場”,指向了Keep希望拓寬運動邊界的野心。這一版本的更新重點,也與Keep今年將深入泛運動場景的發展方向密切相關。
“去戶外”這一動作背后,其實也是Keep為了恢復資本市場對其長期發展走向的認可和信心,所做的考量和布局。
為了拉動用戶規模增長,Keep在新版本中瞄準了不同運動類目的運動人群,以吸引更多用戶使用Keep的App和品牌產品。
具體而言,8.0版本從運動工具屬性角度出發,在居家健身場景的基礎上,覆蓋更多的運動品類,包括跑步、騎行、球類、滑雪等60多種。
其中,針對熱度較高的項目,Keep進行了更細致的產品更新,比如戶外跑步運動項目提供300多個城市、10萬多條跑步路線,升級了面向專業馬拉松跑者的記錄功能。
圖源Keep官方微博
通過進入泛運動領域,Keep的業務邊界也可以借此拓寬,不再局限于居家健身這一賽道,這也意味著更大的商業化空間。
但其中難度也很明顯,大多運動類目作為獨立的細分賽道已經發展多年,擁有不少極具影響力的頭部品牌。
熱度較高的賽道競爭激烈,傳統運動項目又頗具門檻,Keep作為后來者,需要從零開始,且同步布局的類目眾多,要在一眾強者中突圍并不容易。
除了發力更多運動類目去吸引新用戶的加入,Keep在用戶粘性和社區氛圍的提升方面也有了更多動作。
主要是通過聚集愛好者群體、搭建“半熟人”社區的方式,比如成立140多個運動俱樂部,從中提供線上活動,讓用戶組隊或PK。以此鼓勵用戶分享運動日常并參與社區互動,來增強平臺用戶的活躍度。
Keep似乎也意識到,在疫情逐漸遠離人們的生活后,其過去幾年在線上吃到的紅利一去不復返,想要保持自身的用戶增長變得更難。拓展用戶群、留住老用戶,為自身的商業路徑做支撐,也成為Keep的當務之急。
而在此之前,Keep還需要解決造血能力不足之下的賬面虧損問題。截至2023年12月31日,Keep賬上擁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16億,同比2022年減少1個億。
無論是布局泛運動這一有潛力但競爭激烈的市場,還是圍繞用戶價值對付費內容和服務體驗進行持續強化,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源。對于Keep而言,如何與時間賽跑、與資本市場的耐心賽跑,也是當下最重要的課題。
(本文頭圖來源于Keep官網。)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連線Insight(ID:lxinsight),作者:紀德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