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零售雙11往事
圖源:攝圖網
作者|樊益寧 來源|壹覽商業(ID:yilanshangye)
導讀:實體零售對雙11的態度也幾經更替。
雙11,中國人越來越熱衷參與其中。
經過14年的發展,如今的雙11已經成為一個全國性的消費狂歡節日。每年這個時候,不僅各大電商平臺全力備戰,還有一眾實體零售企業憑借門店優勢推出各具特色的活動。
尤其是今年雙11,有越來越多的實體商場、門店參與到這一活動中,甚至推出力度不亞于電商平臺的促銷活動,以吸引客流、拉動消費。顯然,現在的雙11已經不分線上線下,成為整個中國零售行業的共同促銷節日。
事實上,變化無處不在。站在此時此刻,回顧14年來雙11促銷活動的演變,我們會發現,實體零售對雙11的態度也幾經更替。從最開始的不屑一顧,到聯合對抗,再到如今的融合,這背后折射的是中國消費市場的步步升級,是實體零售、電商和互聯網因技術設施以及消費升級而發生的俯仰沉浮。
01
不屑一顧(2009-2010)
2008年,淘寶網后來者居上,趕超易趣網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綜合電商平臺,年銷售額突破400億元。
但阿里并沒有高興太久,眼瞅著主營B2C模式的京東快速崛起,馬云很快意識到C2C模式的瓶頸,于是在2008年上線了B2C平臺淘寶商城。但該平臺的成立,并沒有解決阿里的問題。與此同時,阿里面臨的外部威脅也不斷加劇。在資本的加持下,當當、一號店、唯品會等平臺快速發展,B2C電商也進入發展快車道。
在內憂外患之際,淘寶商城急需一場破圈增長。對此,張勇提出來一場大促銷,全場商品打五折、全國包郵。為了打開B2C的缺口,釋放商家和消費者的潛力,阿里進行了一次冒險的活動。
11月11日這個日子則是巧合。當時,“光棍節”概念剛剛興起,關注這一概念的年輕人特別是年輕網民正是淘寶商城的目標客群,再加上11月前后幾乎沒有什么傳統節日,這一空白時間給了阿里造節空間。
就這樣,在2009年11月11日,只有27個商家參與的第一屆雙11誕生了,當年的成交額也定格在5200萬元。
此時,實體零售特別是大賣場業態正處于頂峰時期,對電商的這些小動作毫無舉動。
首先,線下渠道仍舊是當時最大的銷售渠道。2009年,電商市場規模僅有2600億元,在全國社零中占比不過2%左右,而實體零售仍占據著消費市場的大頭。
其次,實體零售市場還屬于大賣場時代。彼時,大賣場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黃金二十年時期,無論是門店擴張還是業績均在快速增長階段。數據顯示,2009年,商超業態門店數量增長22.2%,銷售增長12.3%。其中,像大潤發、沃爾瑪中國等多家超市企業均在快速跑馬圈地。
再次,消費品牌都以進大賣場為榮。在他們看來,誰掌握了大賣場渠道,誰在所屬行業中就有了更高的話語權。
況且,在當時還處于探索階段的電商行業,仍有誠信、支付、物流三大難題尚未解決。
一直以來,消費者習慣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方式,因為在交易環節可以當即體驗到商品的質量好壞。而在電商出現后,一些不法商家鉆了交易時間差的空子,以至“電商平臺賣假貨”的情況不斷發生。
另外,由于技術原因,電商平臺在支付問題上始終無法給消費者提供一個便捷的方式。再加上當時的物流行業不完善,B2C電商模式在中國市場一直無法取得快速突破。
雖然在2010年第二屆雙11中,淘寶商城的成交額雖然同比增長1700%,達到9.36億元,但當時整個電商市場規模依舊較小,所以并沒有被大多實體零售企業正視。
因為,在此時的實體零售們看來,電商掀不起什么大風浪。
02
淺嘗輒止(2011-2013)
2010年前后,移動互聯網浪潮到來,智能手機開始在中國市場普及。
2011年,以小米為代表的一批國產手機品牌開始出現,并將智能手機的價格壓到普通人都能接受的程度。隨后,中國智能手機開始爆發增長,2012年智能手機累計銷量達1.69億部。《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人,互聯網普及率升至42.1%。
這一情況加速了移動互聯網的到來,人們上網開始變得更加便捷和低廉。其后,隨著微信等一大批移動APP的涌現,以及民營物流企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電商行業的發展開始蒸蒸日上。
2012年,我國電商市場規模突破萬億元,達到13205億元,在全國社零中占比為6.37%。當年的雙11,天貓成交額也再創新高,達到191億元,甚至和彼時一家大型商超企業一年的營收不相上下。
這一數據,給實體零售帶來了莫大的刺激。
此時,大賣場的黃金二十年逐漸走向尾聲,實體零售企業業績承壓。
一方面,實體競爭加劇,除外資企業加大擴張步伐外,本土商超企業也在采取增加門店數量的方式擴大市場份額。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以沃爾瑪中國、家樂福中國為代表的7家主要外資超市企業在內地新開門店約112家;而以永輝超市、華潤萬家、人人樂等為代表的5家國內本土超市企業新開門店超180家。
另一方面,隨著各電商平臺的快速崛起,線下不再是唯一的銷售渠道,無論是品牌方還是消費者,均有不少人開始將目光轉向線上。
這導致多家實體零售企業業績增速開始放緩。比如永輝超市,2011-2012年,分別實現營收177.31億元、246.84億元,雖然總體表現依舊強勁,但增長速度開始由40%-50%區間下滑到30-40%區間;再比如人人樂,同期營收分別為120.91億元、129.13億元,同比增長由20.43%大幅下滑至6.79%。
在承壓加劇下,一些實體零售企業開始嘗試舉辦線下雙11,試圖與線上爭搶客流。2013年,王府井、天虹商場、新世界百貨、太平洋百貨、中央商場等多家全國性百貨公司開始在雙11期間推出促銷活動,試圖在這一購物狂歡節日中分一杯羹。
此外,也有一些實體零售企業嘗試與電商平臺合作,跨界共同展開雙11活動。當年雙11,銀泰百貨攜手天貓,雙11當天銀泰天貓店同比銷售6倍,25分鐘就破了2012年整天的數據。
或許是看到了電商市場的巨大潛力,像蘇寧云商、麥德龍等實體零售企業,不僅在雙11開始嘗試,還試圖上線企業自身的電商網站。
以蘇寧易購為例,在2012年家行業增長疲軟、消費市場受挫的宏觀形勢下,蘇寧易購開始加快轉型,加速線上線下融合發展。2013年初,蘇寧推出“店商+電商+零售服務商”的“云商”模式,打造線下連鎖店面平臺和線上電子商務兩個平臺,形成多渠道融和、全品類經營的業務形態。2013年,蘇寧易購線上業務銷售額達218.9億元,同比增長43.86%。
再比如王府井百貨,在2012年決定投資1億元進軍電商領域。2013年1月,王府井網上商城正式上線運營,下半年APP也投入運營。隨后,在2014年微信購物、移動商城等移動電商的加成下,王府井百貨當年網絡銷售額同比增長117%。
03
公開對抗(2014-2015)
2014年,電商行業依舊高速發展。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當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62394億元,同比增長12.0%。其中,全年網上零售額27898億元,同比增長49.7%,遠高于整體社零增速。彼時,雙11也因為電商行業各項基礎設施的完善開始突飛猛進。
電商行業展現出的龐大生命力,吸引了不少品牌方的注目。再加上當時線下渠道的入場費、經營成本居高不下,一些品牌方索性將部分財力、人力等資源轉移到線上渠道。
這其中,藍月亮與線下渠道決裂的例子最被大眾熟知。在2015年之前,藍月亮銷售渠道主要以人人樂、家樂福、歐尚、大潤發等大賣場為主,后因雙方利益矛盾,與多家大賣場決裂并中止了合作。2015年后,藍月亮在線上與京東簽訂獨家協議,線下自建社區專營店。
此外,彼時出現的一批淘品牌,依托天貓平臺快速崛起,在所屬行業中開始占據一定的地位。
2012年,三只松鼠成立,而后隨即以純線上模式開始經營。上線天貓平臺第65天,便躍居堅果類目銷售榜第一名。在當年天貓雙11中,三只松鼠一舉銷售766萬元,隨后每年翻倍,在2016年突破5億元。
至于實體零售,由于中國經濟增速放緩、電商沖擊加大、經營成本上升等宏觀問題逼近,加上普遍銷售業績遇到上限、運營模式老套等,實體零售行業持續低迷,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態勢。反映到業績上,實體零售的處境更加艱難。
2014年,卜蜂蓮花、人人樂、聯華超市、步步高等多企業都表現不如意。其中,人人樂在當年凈虧損4.60億元,由盈轉虧,加上一年關閉18家門店,讓業內感到震驚與擔憂。同年,曾穩坐超市一哥的家樂福中國,營業額下滑6.4%,市場份額屈居第四。
事實上,為了減緩業績持續下滑或不步入后塵,實體零售企業一直在想方設法,試圖在嚴峻的環境中尋求自救策略。
一方面,部分實體零售企業開始組建電商部門,嘗試與電商平臺對抗。如商超頭部企業大潤發,投入巨資打造了一個全新的電商平臺“飛牛網”,于2014年正式上線,希望以此對抗阿里京東等電商平臺。
另一方面,2014年雙11,包括銀泰商業、步步高、宏圖三胞等136家實體零售企業,超15000家實體店,首度抱團推出“中國購物節”。這被看成是實體零售商對電商的全面宣戰。
其意圖也相當明顯,就是想在雙11當天從線上渠道上爭奪消費者,到實體店去。在實際參與中,雖然所有參與企業都打上了“中國購物節”的LOGO,但這不過是企業集體行動僅有的標志,在具體操作上各企業仍然是各自為戰。
在外界來看,實體零售企業聯合參加雙11,與線上渠道對抗的后果也十分嚴重,即把利潤損失掉直接讓利給消費者。在當時大多實體零售企業增速放緩的情況下,為了爭搶客源犧牲利潤,賠本賺吆喝的生意勢必不可持續。
事實上,多家實體零售企業業績也確實越來越難看,聯商網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其統計的94家實體零售企業中,至少有35家企業的業績出現負增長。
盡管如此,為了向全國消費者證明實體商店存在的價值,包括銀泰商業、大商集團、王府井集團等17家企業在2015年依舊聯合發起“2015年中國購物節”,這一次吸引了全國超五百家連鎖企業,超過10萬家門店參與其中。
而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也不甘示弱。天貓方面,除線上渠道外,當年雙11更是在全國330個城市,聚集了18萬家門店參與其中。京東方面,選擇與騰訊聯合打造出名為“品商”的生意平臺,加上京東平臺、京東APP、微信和手機QQ幾大渠道,幾乎是當年雙11期間最大的流量平臺。
在這一年雙11中,全網總銷售額達1229.4億元。天貓平臺也再次刷新歷史記錄,創造出912億元的成績。
與此同時,實體零售商線下門店和線上電商平臺普遍出現翻倍的增長。比如,在雙11期間,大潤發飛牛網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人民幣,相比上一年同期增長650%;蘇寧云商O2O雙線訂單量增長358%、線下門店銷售額增長153%;步步高線上線下增長153%,單日銷售額最高是平常的5-6倍。
盡管如此,雙11并沒有止住零售企業的業績下滑趨勢。據各家實體零售企業財報顯示,在2015年出現虧損情況的有卜蜂蓮花、人人樂、百盛商業、等企業;出現凈利潤下滑的有新世界百貨、重慶百貨、沃爾瑪中國、永輝超市、步步高等企業。
實體商業依舊承受著摸索期的“陣痛”。也就是說,在與線上的對抗中,實體零售企業并沒有收獲到什么好處。
04
開始融合(2016-2019)
2016年,電商行業已經形成以天貓、京東、唯品會、蘇寧易購四大電商平臺為主的市場格局,在當年全國社零中占比突破15%。而拼多多剛剛出現,還沒有走進大眾的視野。
彼時,因為長期的線上線下競爭加劇,以及各個渠道的分流等,實體零售持續低迷。不僅有企業營收凈利潤雙雙下滑,整個行業還出現“集體關店”的情況。
一方面,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全年,在百貨、購物中心以及大型超市業態中,46家公司共關閉了185家門店。其中,百貨與購物中心業態關閉56家門店,大型超市業態關閉129家門店。
實際關店數遠遠不止這些,而且已有信息中也呈現出兩個顯著特點:首先,關店潮波及全行業;其次,全國一、二線城市關店占比超八成。
另一方面,據《2016年主要連鎖百貨企業經營情況》顯示,總共有47家百貨企業披露了2016年業績。其中,銷售負增長的百貨企業便有33家。商超業態方面,天虹、卜蜂蓮花等企業營收凈利潤雙雙下滑。
事實上,電商行業雖然勢頭依舊迅猛,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最顯著的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用戶增速放緩。有行業人士稱,在2016年,淘寶獲得一個新增用戶的成本是166元,京東是142元。到了2019年,淘寶新增一個用戶需要536元,京東需要757元。
對此,一些行業先行者發現,線上線下不應該對立,甚至存在合作的可能。彼時,雖然有不少實體零售企業涉足電商業務,但從結果來看,尚未有一家實體零售企業在此方面堪稱成功。就算業內典范的蘇寧易購,也依然遭人詬病。
在這一呼聲出現后,不少實體零售企業開始尋求融和的機會。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多家實體零售企業開始嘗試接入美團、餓了么,門店開始使用互聯網技術改造。與此同時,電商玩家也紛紛試水線下門店。
這時,中國零售實際已經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但這個階段叫什么名字大家尚沒有一個準確定論。2016年10月,馬云在云棲大會上提出“新零售”概念,指出新零售就是線上線下的融合。“新零售”加速了線上線下融和的步伐。
但值得注意的是,彼時的融和,實體零售們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在此前線上線下的對抗中,實體零售們節節敗退,業績長久不見好轉,因此在心理上表現弱勢。而阿里、京東等平臺則帶著電商十幾年高速發展的浪潮沖壓而來,持以拯救者的心態。
正因為這一心態,導致實體零售們危機感大增,紛紛尋找巨頭站隊,形成了以阿里和騰訊為首的兩大格局。比如,騰訊與永輝、沃爾瑪、華潤和新美大,阿里與銀泰百貨、三江購物、新華都等。
在零售的新風口、新技術、新物種、新玩法不斷涌現下,線上線下融和更為緊密。2018年4月,隨著華潤萬家與京東到家達成戰略合作,全國性商超基本完成了戰隊。
在這期間,全網雙11的成交額仍舊持續攀升。數據顯示,2016年雙11全網成交額突破1800億元、2017達2539億元、2018年達3143億元、2019年達4101億元,成交額持續攀升。與此同時,雙11中也有了新的變化。
在2018年雙11,京東大張旗鼓宣揚“無界零售”理念,旗下京東便利店、7fresh、無人超市等近60萬門店聯動,致力于覆蓋消費者多方面的需求。蘇寧則打出了“上網上街上蘇寧”的口號,旗下蘇寧云店、蘇鮮生、紅孩子、蘇寧小店等各類業態全面參與到雙11。
阿里亦是如此,旗下包括銀泰百貨、居然之家以及盒馬鮮生等所有業態均參與到雙11。同時,阿里系的本地生活服務平臺也年第一次參與了雙十一狂歡,餓了么、口碑聯動百萬本地的餐飲、水果等商家,共同加入了這場狂歡。
05
數字化時代(2020-至今)
2019年,我國電商市場規模突破40萬億元,在當年全國社零中占比突破25%。
線上線下雖然已經開始融合,但是經過三年的發展,雙方發現結果并沒有想象中那般美好。線下方面,一些實體零售企業要么是業績依舊停滯不前,要么是凈利潤虧損更加嚴重;線上方面,電商平臺也沒有獲得更大增量,依舊面臨增長見頂的問題。
最主要的原因,是電商帶著拯救者的心態,參與到融合中。這些電商平臺原以為,經營實體零售企業會得心應手,但在實際經營中卻并非如此,在多個方面都遇到了問題。
電商平臺意料到線上線下融和并沒有那么簡單,一方面是相對線上企業來說,實體零售本身的數字化程度不高,而且這個改造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另一方面是電商平臺并沒有做好應對線下復雜局面的準備。
所以,雖然線上線下雙方已經融和了三、四年時間,但線上并沒有獲得更快的增長。財報數據顯示,2016—2019年,京東的年度活躍購買用戶數分比為2.26億人、2.92億人、3.05億人、3.62億人,分別同比增長46.19%,29.08%、4.27%、18.68%,增速總體呈下滑趨勢。至于線下,整個實體零售持續低迷,一些企業業績下滑或虧損問題仍舊沒有緩解。
而后,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線下企業數字化的改造帶來轉機。由于疫情防控等原因,彼時大批消費者只能在線上購買商品,這讓實體零售認識到了數字化的重要性。于是,實體零售加快了數字化改造的進展。恰逢這一階段,小程序、直播等工具的功能不斷完善,極大地降低了實體零售門店數字化升級的門檻。
而且,疫情也讓實體零售承擔了更多的責任,讓實體零售開始重新找回自信。特別是以盒馬為代表的新型商超的快速崛起,讓實體零售們也想清楚了在這場零售變革中,不應該強行與巨頭融合,更應該做的是數字化升級。
同時,電商平臺們也想清楚了如何更好的融入線下市場。隨著整個零售行業的發展,彼時的商業格局進化到即時零售、中長期零售的局面。其中,京東、天貓等代表的是以“中長期零售”為主的經營模式,美團本地生活、阿里本地生活等代表的是以“即時零售”為主的經營模式。
總而言之,線上線下雙方在此時,均找到了更適合融入對方的道路和策略,并將其付諸于行動中。
發展至今年雙11,越來越多的商家不再將重心依托于電商平臺,而是基于線下門店在全渠道推出大促活動。
比如,銀泰百貨不僅在線下啟動了美妝預購活動,還在官方APP喵街推出“瘋狂6小時”的直播活動。據銀泰百貨方面數據,雙11狂歡季期間,銀泰百貨線上同比增長22%,近200個品牌同比增長超過30%。
再如家家悅,除了在線下門店推出優惠活動,還開通了線上直播間,通過直播全方位立體地展現活動商品。而且,消費者從其小程序下單,商品一小時就可以配送到家。
最后
縱觀實體零售雙11的發展歷程,可以說,這是整個線下商業數字化的歷史進程。
隨著這些年實體零售企業數字化改革的不斷完善,零售已經沒有線上線下之分。一方面,線下門店已經成為展示企業自身的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另一方面,送貨上門服務,也已經成為零售商最基礎的能力。
而且,零售商業的重心又開始回歸到實體中,國家政策也在加速發展實體經濟。與此同時,一些電商平臺也在持續對實體零售進行投入。
在近期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表示,“阿里巴巴會始終扎根實體經濟,利用好數字技術,參與各行各業產業數字化進程”。在其看來,無論是數字產業化還是產業數字化,都是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和發展的產物。
京東集團CEO徐雷也表示,“京東從實體中來、到實體中去,能深入理解、精準把握實體經濟的需求和痛點,更善于抓住實體企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核心環節,將在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重要價值、起到重要作用”。
實際上,實體零售和電商從來都不是對立的。借助電商公私域流量,線上可以實現精準營銷;同樣,實體門店的加入,也會倒閉電商行業在消費者體驗和產品品質等方面進行不斷地完善。
14年來,面對雙11,線下線上雙方都找到了自己的路。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壹覽商業(ID:yilanshangye),作者:樊益寧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