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發業績,立馬定增,千億晶科帶崩光伏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弗雷迪 來源|格隆(ID:guru-lama)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www.gogudata.com)
財報季,業績暴雷股價閃崩很正常,昨天金龍魚就是個例子。但業績表現亮眼,股價居然還掛了根大陰線,這就比較稀罕了。
今天的晶科能源以一己之力帶崩了整個光伏板塊,股票大跌12%,以晶科為代表的TOPCon電池板塊盤中一度跌2.67%。
原因?
昨晚晶科發完業績的同時旋即丟出了一份募資金額達到97億元的定增預案,把股民嚇得不輕,這是自今年4月發行百億可轉債之后第二筆大額融資,公司今年業績改善顯著,為何還如此缺錢用?
01
8月14日,公司發布2023年中報,上半年實現營收536億元,同增61%,實現歸母凈利潤38.43億元,同增325%。
Q2實現歸母凈利潤21.85億元,同增334%、環增32%;實現扣非歸母凈利23.15億元,同增361%、環增90%。
2023上半年,晶科能源光伏產品總出貨33.1GW,其中組件出貨30.8GW,再奪全球組件出貨第一。N型組件方面,上半年公司N型組件出貨16.4GW,Q2出貨10.4GW,環比大幅增長73%,出貨占比提升至58%。
在TOPCon組件需求快速增長的趨勢下,晶科能源上調全年光伏組件出貨預期至70-75GW,其中N型組件占比60%,預計Q3出貨19-21GW。
產能方面,截至報告期末已投產TOPCon電池產能55GW,公司上調2023年末硅片/電池/組件產能指引至85/90/110GW,其中TOPCon電池片產能占比超過75%。
硅料成本下跌,一體化率提升以及N型組件占比的增加是公司盈利能夠快速修復的核心驅動力,二季度公司毛利率環比提升2.44個百分點至16.23%,剔除正向的匯兌及負向的減值影響,同時考慮Q2公司美國組件通關順暢帶來滯港費改善。
業績本來符合預期,凈利潤增長幅度較往年有了大幅提升,在今年降價內卷的市場里取得這樣的成績本來已經很優秀了,結果公司出乎意料地拋出了定增預案,一時激起股民的怨聲載道。
來源:東方財富股吧
02
發布業績公告后公司迅速甩出了定增預案,公司計劃募資不超過97億元用于山西晶科一體化大基地年產28GW拉晶/切片/高效電池/組件項目。
對于項目實施的必要性,公司在預案中做出了解釋,近年來,光伏行業龍頭企業紛紛規劃并實施“大基地”布局,將上下游生產線及配套設備集中布局于產業園中,以實現生產效率上的最優,有效降低公司的生產和運輸成本,保持N型產能優勢繼續搶占高效組件市場。
可就在今年4月,晶科能源剛剛完成了100億元的可轉債發行,發行可轉債募集資金將用于年產11GW高效電池生產線、年產8GW高自動化光伏組件生產線等項目。
光伏是個過度內卷的行業不假,出貨量最高,業績又優秀的龍頭具有出色的融資競爭力,這個因素也是能卷死一眾小企業的,可頻繁融資讓這份內卷變得無休止境。
一旦把融資和業績公告放在一起看,從晶科的財務報表上至少說明了,這份業績看上去就像花瓶,好看,但是易碎,因為沒有哪一家企業是能以融資能力作為護城河的。
公司去年的營業收入超過了800億,但經營性現金流大約只有營收的5%,也就是只有40個億的資金可以分配,再扣除資本開支,企業可支配的自由現金流量虧空超過百億,迫使晶科不得不采取外部融資的方式繼續擴張。
外部融資要么通過間接融資,走銀行渠道,要么以向公眾發行股票、債券的形式進行直接融資,之所以頻繁地進行直接融資,還與企業較高的資產負債率有關。過去五年公司資產負債率高達77%,這一指標明顯要高于其他組件龍頭。
近兩年為了夯實一體化實力,組件龍頭對上游進行了不少投資,挺過硅料價格飛漲的階段,發揮經營杠桿的作用,才取得了股民期待的結果——盈利端的邊際改善。
但矛盾點還是集中在公司股價表現上。
在業績集中釋放的兩年內,不少小股東折在了過山車式的行情里,從去年8月創下高點將近一年的時間里,公司市值就蒸發了四成左右,市盈率跌至18倍。從去年年初上市至今,公司取得凈利潤將近67個億,分紅8.7個億,算上上市IPO募資,可轉債、加上這次的定增,一共接近300個億的融資。
賺了大把的錢為何還繼續融資?把對手和供應鏈伙伴都卷死。
光伏新技術競爭如火如荼,但技術溢價的窗口期短暫,這邊的TOPCon方興未艾,很快又跳到下一代N型電池的產能競爭上了?;貧w本質,跟上下游搶利潤才是主旋律。
公司將股市當作融資池子反映出的不僅是造血能力的問題,定增完了回去擴建產能,繼續低價卷市場,最終呢?無限加劇內卷困局,即便如此,上市企業一邊喊著行業產能過剩,一邊樂此不疲地進行融資。
根據能源一號數據顯示,從2023年年初到現在,已經有40多家公司通過發債等形式再融資,公布了45個擴產項目,募資達1667.46億元。與 IPO募集資金類似,光伏電池、下游電站和硅片等“熱門賽道”也被列入了其中。
其中,以下游電池、組件的生產領域為最多: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協鑫集成共13家公司,占據了全部資金總額的三分之一。
除了募集資金外,今年1-6月份,光伏公司已經宣布了將近1500 GW的產能擴張,其中包括76萬噸的硅料,442 GW的硅片、硅棒,以及1100.6 GW的電池。
根據InfoLink,2022年底光伏主供應鏈硅料、硅片、電池、組件的有效產能都已達到500GW以上,對應不超過400GW的全球裝機需求而言已經是相當充裕。上面這個擴張數字,攤到每年都將增加至少200GW的產能,意味著,每一次融資幾乎都是一次利空。
在過去兩年光伏快速發展中,先后曝出多家公司借再融資之名“玩花活兒”的問題。有些企業還在前次募集資金未使用完的情況下再度募集,引發了監管的關注。企業回應的理由無非兩點:1)光伏目前快速發展,未來資金需求大,目前仍存缺口需要填補;2)不存在重復建設的情形。
產能即將過剩的聲音,自去年開始就彌漫在光伏行業里,無限內卷加劇盈利惡化,企業股價已經較早地反映了這一點,希望業內公司能夠理性對待目前的競爭狀況,把握好技術更新窗口,找到差異化競爭優勢,勿把低價當作唯一的競爭方式,辜負股民們的信任。(全文完)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隆(ID:guru-lama),作者:弗雷迪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