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行混改能否重修銀行板塊的估值?
6月16日,交通銀行發布公告稱,該行深化改革方案已獲國務院批準同意。交通銀行稱,該行將堅持國有控股地位,優化股權結構,探索引入民營資本,探索高管層和員工持股制度;完善授權經營制度,更好發揮董事會、高管層和監事會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交通銀行還表示將深化用人、薪酬和考核機制改革,落實風險責任制,推進事業部制等內部配套改革。所謂銀行混改,即銀行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進一步將國有銀行股權結構多元化,提升銀行經營效率。
早在上周,有關交行混改方案上交國務院的消息已不脛而走。受消息面影響,6月以來,交通銀行上漲30.79%,其中有3個交易日漲停,帶動銀行股集體上漲。目前輿論最關心的是,這次“混改”是否能改變國有銀行一股獨大的局面,能否打破壟斷經營的困境,其留給民資的空間究竟有多大,改革能否重新修復銀行股的估值,引發銀行板塊的重修估值。
那么這次銀行業的“混改”首秀,為何要花落交行呢?筆者認為原因有二:一方面,交行作為第一家股份制銀行,改革基因早已由來已久,向來都是銀行業改革的“排頭兵”。就在稍早之前,就有媒體報道稱,交行將引入復星、騰訊等其他民營資本,使股東結構更加多元化。
另一方面,比起國有四大行的國資占比動輒超過50%的現象,交通銀行的國有持股比例相對較低,有利于銀行業混改的試點推進。據交通銀行今年一季度的最新數據顯示,該行第一大股東是財政部,持股比例26.53%;第二、第三大股東分別為香港中央結算、香港上海匯豐,各持股20.09%和18.7%;第四大股東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持股4.42%。
面對交行的“混改”特大利好,有市場人士表示,此次混改方案獲批,將拉開銀行業混改大幕。如果能夠順利推進,將會提升整個銀行業經營效率、釋放業務活力,這也就意味著銀行板塊將乘著混改之風,其估值將被重新定位并且修復。而筆者認為,交行的混改,并不代表了銀行股后市有多大想像空間。
首先,改革會否陷入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效果的尷尬境地?眾所周知,銀行業的混改的三個核心問題就是:股權結構改革、經營體系的改變以及員工持股為代表股權激勵。從表面上看,近期匯金減持了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是政府對混改大幕開啟進行“鋪墊”。也是國有控股股東將部分股份向民營資本轉交。但實際上,即使是混改以后,國有資本控股的局面在銀行業中仍會長期保持下去。所以,混改離開市場所預期的各種所有制平分秋色還有一段距離。
此外,我們看到中國銀行業的高層管理者團隊,都是政府部門通過行政命令直接委派,并非是“競爭上崗,擇優錄用”。而且即使是股份制銀行,民間資本也難以獲得多少經營管理方面的話語權。如果真的要推動混改,那么銀行業的管理團隊就要競爭選拔,民間資本就要參與到銀行的經營管理決策中來。這對于改革者推動來說,恐怕要下很大決心才行。所以現在銀行業的混改究竟會走到哪一步,我們還有待觀察。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混改要推出員工持股計劃,就是對基層優秀骨干、中高層管理者進行股權激勵。通過股權在職工收入中占比逐步提升過程,激發銀行中高層職員在業務和創新等領域的積極性。但這樣的員工持股激勵機制也正在醞釀之中,究竟如何能夠真正激勵起銀行管理層的積極性和創新性,還有待觀察。總之,銀行業的股改才剛剛啟動,馬上說混改能帶來多大利好,實在有點牽強。
再者,銀行業正面臨經濟增速放緩、利率市場化加速、互聯網金融崛起、金融脫媒加劇等“內憂外患”的壓力和挑戰,昔日風光無限的銀行業也開始持續面臨存款增長放緩、資本補充壓力加大、利差進一步收窄、風險上升壓力加劇等瓶頸。而要想讓銀行業價值被重估,光有混改預期根本不靠譜,必須要在整體業績方面得到大幅提升。
而作為緊跟經濟的周期性行業,中國經濟目前處于結構調整期,在未來幾年內很難走出轉型的陣痛期。所以,即使是通過混改也最多使銀行業的利潤增長率不致太差勁,而絕不可能使銀行股的估值得到大提升,因為經濟的大環境根本不允許。
最后,要讓銀行板塊的估值重新來評判,銀行業的不良貸款風險必須要化解。眾所周知,在2009年初時,我國銀行業進行了信貸大躍進,當時M2增速高達29%。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業早已積累了不少系統性風險。由基于此,我國政府推出了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和資產證券化改革,希望通過讓銀行讓利的方式,使地方政府債務期延長。通過將銀行的信貸資產打包出讓,來轉嫁銀行在信貸領域的系統性風險。
不過,我認為,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只是將到期的、高利率的、無中央背書的地方債務,轉成長期的、低利率的、中央隱性背書的地方債,此舉是將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延后而已,銀行業的壞賬隱患不能排除。此外,近期資產證券化改革正在試點,但是債券市場上的投資者也不是傻子,就算把不良貸款打包出售恐怕也沒有多少人敢買。更何況信貸資產證券化大多是銀行和機構交叉持股,無法向市場轉嫁不良貸款的真正風險。
隨著交行被定為混改的試點,銀行業的混改拉開帷幕,那么銀行板塊的估值能否被修正呢?筆者認為這取決于三個因素:其一,混改深入到何種程度,如果混改浮于表面,那對銀行業發展好處有限。其二,銀行業的業績要跟上,而目前在經濟下行周期,內外競爭激勵的情況下,中國銀行業的業績要大幅提升根本不可能。其三,銀行業的系統風險有沒有轉嫁出去?問題是,現在只是將系統性風險隱患往后拖,真正金融隱患并沒有排除。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板塊前期上漲也只是補漲,要想估值得到修復根本沒這可能。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