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勢力掐架正酣,比亞迪已開始國產新能源車「解放戰爭」
作者|葉子 來源|奇偶派(ID:jioupai)
王傳福口中汽車行業的大決戰,已然來臨。
3月25日,比亞迪再次刷新紀錄,成為全球首家達成第7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的汽車品牌,而距第6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也僅僅只過去了四個月時間。而如此驚人增長數據的背后,其實是比亞迪朝向傳統燃油車企發出的第一波沖鋒。
在日前的投資者交流中,比亞迪相關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車在不同區域和市場的發展呈現出極不均衡的狀態,傳統燃油車在信息相對閉塞的下沉市場中仍然有著非常大的銷量和保有量占比。
從數據上來看,2023年中國市場b+c轎車銷量榜單前十中,雖然漢高居榜首,但緊隨其后的幾乎全部都是合資燃油車;而在中大型SUV的陣營中,即便唐和一些友商的新能源產品表現十分亮眼,但合資品牌與豪華品牌的燃油車仍然占據著半壁江山。
表面上,合資品牌雖然節節潰退,但其憑借極強的消費慣性與品牌鋼印,仍然占據著中國車市的主戰場,而此時遇到了“胃口大開”、雄心勃勃的比亞迪,自然會有如此一戰。
那么,根據比亞迪的預判,這場價格戰是將要結束還是剛剛開始?合資車最深的護城河在哪里,又該如何打破?為何比亞迪的價格能夠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一降再降?中國新能源車企的未來方向又在何方?
1
比亞迪的“解放戰爭”,才剛剛開始
這場價格戰進行到哪里了?比亞迪已經明確給出了他們的答案。
3月中旬,在比亞迪核心管理層舉辦的內部溝通會上,王傳福判斷目前汽車行業已經到了要進行大決戰的時間點。而比亞迪也將調動技術與產業鏈上下游的所有優勢,用三年的時間去打一場“解放戰爭"。
而24年開啟的榮耀版低價打法,也僅僅像第一戰——遼沈戰役一般,雖然當前取得的效果很好,流量與訂單的增長都很快,但取得的成果在比亞迪眼中還遠遠不夠。
在交流中,相關人士表示,比亞迪作為沖鋒在油轉電市場一線的品牌,發現合資燃油車在產品力和功能體驗落后的情況下,之所以還有可觀的銷量表現,是因為他們并不單純地依靠著產品力和價格賣車,而是憑借消費者對品牌影響力、品質耐久性、用戶口碑、保值率、保有量、細分市場的銷量這六大維度的慣性認知,不斷強化持有“買燃油車不會錯”的心理暗示,進而實現消費慣性。
所以,對于比亞迪來說,顛覆合資燃油的最終路徑不止于產品和價格的顛覆,更在于用戶心智中,新能源汽車在這六大維度實現全面超越。畢竟對于絕大多數中國家庭來說,作為僅次于房的第二大消費品,容錯率真的很低。
因此,造一臺全面均衡領先、綜合體驗無短板、長期使用零焦慮的車,才是擊穿合資深層壁壘的終極法寶。而比亞迪距離實現這個目標,還有不遠的距離。
至于接下來該如何繼續蠶食燃油車的市場,據某天風證券研究員猜想,在繼榮耀版拿下價格高地后,實現百公里油耗2.9L、滿油滿電可跑2000km、混動系統效率進一步提升的第五代DMI將成為“淮海戰役”的代表,通過性能優勢繼續搶占技術高點;而“L”系新車則將通過尺寸升級,帶給消費者直觀的獲得感,鞏固價格帶優勢,達到“平津戰役”的效果,最終吃下更多燃油車的份額,將新能源滲透率拉到全新的高度。
但是,想要打贏這場對合資燃油車“解放戰爭"并不容易,那么,比亞迪為何能成為挑戰合資車的那個“價格屠夫”呢?
而這,就要從最底層的技術說起。作為最早一批轉型新能源的車企,比亞迪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技術生態系統,必須從零開始自主研發電池、電機和電控等核心技術。這種自我探索的精神與不懈努力,使比亞迪逐漸掌握了全產業鏈的核心技術,并在2015年前成為全球唯一一家擁有完整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企業。
而在全產業鏈的能力的支持下,比亞迪選擇了整合上下游、進行規模化生產的戰略打法,在此基礎上,相關零部件的復用率和良率都有著長足的提升,并且進入了“銷量越高-價格越低-銷量越高”的良性循環中,比如激光雷達3000元一顆,比亞迪可能只需要900元一顆,而這也將進一步提升比亞迪的成本控制能力與市場占有率,讓比亞迪與那些格局不大的新能源車企拉開了極大的距離。
換句話說,就是當那些造車新勢力還在尋找消費者人群、打磨某項功能的時候,比亞迪產品的價格已經憑借全產業鏈優勢與規模生產打法一降再降,成為了主流市場消費者眼中可以同合資品牌碰一碰的民族品牌了。
2
比亞迪的雙線作戰:撬動國內燃油車,疾馳海外新能源
在向國內合資燃油汽車品牌發動“解放戰爭”的同時,比亞迪也在無形間加速了中國新能源車市場迭代的進程。
作為一個成熟、穩定的市場,能活下來新能源汽車企業的個數可以參考燃油車時代,根本不可能存在十幾家車企長期混戰的局面,國內電車市場就這么一碗飯,大家一起分只能是餓肚子。
所以,當前市面上的電車企業絕大多數都將黯然離場,就如同油車時代一般,主流的車企留下幾家就足夠了。但是,這一優勝劣汰的進程,卻在資本的介入與輸血之下被大大減緩了,一些技術并不領先、成本并不低廉、產品得不到消費者認可的車企,仍然在投資者的輸血下茍活著。
但毋庸置疑的是,在規模效應之下,內卷淘汰的結果不會改變,而比亞迪的朝燃油車的火力,也將會不可避免的波及到新能源車同行,加速該進程。
彼時,想要尋找增量做大蛋糕的話,目光自然就要瞄向全世界范圍內更大的市場,此時,就一定需要一個超級巨頭站出來,帶領中國新能源車技術走向海外,而比亞迪正在努力充當這樣的角色。
在近期的交流中,比亞迪相關人士表示,在國內市場向合資燃油車“開戰”的同時,比亞迪也并沒有落下對海外的規劃,反而正在加速搶占海外增量市場,雖然當前比亞迪海外乘用車業務相比于奇瑞、上汽等車企起步晚、增速慢,但相關計劃將在2024年加速落地。
3月上旬,比亞迪的首艘汽車滾裝運輸船也進行了其處女航,成功將四千余輛比亞迪電車送往歐洲,而在未來兩年中,還有7艘滾裝船也將陸續投入運營。
同時,比亞迪的產業鏈也在不斷對外輸出過程中,在匈牙利、烏茲別克斯坦、巴西和泰國等地的海外生產基地也陸續投產,供應鏈穩定性和全球化布局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也意味著比亞迪正在加速海外布局,做好了尋求海外增量的準備。
3
寫在最后
在技術優勢、產業鏈整合以及高效戰略打法的多重保障下,比亞迪也交出了一份靚麗的2023年財報。
財報顯示,2023年比亞迪營收同比增長42.04%,達到驚人的6023.15億元;而凈利潤更是躍升至300.4億元,同比增長81%,經營性現金流凈額也達到了1697億元,均刷新了歷史紀錄。
而在銷量方面,比亞迪全年銷售車輛達到了302.44萬輛,同比增長61.9%,成功躋身首家新能源車年銷量突破300萬輛的車企行列。
不過,相比于2023年已經取得的成績,2024年比亞迪打響的對合資燃油車的“解放戰爭”無疑更加令人興奮,這不僅預示著比亞迪將在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中掀起新一輪的風暴,還將深刻影響整個行業的格局與發展。
而展望未來,在國內新能源市場進入終極形態后,比亞迪已然露出獠牙的出海戰略,也將在全球范圍內樹立起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標桿形象,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向著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更廣范圍邁進,書寫中國汽車工業走向世界的嶄新歷史篇章。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奇偶派(ID:jioupai),作者:葉子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