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經濟大省的野心:坐穩“工業第一大省”
作者|陳熊海 來源|讀城記工作室(ID:DUCHENGJIPLUS)
制造業當家
近一段時期,“制造業當家”成為廣東經濟發展中的高頻詞。
12月5日,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在廣州召開。會上提到,要堅持制造業當家,加快推動廣東從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跨越。
除此以外,廣東省、市各級政府負責人在不同的場合頻頻提到“制造業當家”。
△ 多地重提“制造立市” 圖源:攝圖網
廣東的制造業確實領先全國。11月以來工信部及其下屬智庫發布的“中國工業百強縣”“中國工業百強區”“先進制造業百強市”榜單,著實讓廣東各市縣區地好好宣傳了一把自己。
廣東省共有工業百強區22個,工業百強縣2個,工業百強區榜單前6名均被廣東包攬。廣東10市入榜“先進制造業百強市”,深圳位居第一,廣州位居第三。
但廣東的制造業發展,有優勢,也有隱憂;是標兵,也面臨著追兵。
一
經濟大省也是制造大省
臨近年底,制造業在經濟企穩回升中承擔重要的任務。
今年前三季度,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為91723.22億元,同比增長2.3%。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37229.55億元,增長3.3%。 規上工業增加值為28953.65億元,增速3.4%,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5.6%,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占比持續提升。
一系列數據顯示,多重挑戰下的廣東實體經濟增速回升。
就數據來看,2021年,廣東GDP124369.67 億元,工業增加值45143億元,兩項指標均為全國第一,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第一大省”。各省市中,僅有2個地區工業增加值超過4萬億元。
廣東已經培育出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等7個萬億級產業集群。2021年,廣東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實現增加值49069.97億元,占GDP比重約為40%。
從工信部及下屬智庫發布的三份榜單來看,廣東制造業在全國發展可謂“一騎絕塵”。
在“中國工業百強縣”“中國工業百強區”榜單中,廣東共有工業百強區22個,工業百強縣2個。其中,工業百強區榜單前6名均被廣東包攬。
在先進制造業百強市榜單中,廣東10市入榜,珠三角9市均入榜,其中,深圳位居第一,廣州位居第三,領跑全國。佛山、東莞分別位居18、19位。
在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廣東占7席。
“得益于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廣東制造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全國工業布局中并不重要的省份,一舉成為國家的工業大省,”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廣東制造業的發展得益于境內資本與境外資本的雙輪驅動,也帶動了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曲建認為,在廣東制造業發展中,民營企業異軍突起是一大重要現象。
一方面,從改革開放初期發展加工貿易、“三來一補”,民營企業從為外資企業做配套開始,不斷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推動廣東逐步形成完整的工業布局,促進城市間合理分工。例如以深圳、廣州為代表的城市更加深入研發、設計、技術創新環節,佛山、東莞、中山、惠州等城市制造業規模不斷提高。
另一方面,民營企業要想生存下去必須要有創新能力,讓“廣東制造”不斷向“廣東創造”發展,華為等企業的發展歷程就是典型案例,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也不斷發展壯大。
在這樣的背景下,廣東更加重視制造業的發展。“制造業當家”這一概念凸顯了制造業對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
不僅如此。今年5月,廣東出臺《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共包括兩大產業集群各10個。今年9月,又印發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行動計劃,從頂層謀劃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同期,深圳也出臺了相關意見,培育發展壯大“20+8”產業集群,發展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的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來產業。作為千年商都的廣州,也在今年首次明確提出“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做強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三大新興支柱產業。
二
空間小但效益高
頭部效應愈發明顯。
“從工業百強區榜單就可以看出,廣東22個百強區占比超過了1/5,整體分布比江蘇的19個百強區更加靠前,包攬前六,且頭部效應更明顯,前50名就占了17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工業經濟研究部主任李媛恒對時代周報記者說。
她表示,百強區分布情況更能代表城市經濟的集聚效應。從地域看,廣東的工業百強區和百強縣都集中在珠三角,而江蘇的百強區也大多集中在蘇錫常城市群和南京兩大區域。
空間小、效益高是廣東制造業的特點。
曲建認為,廣東制造業已經形成產業間相互配套的集群體,特別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形成了幾個主導產業,尤為突出的是已經形成世界級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在基礎理論研究、研發設計、產業化等方面都具備明顯優勢。
他說,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創新,以深圳、廣州為龍頭的制造業,和以蘇州、無錫為龍頭的制造業對比,一大顯著差異就是土地空間少,但科技創新能力更強。這讓廣東在珠三角的產業集聚度高,配套能力強,超越水平競爭,形成研發設計到產業化的垂直分工。
在三份榜單中,廣東面臨的追趕壓力不小。
都是東部沿海省份,GDP位居全國第二的經濟大省江蘇,工業增加值也位居全國第二。2021年,江蘇省工業增加值達到44634.1億元,低于廣東僅500億元。江蘇省有工業百強區19個,百強縣23個。
總體來看,廣東與江蘇的縣級行政區數量持平,江蘇工業百強縣區共42個,廣東僅為24個。江蘇13個地級市悉數入榜“先進制造業百強市”,數量更多。
在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廣東有7個,江蘇有10個。從今年前三季度看,江蘇第二產業增加值為40088.5億元,高出廣東近3000億。
但在某種程度上,去對比廣東和江蘇的制造業發展,對廣東而言似乎過于苛刻。
“制造業需要大尺度空間,廣東的土地空間遠不及江蘇等長三角地區,這也是廣東制造業發展需要破解的難題。”曲建說。
浙江一直都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說法,而廣東則是60%的土地都是山地、丘陵,這種地形不利于發展制造業,粵東西北的生態保護任務很重;僅有珠三角、粵東、粵西這樣的沿海區域,有河流沖刷出來的平原。江蘇則80%以上都為平原,是中國最為平坦的地方之一,土地空間更為廣袤。
這直接影響到廣東的區域協調發展。
“廣東百強區所覆蓋的地級市都在珠三角,僅有2個百強縣也位于珠三角,粵東粵西粵北是空白。而江蘇的百強縣有23個,均衡分布于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區域,覆蓋了13個地級市中的11個。”李媛恒說。
三
工業均衡化發展的路徑
面臨著空間資源緊約束與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局面,廣東如何才能坐穩“工業第一大省”?
在李媛恒看來,首要工作是進一步提升制造業發展能級。
她表示,廣東的優勢在于集群培育和數字化轉型有較高的能級效應,比如深圳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形成了較強集群效應。一方面,廣東要圍繞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集群化等目標提升現有動能,另一方面培育新興動能,搶抓新賽道,布局未來產業,形成有梯次后勁強大的現代產業體系。
“廣東要想盡一切辦法提升創新能力,從‘加工組裝’走向‘創新制造’,”曲建說,深圳與香港已經成為世界排名前列的創新城市,發揮城市群的科技創新力量,可以讓廣東制造業再上一個新臺階。
在破解制造業空間瓶頸方面,曲建建議,要在土地利用上精耕細作,推動老舊工業區轉型升級,為制造業騰出產業空間。
“工業上樓”是破解空間難題的一大方式。今年12月,深圳提出,將按照每年建設不少于2000萬平方米、連續實施5年的進度,向企業提供“工業上樓”高品質、低成本、定制化產業空間。位于深圳寶安區的全至科技創新園是國內首個“工業上樓”項目,已有效提升工業空間3倍、入駐企業數量提升3倍、產值提升30倍。
除此以外,江蘇的經驗,也對廣東制造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價值。
曲建指出,江蘇制造業發展的最大優勢是“工業入園”,產業園區較為發達,各大園區在各類榜單中遙遙領先,而廣東的工業園區建設和規劃稍顯薄弱,制造業更多依賴于企業在城市和區域中進行市場化布局,工業園區相對應的配套體系還未形成。據此,他認為廣東應加強工業組團建設,提升園區配套能力。
作為江蘇工業園區的典型代表,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的重要合作項目,按照“先規劃、后建設”的模式,自1994年起步,2021年已實現GDP3330.3億元,相當于蘇州一個行政區的體量。并且,蘇州工業園區還實現了省內“南北共建”,將多年建設經驗形成的成果整體打包落戶位于蘇北的宿遷市,建設了“蘇宿工業園區”。
“工業園區異地落地是工業入園的進一步延伸。江蘇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省內幫扶機制,發達城市的產業園區在欠發達地區規劃建設新產業園區,創造出來的新價值哪些歸原產業園、哪些歸當地,已經形成了成熟的利益分配機制,這有助于工業化先行城市帶動后發城市,這一現象在廣東較為少見。”曲建說,在廣東,產能擴張、產業轉移更多是企業的市場化行為,政府層面的合作和引導較少,工業園區的異地拓展是很好的平臺和抓手,值得借鑒。
李媛恒也認為,江蘇“跨江融合、南北共建”的經驗值得廣東借鑒,廣東可以以廣州、深圳等珠三角的城市為龍頭,帶動汕頭、湛江等地與珠三角進行有效分工合作,打破區域發展差異,落地更多異地工業園區或深汕合作區這樣的飛地,有意識培育壯大一批工業百強區縣。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讀城記工作室(ID:DUCHENGJIPLUS),作者:陳熊海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