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制造怎么投,你了解嗎?
圖源:攝圖網
作者|深鵬 來源|格隆匯APP(ID:hkguruclub)
最近一段時間,股市行情亮點不多,總體還在高低切換狀態。
今天,新能源來了個反彈,但基本只是此前下跌過猛的一個修復,整體盤整的趨勢還沒有看到拐點。
不過,在題材方面,有一個板塊連續兩天拉升,華東重機、華東數控、上機數控等概念股開盤繼續上漲超過4%,給了大家一個驚喜,這個題材板塊就是工業母機。
截止收盤,仍有工業母機概念股封于漲停板。
工業母機究竟有什么獨到之處,能夠在此時撩撥起市場的興趣?
01
為什么是工業母機?
說起工業母機,大家頭腦里可能沒什么概念,只是模糊地知道工廠里那些大型的機器。
這里先簡單做個科普,通俗地講,工業母機金屬加工機床,是制造機器的機器,是裝備制造業的工作母機。這些機器體現的是國家制造的綜合實力,既是重要基礎性產業,也代表一個國家工業發展水平。
工業母機樣板 來源:百度
全球兩個制造業大國,德國和日本,在工業母機方面有絕對的優勢,中國在改革開放后,引進了德日兩國很多的技術和設備,以發展本國的工業制造業,這些技術和設備至今都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搶走了它們不少勞工崗位的時候,不少觀點認為這些國家岌岌可危,但實際上它們是泰然處之,原因很簡單,工業母機這些技術和設備絕非一朝一日可以替代。制造業崗位可以跟著資本的秉性,很快向低成本國家流去,但高技術含量的領域,卻不是這樣。
能夠做到無可替代,才見功力。
可以說,在工業制造領域,工業母機稱得上皇冠上的明珠。而一個國家要想在工業制造領域走到世界先進,工業母機就是必須突破的一道坎。
中國制造在過去40多年的時間里,取得很多成就,可以說是全球品類最齊全,涵蓋面也最廣,同時成本控制最為得當的國家,也因此超越不少發達國家,但如果看技術含量,又呈現另一個局面,那就是大而不強。
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制造的產品,以及所處的產業鏈位置,多以中低端為主,在高端制造領域仍然存在很多短板,即便是低端領域,不少地方也離不開發達國家的機床。掀開中國制造、世界工廠的名號,不容辯駁的事實仍然是,如果日本和德國不供應工業母機,可以瞬間休克。
工業母機之于制造業重要性,不亞于半導體對于電子產品的重要性。
因此,國家也不斷推動制造業往高端化發展,但只要仍在制造機器的機器上過度依賴西方國家,中國的制造業就只能混跡于中低端,看似很強大,但只要別人稍微卡一下脖子,就沒轍了。加上中低端領域大多是低利潤,來來去去賺的,還是血汗錢,即使把這些做得再極致,也無法達到轉型升級的目的。
因此,實現工業母機的自主可控,既有重大的戰略層面的意義,也包含了很多經濟發展的意義。只有真正在工業母機上有突破,高端制造才有實現的可能。
高端制造是資本市場的熱議話題,但說到這,投資者往往首先想起的是制造本身,想起流水線,但其實,制造工具才是高端制造中最靚的一個仔。
02
最強邏輯,還是給國產替代
或許有人會對工業母機的突然大漲,感到有點意外。
實際上,邏輯并不復雜,這就引到了當下最為熱門的一個話題--國產替代。
現在的大形勢,簡單粗暴地概括,就是逆全球化,發達國家都想把自己的優勢產業往回搬,發展中國家也在死守自己的優勢領域,例如資源稟賦。而像中國這類國家,一方面需要繼續和全球連接,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快在中高端技術領域的自主可控,否則,在新的歷史時期下,我們還是沒辦法擺脫中低端的命運,最后甚至連中低端都未必拿得住。
正因如此,國家在政策層面已經先行做出表率。
最早的可以追溯到2015年的《中國制造2025》,當時就將高端機床列為十大重要領域;
2016年5月發布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要求“加快實施已部署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聚焦目標、突出重點,攻克高端通用芯片、高端數控機床、集成電路裝備等方面的關鍵核心技術”;
2021年12月《“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提出“圍繞關鍵工藝、工業母機、數字孿生、工業智能等重點領域,支持行業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業建設一批制造業創新載體”。
2021年8月19日,國資委擴大會議,強調要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中央企業主動融入國家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創新體系,針對工業母機、高端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注意,工業母機位于首位,排序在高端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汽車之前,體現出其重要地位。
今年9月6日,工信部舉行“新時代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五場,主題是“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
會上,工信部官宣計劃會同有關部門,繼續做好工業母機行業頂層設計,積極推進專項接續,進一步完善協同創新體系和機制,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強化產業基礎,培育優質企業和產業集群,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將制定發布專項政策文件,加快推動裝備數字化發展。
最近熱議的新的舉國體制,也為集中突破工業母機技術難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回到行業層面,先得承認全球工業母機的增長并不高,但是中國國產替代的空間卻很廣闊。
按照相關的統計數據,中國在中低端數控機床的國產化率已經達到70%,但是高端數控機床國產化率僅8%,仍然高度依賴日德進口,也存在不少“卡脖子”情況。如五軸聯動數控機床的關鍵部件,國產的加工精度、可靠性不足,數控系統功能也相對落后。
按照市場規模的測算,單單數控機床,就高達2000億人民幣,中國是全球機床消費最大的國家,國外的機床同樣是千億級的市場,并已經孕育出營收百億的公司,海外機床企業產品品類更多,相反,國內主要機床企業的營收尚未超過50億,且企業數量太多也太雜,機床行業的總產值也就是200億元左右,只有總體規模的1/10。
和芯片等技術領域的國產替代一樣,盡管技術上存在諸多需要突破的地方,存在很大的難度,但是市場規模的吸引力,同樣很大。
03
工業母機怎么投?
在目前新能源等成長股炒作退潮之時,資金正朝著新的題材炒作方向輪動,大方向仍然是在科技成長股、國產替代等板塊中輪換,而既有政策刺激,同時漲幅也顯得落后的工業母機受到追捧,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在這里,我們也要提醒各位,在資本市場中,投資的本質還是要看業績增速的預期改善。當下我國高端制造行業處于轉型提升期,而且要面臨各種技術障礙,要實現質的飛躍還需要相當的努力和時間,可以說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同時,工業母機屬于高技術領域,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想要搞清楚這個行業并不容易。加上現在的宏觀經濟還存在不小的下行壓力,資本市場的波動和不確定性也很大,如果是配置型大體量資金,可以押注國運,但如果是穩健型的投資者,還是要謹慎再謹慎。
那市場上到底有沒有相對穩健的投資工具?
有的,ETF就是其中一種。
一來通過指數中多個標的的有效組合,從而降低個別標的帶來的風險,正所謂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二來也可以享受到專業的、穩健的投研服務。
華夏基金、國泰基金于9月16日上報的兩只中證機床ETF已獲得證監會的火速批復,這是證監會首次批復機床領域的基金產品。
其中,華夏機床ETF(159663)跟蹤的是中證機床指數,中證機床指數在2022年5月9日由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發布,該指數從滬深市場中選取50只業務涉及機床整機及其關鍵零部件制造和服務的上市公司證券作為樣本,以反映機床產業上市公司證券的整體表現。
其中,工業、原材料、信息技術行業在該指數的權重占比分別達82.5%、9.86%、7.64%。前十大權重之和為54.19%,前五大權重之和為32.9%。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隆匯APP(ID:hkguruclub),作者:深鵬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