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殺手”,要來中國市場?
Lucid車型。圖片來自官網
作者|張旭 來源|時代財經APP(ID:tf-app)
有“特斯拉殺手”之稱的美國造車新勢力Lucid正在計劃進入中國市場。
據CNBC報道,在慕尼黑車展上,Lucid首席工程師埃里克·巴赫(Eric Bach)接受采訪時表示:“每家汽車汽車制造商都必須深入研究中國市場,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它將很可能成為全球最快接受電動汽車的市場。”
在業內人士看來,如果Lucid將業務拓展至中國市場,意味著其進入全球最大,同時也是競爭最激烈的市場,而特斯拉很可能不會是其最棘手的對手。
一
“特斯拉殺手”布局中國?
作為一家美國造車新勢力,Lucid一度有“特斯拉殺手”之稱。無論是創立過程還是車型,一直在對標特斯拉。
Lucid由特斯拉前副總裁兼董事——謝家鵬 (Bernard Tse)和甲骨文前高管——溫世銘 (Sam Weng)兩位華人于2007年創建,2016年更名為Lucid Motors。
Lucid團隊中硬件工程副總裁Eric Bach、供應鏈管理副總裁Peter Hasenkamp、銷售總監Doreen Allen也都來自特斯拉。
不但從特斯拉挖人,Lucid的車型和定位也瞄準特斯拉。2020年9月,Lucid發布旗下首款量產車型Lucid Air,該車起售價77400美元,主要競爭對手包括特斯拉Model S。Lucid Air GT版本最大續航可達902公里,最大充電功率達到300千瓦,20分鐘即可補充300英里(482公里)續航。
Lucid方面曾表示將推出下一代電動汽車平臺,以生產售價低至5萬美元的汽車。從高端車型入手,再向下擴大更多市場份額的打法,也與特斯拉如出一轍。
進入2022年,Lucid在華布局陡然加速。
2022年5月,有消息稱Lucid已經招聘中國區HR負責人。2022年12月,Lucid發布招聘信息,崗位涉及軟件工程、公共政策、法律顧問、本地化工程、數字化、物流、供應、住宅充電產品等多個領域。
Lucid放出的招聘崗位。
從崗位設置來看,Lucid著重在中國市場的本地化服務、充電設施布局以及供應鏈管理。此外,多數崗位要求精通中英雙語,或者在中國企業有兩年及以上工作經驗。
今年6月,前集度汽車副總裁朱江加入Lucid并負責中國業務。此前,朱江曾在蔚來、福特高層就職。至此,Lucid通過一年時間完成了其進入中國市場市場的鋪墊。
二
持續虧損,銷量不及特斯拉零頭
盡管已經做了布局,但Lucid遲遲沒有正式進入中國市場。昔日的“特斯拉殺手”,如今和特斯拉的差距越來越大。
Lucid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Lucid一共生產7180臺Lucid Air,交付4369臺。今年上半年,產量4487輛,交付則僅有2810輛。作為對比,特斯拉今年上半年交付88.9萬輛,Lucid的交付量不及其零頭。
為獲得更多資金,和中國的造車新勢力們一樣,Lucid也選擇登陸資本市場。2021年7月,Lucid股票正式在納斯達克進行交易。
上市首日收盤股價26.83美元,總市值超400億美元。但需求不足等因素,讓Lucid的股價備受打擊。截至9月8日美股收盤,股價跌2.67%報5.84美元,市值僅剩133.31億美元。
截至9月8日收盤,Lucid股價下跌2.67%至5.84美元。
目前,Lucid仍在持續虧損。財報顯示,Lucid在2023年上半年營收3億美元,上年同期的營收為1.55億美元;運營虧損為16.1億美元,上年同期的運營虧損為11.57億美元;凈虧損為15.44億美元,上年同期的凈虧損為3億美元。
成本壓力之下,今年3月Lucid披露將裁員約1300人以節省開支。Lucid在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中表示,預計裁員將在第二季度末基本完成。文件還提到,公司計劃花費約2400萬-3000萬美元用于“與員工轉崗、遣散費、員工福利和基于股票的報酬相關的費用”。
需求不振疊加財務壓力,在壞消息不斷的當下,進入中國市場似乎是Lucid難得的好消息。
三
Lucid的對手,不止特斯拉
誰將是Lucid進入中國市場最大的對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向時代財經表示:特斯拉仍會是其最大對手。“計劃推出2萬美元車型以及引入中國車企前高管,是Lucid為適應中國市場所做的舉措。”
Lucid曾經處處對標特斯拉,但隨著中國車市內卷程度加深,棘手的對手已經不止特斯拉一個。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向時代財經分析稱,對于Lucid來說,進入中國市場將面臨諸多挑戰。“中國市場已經有很多強大的電動汽車品牌,如特斯拉、比亞迪等。這些品牌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市場份額也在擴大,Lucid集團需要找到一種方法來與這些品牌競爭。”
成都車展上的高合HiPhi Y,時代財經 攝
今年7月,定位高端的高合汽車推出第三款車型HiPhi Y,指導價33.9萬-44.9萬元。9月1日,高合表示:HiPhi Y今年8月交付量總計交付1021臺,上市后首個完整月交付即破千,后續產能不斷爬坡,用戶交付將進一步加速。
Lucid的季度銷量僅略高于高合單款車型的月度銷量,這對于尚未進入中國市場的品牌來說壓力巨大。
Lucid曾表示將推出5萬美元左右的車型,約合人民幣35萬元。“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均在這一價格區間進行了布局,其中理想銷量已經月銷3萬,蔚來8月銷量接近兩萬臺,小鵬也超過一萬臺,這些都是橫在Lucid面前的“大山”。
Lucid在售產品僅Lucid Air一款車型,持續虧損也為車企的發展增添了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Lucid想要大舉進軍中國市場難度可想而知。正如巴赫所說:“Lucid公司對于進入中國市場還沒有特定的日期,因為需要做好準備。如果以錯誤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可能會犯很多錯誤。”
不過,按照巴赫的說法,Lucid在考慮將其產品擴展到價格較低的市場,也即大眾市場。“該市場的汽車售價約2萬美元,但這需要一些時間。”
對此,江瀚認為,2萬美元的價格區間可能更符合中國市場需求。“在中國,中低端電動汽車市場有很大的潛力,因此Lucid的這款車型可能會吸引一些年輕消費者和首次購買電動汽車的人。” 可見,“走量”或將成為Lucid扭虧為盈的重要手段。
作為一家美國造車新勢力,中國市場無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崔東樹指出,截至目前,2023年新車推出92款,其中純汽油車25款,僅占27.2%。這一數字表明純燃油車市場份額急劇萎縮,新能源車成為車企的重點轉型方向。今年新車推出節奏中,純電動車超越了燃油車,插混也遠超普通混動車型。
乘聯會近日發文表示,預計2023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850萬輛,狹義乘用車銷量為 2350萬輛,年度新能源車滲透率有望達到36%。
由此來看,在Lucid之外,不排除有更多新能源品牌來中國淘金,從這個蓬勃發展的市場分一杯羹。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時代財經APP(ID:tf-app),作者:張旭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