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補退出,六千億大紅包又來了!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程鴻鶴 來源|車百智庫(ID:EV100_Plus)
“國補”退出后,新能源汽車產業迎來新政策“接棒”。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發布《關于組織開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全國范圍內啟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工作,試點期為2023-2025年。
《通知》提出,在三類共36個試點區域推廣公共領域新能源汽車。海通國際發布研究報告稱,根據試點城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數量參考目標,預計到2025年新增新能源車數量為204萬輛。如果以30-40萬元均價測算,將帶來6120億元-8160億元的新增市場規模。
《通知》一經發出,立即引爆了二級市場,相關概念股聞風而漲。更有聲音認為,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將成為新能源汽車補貼后的又一重磅利好,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加速。
在我國,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經歷了怎樣的歷程?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來說,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的蛋糕究竟有多大?這些都是本文試圖回答的問題。
一
電動化轉型突破口
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09年。
那一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處于技術探索到示范應用和產業化的關鍵階段。盡管新能源汽車對減少石油依賴和減少排放的劃時代意義,但當時,對企業和消費者來說,這些都屬于“外部性”效益,吸引力不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培育新一輪經濟增長的產業支柱與建設經濟長期發展的體制環境”課題組的課題報告提出,在傳統汽車市場購銷兩旺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國家能源戰略的強力引導和政府政策作為“第一推動力”,電動車可能會因缺乏經濟驅動力而自生自滅,胎死腹中。
為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進程,2009年初,科技部等部委聯合推進“十城千輛”大規模示范行動,希望通過新能源車在公共用車領域的示范運行,推動技術進步,探索運行模式,促進產業發展。
所謂“十城千輛”工程,指的是計劃用3年左右的時間,每年發展10個城市,每個城市推出1000輛新能源汽車開展示范運行,涉及這些大中城市的公交、出租、公務、市政、郵政等領域。
值得關注的是,這也是當時世界汽車行業最為龐大的實驗驗證工程之一。
2009年,北京、上海、重慶等13個城市成為首批試點城市。2010年6月,天津、海口等7個城市也加入該計劃。隨后不足兩個月,試點城市又增加了沈陽、呼和浩特等5個城市,試點城市由最初的13個增加至25個。
截至2012年3月底,25個示范城市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超過1.9萬輛,其中公共服務領域達到1.68萬輛,建成充換電170座、充便樁6400多個,載客超過90億人次。
盡管受限于當時的技術發展和市場環境,各個城市的推廣水平差距較大,總體推廣數量也與最初的設想相去甚遠,但示范推廣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技術的進步,初步探索出不同的商業模式。
同時,“十城千輛”工程也暴露出新能源汽車在應用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如有些地方對發展新能源汽車心存疑慮、充電設施建設滯后、企業盈利模式尚未形成、存在著不同形式的地方保護等,這也為后續政策的有的放矢提供了方向。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2014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就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從總體要求、充電設施建設、推廣領域、政策體系、組織領導等方面作了全面部署。
其中,《指導意見》就將公共服務領域用車作為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突破口,明確公共服務領域用車包括公交車、出租車等城市客運以及環衛、物流、機場通勤、公安巡邏等車型,并要求“推動公共服務領域率先推廣應用,擴大公共服務領域新能源汽車應用規模,不斷提高新能源汽車運營比重”。
隨后,一系列政策的發布,為公共領域車輛的電動化轉型“添柴加火”。
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到,到2035年,我國公共領域用車將全面實現電動化。
同年9月,工信部等15部門印發《推動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行動計劃》,提出到2023年力爭全國公共領域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100萬輛,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比例顯著提高,城市電動化公交比例達到70%。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新能源城市公交車比例超過66%,46個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城市累計新增城市物流配送新能源車8.6萬余輛。
從歷史沿革中不難看出,我國在開始推廣新能源汽車時就確定,把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作為突破口。
一方面,公共領域車輛使用頻率高,燃油消耗和污染排放總量占比大。
車百智庫發布的調研報告《我國城市汽車電動化觀察及發展建議》顯示,商用車行業的碳排放壓力大,占據車輛總碳排放的比例接近65%,能耗量占比交通領域總能耗51%,商用車新能源化有利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能源轉型。
另一方面,公共領域車輛示范帶動作用強。電動化不僅帶火了新能源商用車市場,更可以為新能源汽車全面市場化拓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用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的話說,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加速普及,帶動了城市充電網絡建設和完善,給私家車主做了一個心理上的“備胎”,進一步促進了私人用車消費市場。
二
深圳經驗
在公共領域車輛的電動化轉型中,深圳無疑是一個優等生。
2009年,全國“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啟動,深圳成為首批示范推廣試點城市之一。那一年,深圳正向“適度重型化”戰略轉型,汽車行業正是深圳重點布局的產業。
彼時,深圳的第一支柱產業是電子信息制造業,整體的工業結構較輕。與一些傳統汽車城市相比,深圳的比較優勢并不明顯。如果走傳統燃油車的老路子,超車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經歷了多方考量后,新能源汽車被擺上了決策者的案頭。但在當時,新能源汽車屬于新生事物,爭議很大。如何推廣和培育新能源汽車,成為一道現實難題。
“十城千輛”項目的啟動,正與深圳“通過示范培育市場進而拉動產業發展”的路線不謀而合。
因此,在“十城千輛”項目推廣的那3年里,深圳成為最積極的城市之一。3年時間內,深圳推廣了5000多輛公共領域新能源汽車,純電動公交車和純電動出租車首次實現規模商業化運營,成為全國典型。
以“十城千輛”項目為起點,深圳在新能源汽車的推廣上頻頻出招。按照“基礎設施先行、建設適度超前、統籌規劃、全面布局”的原則,深圳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從資金扶持到消費刺激,從科技研發到推廣應用,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保駕護航。
同時,深圳還陸續出臺了幾十項地方性標準,涉及充電技術、建設和布局等方面,大力營造新能源車使用環境,并開展了整車租賃、經營租賃和分時租賃等不同商業模式的探索研究。
以全國首創的運營補貼為例,在接受《中國汽車報》采訪時,深圳市新能源車輛應用推廣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徐川透露,在新能源汽車的推廣中,如果僅僅是在銷售環節給予購買補貼,力度還是不夠,并且容易出現關聯交易和車輛質量不過關等問題。
“推廣中心當時就向政府建議直接給用戶運營補貼。企業只要資質沒問題,在運營規模和行駛里程上達到相關要求,就可以拿到運營補貼。而這些車輛只要能真正跑起來,拿到的補貼基本上就可以覆蓋電費成本,相當于節省了燃料開支。”徐川表示,這極大地推動了物流企業采購新能源車的積極性。
2010年,深圳推出純電動出租車;2015年,推行純電動物流車;2017年,全市公交電動化;2018年,出租車全面電動化;2019年,純電動泥頭車投入運營……在深圳,新能源汽車一發不可收拾。
2021月2月,美國福布斯新聞刊發題為《這個中國城市擁有1.6萬輛電動客車和2.2萬輛電動出租車》的文章,關注深圳公共交通大量使用電動客車和電動出租車,并將深圳稱為美國“夢寐以求的未來城市”。
三
做大新能源汽車蛋糕
深圳的故事可以被復制嗎?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發布《關于組織開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工作的通知》,為不同城市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轉型帶來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通知》明確了三個主要目標:一是車輛電動化水平大幅提高;二是充換電服務體系保障有力;三是新技術新模式創新應用。車百智庫認為,這將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帶來新增量,并為不同城市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提供新路徑。
其一,與乘用車相比,新能源在商用車領域的滲透率依然較低,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工作將為新能源商用車的發展打開新空間。
根據乘聯會發布的數據,2022年,新能源商用車銷售33.8萬輛,同比增78.9%,滲透率達10.2%。盡管增速較快,但與乘用車相比,商用車的滲透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具體來看,《通知》提出,試點領域新增及更新車輛中新能源汽車比例顯著提高,城市公交、出租、環衛、郵政快遞、城市物流配送領域力爭達到80%,這將帶來巨大的市場增量。按照海通國際發布研究報告,試點工作將帶來6120億元-8160億元的新增市場規模。
其二,《通知》有助于加快補齊充電基礎設施短板,迅速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
《通知》提出,新增公共充電樁(標準樁)與公共領域新能源汽車推廣數量(標準車)比例力爭達到1:1,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設施車位占比預期不低于小型停車位的10%,形成一批典型的綜合能源服務示范站。
從這個角度來看,基礎設施的完善也將間接打普通消費者的“后顧之憂”,推動新能源汽車解決“補能焦慮”。
其三、《通知》綜合考慮各省市經濟發展水平、新能源汽車產業基礎、推廣應用情況等因素,將試點區域分為三類,分別給出區域試點城市10萬、6萬、2萬輛不等的車輛推廣目標,體現了政策的公平性。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結合城市經濟水平、產業基礎情況提出不同城市目標參考,將給予不同城市廣泛參與的機會。
“國補”全面退坡不到一個月,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試點便及時“接棒”,新能源汽車推廣的政策力度之大可見一斑。試點在前、以點帶面,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的啟動,將推動我國汽車產業綠色低碳、全面電動化轉型。
【全文參考】
[1]《抓住公共領域電動化的“政策窗口期”》、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沈承鵬
[2]《“十城千輛”工程收官之年的思考》、中國汽車報、潘泓超
[3]《新能源汽車需要一個國家戰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培育新一輪經濟增長的產業支柱與建設經濟長期發展的體制環境”課題組
[4]《“深圳模式”大揭秘:新能源汽車推廣緣何領跑全國》、中國汽車報、張忠岳、薛亞培
[5]《深圳公共交通大規模轉型》、福布斯
[6]《深圳,劍指新能源汽車第一城》、界面新聞、戈振偉
[7]《深圳新能源汽車城是怎樣煉成的?》、中國汽車報、廖楊婧
[8]《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一舉多得”》、每日經濟新聞、段思瑤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車百智庫(ID:EV100_Plus),作者:程鴻鶴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