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名一周年,最高跌近50%,隆基綠能怎么了?
圖源:攝圖網
作者|弗雷迪 來源|格隆匯APP(ID:hkguruclub)
在A股五千多家上市公司里,名稱帶“綠”的有17家,去年漲得動只有6家。跌得最多的,實屬去年5月更名的隆基綠能,從去年更名至今,累計跌了3成多,如果從去年高位算起,復權跌幅甚至接近了5成。
作為光伏龍頭企業,隆基改名“綠能”,是承載著企業堅定綠色能源發展道路的愿景。
但看一眼腳下的路,行業預期增速換擋,產能過剩帶來競爭格局惡化隨著去年8月高點的回調逐漸price in,各環節都是如此。
一年里,競爭船票的企業相繼涌現,硅片的中環,組件的晶科、晶澳、天合等虎視眈眈,用兇猛的擴產和新電池布局來爭奪市場空間。相對來說,隆基更像一頭獅王在對一群年輕力壯的狼群,守護領地似乎有些力不從心。
過去幾個季度的財務表現似乎也在說明,隆基的成本優勢正逐漸被磨平,在接下來的內卷競爭中,它該如何應對?
01
一門技術打天下的時代已過去
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說過,質量決定產品,而品牌決定價值。
好的品牌就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是企業長期存續的核心競爭力,往往于市場快速增長的階段形成認知。
光伏行業也遵循著一樣的規矩,終端組件對應著不同的應用場景,比如地面電站,屋頂光伏,漁光互補等等,不同場景的消費屬性讓品牌價值得以延伸。
2022年,國內新增裝機87.4GW,其中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量達到51.1GW,連續兩年占比超過50%。
隆基的設想是,隨著產業發展成熟,需要不同技術路線的產品去滿足不同細分市場的需求。
打破制造業千篇一律的刻板印象,提供差異化的服務價值,是隆基應對高速增長的分布式光伏市場建立的商業定位。
效率已經到達峰值的P型電池顯然無法幫助實現這一定位。在N型電池路線上,原本不擅于電池創新的隆基意外地選擇開辟HPBC這條路線,為此研發了3年,耗資數十億。
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隆基去年發布的基于HPBC技術的全新組件Hi-MO6,效率達到了26.81%,打破已知的晶硅太陽能電池效率紀錄。今年3月份宣布年產29GW的HPBC電池全面投產,同時還啟動了30GW的TOPCon電池項目,預計今年8月份投產。
外界之所以對隆基堅持HPBC路線保有一定的期待,因為從多晶到單晶硅片時代,都是隆基在主導應用變革,加上行業領先的技術和資金實力,能夠在技術上迅速搶占份額。
但無奈還是太慢。
在另一邊,從去年開始,其他一體化廠商擴大了對TOPCon電池的投資,設備條件和降本空間已經趨于成熟。擴產動作最快的晶科,到年底產能可達到48.6GW。根據預測,今年TOPCon的市占率將從7%迅速提升至20%。
此前隆基面對大干快上的TOPCon顯得云淡風輕,現在又火急火燎地擴產,讓人有些看不懂了。
仔細一想,可能有兩點原因,一是下游TOPCon導入情況良好,客戶有需求,為了彌補產能做出了一些調整。
二是HPBC一季度的投產情況不達預期,盡管公司比較自信,說歐洲客戶抱怨產品太慢,暫時看不到銷售成績,對于一年的出貨量占比,公司只是給出了15%-20%的指引。
既然不能快速上HPBC,只能回過頭做相對成熟的TOPCon,但再卷儼然慢一拍了。股價的持續回調,恰恰反映了市場對隆基戰略執行結果感到失望。
光伏是個越越來越內卷的行業,即使新電池技術苗頭剛起,搶先擴大規模只會帶來暫時性的領先地位,在同質化競爭里最后發揮關鍵作用的依然還是成本優勢。
隆基一貫的調性是“踏實穩健”,技術不成熟,就不會大量擴產。相比之下,當前行業增速依舊強勁,市場更加偏好擴張更兇、盈利更快的企業,以他們的標準,隆基的“進擊態度”是差強人意的。
02
業績失速,優勢流失
上個月,光伏企業紛紛公布年度業績,從絕對值看,隆基和通威是行業最大體量的兩家公司。
但與通威增速翻倍的業績截然相反,隆基卻是一體化企業里業績增速下滑得最快的一個。而與隆基相比,多數其他組件廠商也收獲了令人艷羨的業績增長。
從毛利率看,隆基的成本優勢也逐漸流于平均。
前幾年公司保持在20%以上的毛利率,主鏈里只有不斷漲價的硅料環節更高。然而去年公司的毛利率只有15.38%,比21年下滑了4.81%,公司原材料成本的增長高于其營收增速。晶科、晶澳的毛利率分別為10.5%、14.78%。
而到了一季度,晶澳的毛利率(19.11%)已經超過了隆基(17.91%),今年組件廠商紛紛轉向一體化布局,加強成本管控,又較早布局N型電池,相近的成本結構N型組件溢價高出0.1元/W左右。
隆基的ROE還能保持較高水平,主要依靠凈利率的穩定表現,來自毛利率領先加上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不過,凈利潤中還有一部分來自與硅料企業共同投資的權益硅料利潤,扣除這部分投資收入,可以看出來,隆基主業的盈利能力出現了明顯的下滑,只是被投資收益所掩蓋了。
從單瓦指標來看,2022年硅片的單瓦平均收入提升到了0.90元/w,提升了4分錢,其中0.38元來自成本的提升;組件平均毛利略微下滑,為0.25元/W,逐漸迫近行業平均水準。
前面提到,毛利率下滑的主要原因來自原材料的成本控制出現了失誤。供需變化引發的價格波動一直影響著該行業利潤的分配。
去年年末硅片率先降價,隆基搜刮了一定量的低價外銷訂單。今年1月份硅料價格跌破了18萬元/噸,隨后又因為采購需求增加再度反彈到24萬元/噸以上。
在硅料下跌期間,公司會與硅料廠商協商根據終端硅片價格來調整硅料成本,但沒有料到隨著石英砂供應緊缺,硅片價格繼續反彈,最終成本核算里,原本期望硅料一同下跌的愿望撲空了。
董事長鐘寶申也在業績會坦言,硅片去年85.87GW的規模太大,采取穩健的應對策略卻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
03
接下來是生存
隨著行業產能的大量釋放,過剩風險在快速積累,隆基也在面對越來越猛烈的同行內卷競爭。
去年年底中環將硅片產能擴大至140GW,超過了隆基。通威去年也高調宣布進入組件環節,憑借硅料+電池片的優勢掀起了低價競爭。一體化廠商晶科、晶澳、天合相繼提升一體化水平,去年上半年晶科出貨量一度領先隆基,四家最終出貨量的差距也在縮小。
擴產或許是隆基應對對手內卷的一個被動策略。
2022年底,隆基的硅片產能為133GW,電池片產能為50GW,組件為85GW;今年產能目標硅片190GW,電池片110GW,組件130GW,其中電池片計劃產能翻了一倍,相比前幾年發力顯著。
過去幾年隆基在生產方面較為克制,一方面擔心加速行業競爭過剩,另一方面也有上游原材料上漲的壓力。這輪擴產之后,按照今年全球裝機需求350GW的指引,大約能夠滿足1/3的需求。
而電池、組件端的生產由下游需求決定,生產周期較短,可以快速擴產回收。硅料、硅片已經沒有太大的技術降本空間,更多要控制價格波動和毛利率水平。未來的核心競爭點會集中在電池技術路線競爭和終端市場份額爭奪上。
但生存的威脅不光來自行業競爭,隨著逆全球化趨勢加深,未來光伏制造業產能還將趨于分散化。當前各國都在出臺制造業回流本土的政策,美國和印度歷年來屢屢對中國光伏產品進口施加限制,我們的光伏產品未來可能更難進入到這兩個市場里。
制造業轉移帶來高昂的成本負擔是另外的考量,光伏產能只能戰略性轉移到東南亞的新興市場里,仍要面臨美國的關稅阻撓;如果考慮在美國建廠,則能享受到IRA政策的稅收抵減。
一面是大棒,一面是胡蘿卜。光伏如今的境地同其他新能源制造產業是無比的相似,想要打入其他國家的市場,本土產能或是必要的前提,隆基只能順應這個趨勢,比如前不久與美國公司達成協議,將在美國打造一座5GW的光伏組件廠。
去年隆基在美洲地區的出口比例顯著減少,對歐洲、中東、非洲等滲透率較低的市場進行開拓,增速高于整體營收。公司管理層預計,接下來3-4年,全球光伏的遠期市場需求還可以看到500-1000GW。
但即是如此,隆基當前要面臨的競爭壓力還是避免不了。畢竟遠水解不了近渴,別人現在拿刺刀跟你拼的時候沒有躲避的余地。
隆基想要挽回市場投資者的信心,還需要拿出更多的成績出來。(全文完)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隆匯APP(ID:hkguruclub),作者:弗雷迪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