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Gartner 2024年十大戰略技術趨勢,談談持續威脅暴露管理(CTEM)
圖源:攝圖網
作者|科技云報道 來源|科技云報到(ID:ITCloud-BD)
近日,Gartner發布了2024年企業機構需要探索的10大戰略技術趨勢。
這份連年更新的報告,是Gartner分析其在未來三年內如何影響企業的戰略,以指導關鍵崗位決策者盡早了解探索并滿足各自的業務需求。
2024年十大重要戰略趨勢包括:
不難發現,與AI相關的技術應用已經占據半壁江山,而構建安全的基礎是加速數字化轉型的底座。本篇將重點介紹安全相關的CTEM技術趨勢,聊聊網絡安全技術未來可能的進化方向。
01
主動式安全防御新思路
持續威脅暴露管理(CTEM)
主動安全防御的理念已經被提出很多年,但是很多安全專家對這種想法似乎已經不再抱有希望。
原因是新型的網絡攻擊始終都在不斷變化,攻擊者有充分的時間和資源來設計新的攻擊策略,以繞過防御、逃避檢測。
因此,基于攔截攻擊這種思路所設計的主動網絡安全模型在實踐中表現得往往差強人意。
在此背景下,2022年中,Gartner發布了《實施持續威脅暴露面管理(CTEM)計劃》,提出了CTEM這種主動式安全防御新思路。
它并不關注攻擊事件本身,而是關注攻擊路徑,站在攻擊者的角度去思考攻擊可能發生在哪里,以及可能采用的攻擊戰術和實施手段。
由于大多數企業組織的數據泄露都可以歸因為有限的攻擊面可見性,而CTEM正是強調了實時性的安全威脅發現、修復和緩解。
但值得注意的是,持續威脅暴露管理并不是一種單一技術,期望在供應商那兒找到一個CTEM 解決方案是不現實的。
相反,CTEM是包含5個階段的連續計劃或框架,旨在幫助企業監測、評估和降低漏洞可利用水平,并驗證其數據分析和修復流程是最優的。
Gartner將CTEM分為五個步驟,分別是范圍界定、發現弱點、優先級排序、安全驗證和動員。
構建CTEM計劃的企業使用工具對資產和漏洞進行清點和分類,模擬或測試攻擊場景和其他形式的態勢評估過程和技術,達到成熟階段,使企業能夠持續和一致地評估自身數字和物理資產的可訪問性、暴露面及可利用性。
簡單而言,CTEM通過鼓勵安全團隊采用主動的風險管理心態,而非傳統模型的被動心態,這將有效改變企業內部和外部攻擊面管理模式。
根據Gartner的預測,到2026年,成功實施CTEM計劃的組織所遭受的網絡攻擊威脅將會減少三分之二以上。
02
CTEM應用挑戰及應對
盡管CTEM有很多優點,但其真正實現也并不容易,因為這需要安全運營團隊長期投入大量時間、人員及其他資源。
企業在實施CTEM計劃時,需要讓威脅暴露面管理評估成為一種常態,并將暴露面管理變成多層次的過程,具體包括:
同時,為了保障CTEM項目的順利實施,研究人員總結了以下實用性建議:
由于在CTEM計劃實施后,系統之間的數據共享需求將顯著增加,因此必須首先優化當前的威脅發現和風險管理程序。
否則,安全團隊將需要把大部分時間花在集成故障排除上,而不是管理攻擊面,這就違背了制定CTEM計劃的初衷。
只有當組織能夠及時響應每個檢測到的威脅時,CTEM計劃所增強的威脅可見性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事件響應計劃可幫助安全團隊在實時網絡攻擊的壓力下,有條不紊地采取適當的威脅響應措施。
企業的攻擊面管理解決方案應該能夠映射出所有的攻擊面,只有實現充分的可見性才能完全符合CTEM的要求。
因此,攻擊面管理解決方案需要可以檢測復雜的攻擊向量,例如生命周期結束的軟件、鏈接到易受攻擊服務器的域、未維護的頁面等,所有這些風險都能被輕松解決,從而快速減少攻擊面。
增強的可見性使安全團隊能夠了解其攻擊面狀態。但是,只有當安全團隊了解如何有效地分配風險緩解工作時,這些信息才有用。
基于風險的漏洞管理方法(RBVM)是一個框架,可用于幫助安全團隊決定將安全響應工作的重點放在哪里。
通過明確定義的風險偏好,RBVM框架會根據威脅對組織安全狀態的可能影響來判斷優先處理哪些威脅。
實時威脅可見性的要求已經超越了傳統的數字領域。在潛在威脅滲透到組織網絡之前,企業所有的員工在發現這些威脅方面都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建議盡快更新組織的網絡安全意識培訓計劃,強調日常業務環境中威脅可見性和警惕性的重要性,并根據每個員工的日常反饋,不斷更新優化CTEM流程與目標。
03
國內CTEM應用實踐
威脅驅動已成為過去時,風險驅動才是未來的安全操作趨勢。企業需要從傳統的威脅防御轉向基于風險的方法,將資源集中在最重要的領域,重點防范可能的攻擊點。
持續風險管理成為企業的唯一選項,而攻擊面管理提供了實現持續風險管理的最佳實踐。
華云安創始人兼CEO沈傳寶在采訪中談到,如今的安全主題正從威脅擴展到風險管理,對應到Gartner提出的實施持續威脅暴露管理(CTEM)計劃,其列出了一套流程和能力,使企業能夠持續不斷地評估企業的物理和數字資產的可訪問性、暴露性和可利用性,
華云安的產品體系架構與CTEM理念高度一致,推出的云原生的持續風險管理產品,是以攻防視角構建的一體化的攻擊面管理、安全驗證和自動化防御安全體系。
其中,以網絡資產攻擊面管理(CAASM)、外部攻擊面管理(EASM)、入侵和攻擊模擬(BAS)、弱點優先級技術(VPT)、高級威脅檢測與分析(TDR)幾大產品為支撐,既可獨立提供各自的安全能力,又能編排聯動形成全面且完整的攻擊面整體解決方案。
與之持有相同理念的還有亞信安全,將攻擊面管理(ASM)服務升級為持續威脅暴露面管理(CTEM)服務,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暴露面收斂和管理。
這一服務覆蓋暴露面的發現識別、風險分析修復、對抗評估驗證以及威脅持續監測等環節,通過系統性的威脅管理計劃和流程,提升企業的安全建設水平。
具體而言,通過資產梳理以攻擊者視角全面理清企業暴露在互聯網中的數字資產;
通過常規檢測、脆弱性檢測、威脅情報、威脅定位等方式,評估和分析資產屬性,確定數字資產存在的風險、脆弱性或異常行為;
通過深入分析攻擊路徑和技術手段,并根據分析結果為企業制定個性化的防御策略和措施,提供全方位的安全防護;
通過實時監控和快速響應,及時發現安全事故,并采取措施進行阻斷和修復。
同時持續關注最新的威脅情報和漏洞信息,提供及時的安全更新和修復建議。
可以看到,攻擊面管理是實現持續威脅暴露管理(CTEM)的重要抓手,同時結合創新的資產漏洞管理、自動化安全測試、BAS、XTI等技術,以確保不間斷的威脅監控與管理,能夠有效幫助用戶實現不斷完善的安全態勢改進。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科技云報到(ID:ITCloud-BD),作者:科技云報道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