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位投資人談并購:除了MAIA ACTIVE,哪些生意還值得收?
圖源:攝圖網
作者|瀝金 來源|瀝金(ID:Finding_Gold)
今天被安踏收購MAIA ACTIVE的消息刷屏了。
首先恭喜Lisa和Mia兩位創始人,其次恭喜老股東動域、達泰、紅杉、CMC等,至少A輪及以前的早期投資人都完成退出了。
由于是分別收購,部分交易還沒完成,交易價格也沒有披露,行業都在猜測是按照PS還是PE收購。但更重要的是,這起并購案重新點燃了消費從業者們心中的火焰。
安踏收購MAIA ACTIVE業務的公告
消費紅綠燈實施以來,赴港赴美上市、尋求并購成為消費投資為數不多的退出路徑。今年至今(10月16日),我國消費行業一共發生51起并購事件,其中21起在大食品飲料行業。
安踏收購MAIA ACTIVE的核心在于,安踏矩陣下并沒有女性品牌,因此品牌價值高于一切。這意味著,極垂、極細分、有利潤,3-5億規模的消費品牌或將成為產業方熱捧的標的。
然而千里馬注定比伯樂多,在中國市場像安踏這類懂并購、又能洞察消費新場景、新趨勢、數字化程度也較高的產業方并不多,因此中國的消費并購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那中國消費產業的收并購有哪些特點?哪些品類、品牌會更有機會?供應鏈和品牌哪個更受產業方青睞?優秀的并購標的都有哪些特點?
為回答上述問題,瀝金特邀7位從事消費投融資的資深專家,他們包括機構合伙人、資深投資人、專注消費并購的FA,都曾親身操盤、撮合過并購案件,一起拆解當下的消費并購機遇。
國產品牌的并購時代來了嗎?一起來看看!
2023年消費行業51起收購交易一覽表
MAIA ACTIVE并購案對行業有極強的信心提振,它讓還在消費行業苦苦掙扎的產業方、創業者、從業者都有更強的信心。這次交易本身可能成為新常態下產業并購模版與標桿,其中交易價格、交易時間、估值邏輯等等都會為后來者提供依據與參考。
并購資金的流向解答了并購的意義。中國由于缺乏大量低息資本,商業世界的橫向并購有別于國外,資金來源十分不集中,也會哺育出中國特色的并購交易。
中國品牌的并購相比美國整體少很多,原因是大部分品牌還處于第一發展階段:即通過自身的業務擴張實現發展壯大。運動服飾品牌在并購領域還是相對領先,特別是安踏一系列對海外品牌的收購,正是所謂的Buy&Grow。之后有可能出現并購的行業將是乳制品,比如品類和產業鏈的覆蓋。
產業并購的更大機會將在已經形成巨頭化效應的上市公司或者大型企業。比如家清行業的立白、藍月亮,或者飲料行業的可口可樂這類跨國公司。對于這類企業來說,收購是它們擴充品類和人群的機會。
并購標的選擇不單純評判的是品牌本身的好壞或者局限于規模大小,并購方的選擇也較為多元。
有些并購方會考慮集團自身缺少哪些品類或人群的布局,從而并購標的對薄弱的環節進行彌補;有些則看重集團自身用戶的生命周期延展,選擇重疊度高的標的。
并購的過程也會視雙方的目標、信任度、規模階段等因素,實操過程中出現很大的差異。除了一次性并購之外,也會存在先少數股權投資再整體并購,甚至出現共同設立合資企業的情況。
穆棉資本作為財務顧問正在處理一些潛在的并購交易,同時內向基金在投資方向也會在某些類型的項目上以并購退出作為前提去考慮,例如分拆上市公司業務、考慮產業集團的潛在并購需求等。
就收并購而言,歐洲已經有非常成熟的消費基金進行多品牌矩陣的收購,品牌收購是和股權投資一樣高頻的交易方式。但中國的風險投資如今正進入債轉股時代,以政府指向性招商引資以及產業扶植為主要目的,所以我判斷在此行業背景下目前除了產業方幾乎不會有基金收購品牌的退出路徑。
國內的收購市場是分階段退出,一般會分2-4批打款,每批對應的交割條件之繁瑣,對創始人并不友好。雖然產業會給創始人每年業績對賭對應的現金獎金,但簽完收購協議只是創始人又一輪打工的開始。許多創始人并沒能拿到手太多錢,反而浪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
因此在國內做并購交易非常艱難,希望廣大消費創業者還是老老實實以上市為奮斗目標,求上得中,求中得下,不然就單純做一個家族生意也挺好。
消費領域中,時尚行業(美妝、個護、運動、服裝)是最容易出現收并購的,因為時尚行業普遍有周期。老品牌會陷入焦慮,新品牌又層出不窮,老品牌就是要通過不斷收購來保持自己的體量和受眾更迭。但調味品、食品領域就沒有這個煩惱,時間越久反而越值錢,不用為新品牌出現而焦慮。
消費醫療也有并購機會,目前還集中在有原料稀缺度的保健品以及醫美上游原材料上。時尚類企業是為新人群的品牌價值買單,而消費醫療則是為原料專利的唯一性或稀缺性買單。這其中最著名的案例就是:華東醫藥在2018年以約合15億元人民幣全資收購了英國醫美企業Sinclair。2021年4月,伊妍仕發布獲得醫療器械注冊證公告,華東醫藥在第二天股票直接漲停,總市值接近800億元。
中國消費產業的收并購正處于早期階段,且有以下三點明顯特征。
一、產業方雖然對于并購持積極態度,但由于資本運作經驗較少,很多投資團隊近一兩年剛組建,實控人在一線負責投資的極少,因此并購交易并沒有十分活躍。
二、產業方由于沒法做定增收購,且投資項目還要和主業強相關,資金池十分有限,真正出價只有8-10倍PE,和市場上融過資的企業估值出現倒掛。除非企業現金流瀕臨斷裂,否則很難接受產業方的收購價格。
三、產業方普遍和政府有一定關系,無論工廠還是用地成本都極為便宜,收購更多還是在買品牌和渠道。
就產業方來看,200億以上公司普遍沒有市值管理訴求,有訴求的普遍為3、50億規模,且賬上有5個億現金的企業,而這樣的并購方數量就極為有限。
以食品行業為例,肉制品加工企業普遍在看預制菜,往下游看收購標的;乳企則更加靈活,原材料延伸的全產業鏈都看,比如冰激凌、奶茶、奶蓋;良品鋪子、來伊份這類渠道型品牌則主要看零食店和折扣店。
產業方并購的目的有兩種,一種是為自身業務規劃和能力做補充;另一種就為純收入、利潤做市值管理。比較有機會的并購類目是食品、護膚(尤其功效護膚)、香氛香水、運動品牌這些后端有大買家的賽道。餐飲也是優秀的并購標的,因為現金流較好。
*本文僅代表被訪專家觀點,不代表瀝金平臺看法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瀝金(ID:Finding_Gold),作者:瀝金
品牌、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