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王者”青島,正成為半導體產業“新貴”
作者|zeson 來源|芯師爺(ID:gsi24-xinshiye)
如果你上網搜索“青島布局半導體產業”,它可能會告訴你起源于2017年致公黨青島市委提交的一份《關于把我市打造成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北方中心案》,當時,青島具備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卻面臨著“缺芯少面”的難題。
卻不知,早在上世紀青島就已和半導體結緣,而且,青島或許是國內最先自主萌生探索半導體行業的城市之一。
圖源:攝圖網
失之交臂
PART 01
上世紀90年代,青島的家電產業就已經享譽全國,“南順德,北青島”,兩城市并稱為“中國的家電之都”。青島本土企業中,海爾、海信、澳柯瑪等家電品牌走進了無數家庭,見證幾十年來國人生活的變化。然而,即便家電產業如日中天,但生產家電的核心部件芯片、屏幕卻掌握在外商手里,國內不能生產,只能依賴進口。
是“自主研發”還是“造不如買”?這永遠是一個擺在企業面前的選擇。當時,由于技術和資金的限制,前者無疑是異想天開,彼時美國、日本的集成電路產業相較發達,但均是舉國家力量推動,非企業自己所能匹敵。
凡事均有例外,總有人敢為人先。
1990年,周厚健(后來任海信董事長)在參加拉斯維加斯國際電子博覽會時萌生了造芯的想法。1995年,海信技術、人才、薪酬特區——技術研究中心(法人)成立,為技術孵化產業的發展模式奠定了堅實基礎。2005年,海信第一顆數字視頻處理芯片流片生產,這款芯片被命名為“信芯”。“信芯”誕生,在中國電視芯片領域具備標志意義,也令海信收獲了無數榮譽。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信芯”未能追趕上國外領先的優勢,最后因技術、成本、國外降價等因素影響,海信的芯片研發之路中止于此,下一款芯片發布時,已經是15年后。
2005年,“信芯”誕生 圖源:海信官網截圖
同樣嘗試芯片制造的還有海爾。2000年,海爾成立了北京海爾集成電路設計有限公司和上海海爾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入局集成電路板塊,并先后取得了成果,分別誕生了中國第一枚可實現商品化生產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數字電視MPEG-II解碼芯片“愛國者I號”和首枚MCU芯片。
以青島的條件,在半導體領域打造成頭部城市,在當時的條件下很難實現。但兩家企業集合可利用的資源,在半導體領域不惜代價地探索,為青島留下了開拓性的一步。
朝花夕拾
PART 02
青島再一次傳出集成電路產業的消息,已經是2018年。這一次,是澳柯瑪牽線,促成業內的一位風云人物張汝京在青島建立芯恩集成電路有限公司,青島終于迎來了自己的集成電路企業。
彼時,張汝京看準了青島家電產業對芯片的巨大需求。
“青島有很大的智能家電產能,需要很多芯片。現在這些企業都在外面買通用芯片,如果跟我們合作,我們可以量身定做,它的需求量大,我們也好生產。海爾、海信、澳柯瑪、歌爾聲學,特來電等,還有一些新能源汽車的廠都在山東這一帶,我們可以直接為它們服務。”張汝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2018年5月18日,芯恩集成電路項目正式開工,這也是國內首個協同式集成電路制造(CIDM)項目。
在該模式下,參與到芯片設計、研發、生產等多個環節的企業不僅可以資源共享,也可以減少風險,張汝京曾表示,這種模式是當前最適合中國半導體企業發展的模式。同時,這也和青島計劃打造全產業鏈不謀而合。
張汝京的加盟,無疑也讓業內的視野聚焦在了這個北方的制造業重鎮。在接下來的幾年間,青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不斷取得重大成果,更是落地了富士康、大唐、惠科、歌爾等企業半導體項目。根據青報網報道,截至2022年6月,青島全市已有集成電路產業鏈企業111家。
芯恩(青島)集成電路有限公司 圖源:芯恩官網
2018年12月,大唐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總部設立在青島市嶗山區,聚焦于半導體產業,以集成電路設計為核心競爭力,面向消費電子、人工智能、工業控制、物聯網、醫療及大健康、行業應用等領域,提供芯片、模塊、終端及解決方案。
2019年4月,惠科集團于青島即墨區成立青島惠科微電子有限公司,布局半導體材料、芯片、封測領域。這是惠科向上下游產業鏈延伸的第一座半導體工廠,采用集研發、設計、制造、銷售為一體的IDMS模式,建設國內單體產能最大的6英寸新型功率器件生產線。2022年1月,惠科半導體項目正式投產,率先實現了功率半導體器件的“青島造”。
2020年4月,富士康半導體高端封測項目(新核芯)與青島正式簽約落地,并于2021年11月正式投產。該項目是富士康科技集團首座晶圓級封測廠,通過導入全自動化搬運、智慧化生產與電子分析等高端系統,打造業界前沿的工業4.0智能型無人化燈塔工廠,預計投產后月封測晶圓芯片約3萬片。
青島新核芯科技有限公司 圖源:新核芯官網
不得不說的是,一眾企業落地的背后還有地方國資平臺的投資支持。據不完全統計,青島各級國資平臺近年來參與了包括富士康、芯恩(青島)、高測股份、佳恩半導體等在內的數十家芯片企業的投資,國資重倉芯片產業,讓一直跟跑追趕的青島集成電路產業有了崛起的機會。
對于青島來說,一方面可以通過芯恩、惠科、富士康等重點企業項目,解決長期以來缺芯少面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大項目的引進,匯聚更多半導體芯片生產相關的裝備、封測、設計等企業和人才,提升青島產業層次,形成產業蓬勃發展的生態。
青島市集成電路產業鏈全景圖 圖源:青島市科技局
“園”“鏈”為基
PART 03
集成電路產業包含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等環節,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可或缺,因此往往呈現高集聚性,僅僅有數家代表企業仍不足以支撐起地方的集成電路實力。因此,地方政府想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打造生態圈已成為一種趨勢。
為此,青島市不斷規劃集成電路產業園建設,通過企業在園區的集聚,建立平臺式的集成電路產業經濟。芯恩在落地青島時,就已經與八家集成電路企業簽約,攜手打造了國際芯片產業園。
青島以專業園區建設為切入口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并建立“5個1”工作機制——園區聚焦一個主導產業,創新建立1個工作專班、1個發展規劃、1套綜合政策、1支專業招商隊伍、1支產業基金,開啟了基于產業鏈打造集聚區的產業建設工作,在各轄區打造了一系列集成電路相關的技術產業高地。
其中,以位于西海岸新區的青島集成電路產業園最具代表性。截至2023年3月,園區內已有半導體先進裝備研發制造中心、德國代傲等22個產業鏈項目落戶,總投資超過659億元,涵蓋設計、材料、設備、封測、模組等全產業領域,旨在依托青島市集成電路產業鏈鏈主企業,建設中國北方重要的集成電路生產制造基地。
2022年,青島集成電路產業園首批項目集中開工 圖源:西海岸新聞網
除該園區之外,青島西海岸新區還建設有中德生態園集成電路產業基地、歌爾微電子研究院等,極大力度地支撐了青島集成電路產業集聚發展。同時,青島市其他轄區也在積極布局半導體產業。
例如,嶗山區依托青島微電子創新中心,以發展完善集成電路設計、傳感器、封裝等產業鏈為重點,正加速打造“北部沿海微電子產業研發高地”和“青島芯谷”。近幾年來,吸引入駐了中科院青島EDA中心、青島芯谷·美國高通·歌爾聯合創新中心、歌爾微電子、大唐半導體等一批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和產業項目,初步形成了集成電路設計產業虹吸效應。
即墨區則在2022規劃建設4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園,發揮惠科、泰睿思、瀚海半導體等骨干企業輻射帶動作用,推動打造國內最大的功率半導體器件生產基地。其中,惠科半導體項目一期已經投產,惠科二期12英寸半導體項目也進入規劃。今年,青島市公布的2023年重點建設類項目名單中,即墨區的富士康高階芯片產業園項目也赫然在列。
立足青島西海岸新區、嶗山區、即墨區三個地區,青島基本形成以“三區”為核心,帶動城陽區、萊西市、高新區等地協同發展的產業布局。如今,青島市在材料、EDA、設備、制造等方面均已布局相關重點企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關鍵突破,構建了完整的產業生態基礎。
重啟芯屏
PART 04
對于一個復雜的體系,除了底部的根基,往往還需要一個明確的方向。
在城市規劃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中,武漢發展存儲芯片,合肥選擇驅動芯片,成都重于射頻芯片,和這三座城市類似,青島在集成電路產業建設的過程中,也慢慢明確了自己的發展方向——顯示芯片,朝芯屏方向重點發力。
圖源:攝圖網
2020年12月發布的《青島市發展新產業培育新動能的意見》中,已將光通信芯片(顯示芯片)提上議程。其中在提及培育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時說明“要發展模擬集成電路、半導體功率器件、光通信芯片和模組、微機電系統、第三代半導體,突破集成電路制造環節,建成一批集成電路產業龍頭項目,帶動設計、封裝、裝備、材料全產業鏈發展”。
誠然,與國內城市芯片產業發展相比,這個選擇并不算早。不過事實證明,青島選擇“芯屏”也獨具匠心。作為中國重要的家電生產基地,當地企業海信、海爾等就早已經涉足顯示芯片,如今這片土地對集成電路有了充分的準備,也迎來了獨一無二的成果。
2019年,海信重整芯片業務。很快,青島就誕生了一顆亮眼產品。
2022年1月,海信旗下青島信芯微電子公司發布了國內首顆8K AI畫質芯片。海信視像網站顯示,該芯片填補了國內8K畫質芯片領域的空白。
除了本土企業取得成果外,青島也盯住了省外頭部企業。在明確重點發展芯屏方向后,青島西海岸新區國際招商促進中心捕捉到了光電顯示產業中游龍頭地位的京東方的機遇。當時,京東方正欲發展模組,借此機會,青島成功引進了京東方物聯網移動顯示端口器件青島生產基地項目。
“青島已經成為京東方全國版圖中重要的產業布局地之一”,京東方科技集團高級副總裁、首席戰略官齊錚曾對媒體表示,京東方愿攜手上下游產業伙伴,深化“屏之物聯”戰略落地,抓住數字化時代“屏”無處不在的產業機遇,與產業伙伴們一同踐行綠色發展、引領價值增長、繁榮產業生態。
依托京東方等龍頭項目引領,以新型顯示產業園為載體,青島繼續靶向引進上下游配套企業,聚點成鏈、以鏈帶面,引導顯示產業聚合鏈式發展。截至2022年,僅青島西海岸新區就有“芯屏”產業規上企業39家,實現產值469億元,初步構建起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青云之志
PART 05
客觀來講,青島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至今天,在國內的競爭力算不上強勁。在歷年的集成電路城市排行中,少見青島或山東其他城市的影子。企查查和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的集成電路企業分布顯示,我國芯片相關企業分布城市前十分別為深圳、廣州、蘇州、西安、南京、廈門、杭州、成都、武漢、合肥,并沒有青島身影。
我國集成電路企業分布城市前十
數據來源:企查查、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023年1月,青島市科技局發布《青島市集成電路產業鏈科技企業招引圖譜研究報告(2022)》。報告顯示,青島集成電路產業鏈共有各類科技創新平臺26家,其中重點實驗室10家,包括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家,省級重點實驗室2家,青島市重點實驗室6家;現有各級技術創新中心和創新創業共同體14家,包括山東省技術創新中心1家,青島市技術創新中心13家,高端研發機構2家;擁有科技型企業200多家,芯恩(青島)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和青島惠科微電子有限公司共兩家產業鏈鏈主企業,青島信芯微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島新核芯科技有限公司共兩家產業鏈重點企業。
整體來看,青島的集成電路產業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半導體業內有一句話:板凳要坐十年冷。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往往與建設其他產業不同。要做到的不僅僅是產業規模,更有技術的攻堅、人才的培養,這些都需要長期大力地投入解決,考驗的是一方政府的實力、勇氣和決心。
比如合肥,下重注引入半導體顯示龍頭京東方,成為國內先進面板產業基地;投資蔚來汽車,完善了新能源汽車的產業生態;投資長鑫存儲,在集成電路領域站穩腳跟。打造了“中國IC之都”,也讓“合肥模式”走出了合肥。比如成都,本土半導體企業初期流產,但未曾放棄在集成電路產業的追求,聚集了大批優秀企業和科研院所,最終集成電路產業走出了良好態勢。
“搭建產業鏈”“國資引領”“招商先導”,從青島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經歷看,不難看出合肥的影子。而且,青島自身制造業基礎實力雄厚,不乏頭部企業的研發項目,又身為環渤海圈的重要港口城市,其經濟能力和地理優勢盡能彰顯。
但對比之下,不足也是先天性的。人才方面,青島缺少像成都、合肥等具備的集成電路專業優勢學校,需要打造有吸引力和競爭力的人才培養渠道;企業方面,青島在集成電路規上企業數量、國內外龍頭企業數量并不占優勢。
圖源:攝圖網
集成電路生產猶如在微觀世界雕高樓,集成電路產業也同樣像在城市經濟血脈中雕高樓一般,其技術之復雜、投資之重大、風險之難料注定了這場攻堅必定是暗流涌動。從2017年至今,青島喊出的項目、成立的公司不在少數。這個城市,既見證了一眾企業的研發志,也經歷了項目縮水、芯片企業的出走,其中成敗,均將被歷史銘記。
不過,自2017年青島市政府入場,歷經六年的奮力追趕,青島集成電路已經可稱為異軍突起,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有媒體稱,同一個時代,同一片土地,地方造芯工程成與敗,在于“人和”:企業家式的政府、王牌與老兵的建制隊伍、技術用奇市場用正的戰略。對于青島來說,已立下這“青云之志”,仍需堅持的投入和勇往直前的魄力。畢竟,人們都會細品并驚艷于成功者當初的奮斗史,而在登上舞臺之前,無論多少血淚,都是被歷史長河不斷沖刷的塵封歲月。
未來,青島的半導體產業能否像它的啤酒產業、家電產業一樣,成為一個新的城市品牌呢?我們拭目以待。
猶記得1965年,我國的第一塊硅基數字集成電路研制成功,自此以后,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翻開歷史的一頁。回望過去60余年,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國內半導體產業歷經風雨坎坷又迸發無限生機。尤其是近年來,在市場拉動和政策支持下,各地城市對集成電路產業布局不斷加碼,一幅活力迸發的“芯”地圖已徐徐展開。
附:青島集成電路產業鏈重點科技企業 圖源:青島市科技局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芯師爺(ID:gsi24-xinshiye),作者:zeson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