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徐勇團隊揭示一種導致暴飲暴食和肥胖的新型基因突變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王聰 來源|生物世界(ID:ibioworld)
血清素(Serotonin),即五羥色胺(5-HT),是大腦中產生的一種化學物質,它是一種神經遞質,將信息從大腦的一個部分傳遞到另一個部分。5-HT通過與攜帶其受體的腦細胞結合來傳遞信息,這些腦細胞參與各種功能,包括情緒、食欲和一些社會行為等。
改變五羥色胺(5-HT)水平的藥物被廣泛用于治療治療肥胖,以及焦慮、抑郁等神經精神疾病。然而,由于缺乏受體特異性,5-HT信號通過至少14種不同的受體來調節體重、情緒和行為,因此這些藥物經常產生不良影響。例如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氯氮平奧氮平等)在減輕精神病癥狀方面非常有效,但會導致高達60%的患者饑餓感增加和體重增加,這成為長期使用這些藥物的主要障礙。
因此,了解五羥色胺(5-HT)究竟是如何影響人類的食物攝入、體重、情緒和行為,可以為一系列臨床疾病開發更有針對性的療法提供信息。
2022年12月19日,劍橋大學 I. Sadaf Farooqi 團隊與貝勒醫學院徐勇團隊合作,在 Nature Medicine 期刊發表了題為:Human loss-of-function variants in the Serotonin 2C receptor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and maladaptive behavior 的研究論文【1】。
該研究首次發現編碼五羥色胺2C受體(5-HT2CR)的HTR2C基因的缺失突變會導致肥胖和適應不良行為。首次揭示了5-HT2CR參與調控人類的食欲、體重和行為,并進一步揭示了背后的機制。這項研究對于兒童嚴重肥胖具有重要的診斷和治療意義。
研究團隊通過對2548名嚴重肥胖患者和1117名非肥胖對照組進行外顯子測序,在19名不相關人群(3名男性和16名女性)中發現了編碼五羥色胺2C受體(5-HT2CR)的HTR2C基因的13個罕見基因突變。退這些基因突變的進一步鑒定顯示,其中11種突變導致受體的功能喪失。
這些攜帶了HTR2C基因功能缺失突變的人有嚴重的嗜食癥,以及某種程度的適應不良行為和情緒不穩定,包括強烈的情緒變化,例如無法控制的笑或哭,或高度易怒或脾氣暴躁。
研究團隊將攜帶人類HTR2C功能缺失突變基因敲入小鼠基因組,結果顯示,雄性小鼠出現肥胖和減少社交探索行為,而相應的雌性小鼠也表現出類似的問題,但嚴重程度較輕微。這證實了研究團隊的猜測,即HTR2C基因的功能缺失突變與肥胖有關。
徐勇教授
徐勇教授表示,從診斷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重要發現,建議HTR2C基因應該納入兒童重度肥胖癥的診斷基因組中。
研究團隊進一步確定了這種基因突變導致肥胖的具體機制,研究團隊發現,五羥色胺2C受體(5-HT2CR)是維持下丘腦促黑皮質激素(POMC)神經元正常放電活動所必需的,而這些神經元放電是抑制暴飲暴食所必需的。當5-HT2CR發生功能缺失突變時,POMC神經元的放電活動就會受損,就會導致暴飲暴食,從而變得肥胖。
徐勇教授表示,這項研究證實,5-HT2CR功能缺失突變導致小鼠的社交能力下降,攻擊性增強,在這項研究之前,幾乎沒有證據表明5-HT2CR是維持正常行為和防止攻擊行為所必需的。
該研究還發現,由于5-HT2CR功能缺失突變而導致肥胖的患者,可能受益于Setmelanotide,這是一種黑皮質素4受體(MC4R)激動劑,已在歐美獲批臨床使用許可。
總的來說,該研究證明了5-HT2CR參與了人類食欲、體重和行為的調節,還發現了黑素皮質素受體激動劑可能有效治療攜帶HTR2C基因突變個體的嚴重肥胖。研究團隊還建議將HTR2C基因納入兒童重度肥胖的診斷基因組。
何洋博士(徐勇團隊)、Bas Brouwers博士(I. Sadaf Farooqi團隊)和劉鶴松博士(徐勇團隊)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徐勇教授與 I. Sadaf Farooqi 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就在同一天,德國萊比錫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Metabolism 上發表了題為:Aberrant expression of agouti signaling protein (ASIP) as a cause of monogenic severe childhood obesity 的研究論文【2】。
該研究報道了與嚴重兒童肥胖有關的一種新的遺傳機制,基因重排將一個 ASIP 基因拷貝放在了一個啟動子旁邊,導致了 ASIP 基因高表達,而 ASIP 會抑制MC4R的激活,從而導致了肥胖。而這個與饑餓控制有關的基因異常表達導致的基因重排,在大多數肥胖的常規基因檢測中無法被檢測到。
論文鏈接:
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2-02106-5
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5-022-00703-9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生物世界(ID:ibioworld),作者:王聰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