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存款利率上浮必然弊大于利
近日,據華爾街報道稱,有知情人士透露,央行官員本周要求商業銀行將最高存款利率維持在2月設定的水平,不要上調到央行周日設定的1.5倍于基準利率的上限水平。并且暗示不遵守的金融機構將面臨處罰。
就在5月10日,央行宣布下調各類存貸款基準利率,并作出存款利率上浮空間可達到1.5倍的決定。同時,央行負責人和各財經媒體均肯定的表示:“由于目前存款利率一浮到頂”的機構數量明顯減少,預計金融機構基本不會用足這一上限”。沒想到這是央行暗中“窗口指導”后的結果。
之前,央行在宣布降息的同時,還將存款利率上浮空間調高到1.5倍,被市場廣泛稱之為是利率市場化又邁了一大步,但這次央行卻對各家銀行進行“窗口指導”其中原因有二:其一,像包商銀行、南京銀行在央行宣布降息之后,將存款利率上浮到基準利率的1.4倍,且有一浮到頂的趨勢。在五大國有銀行利率上浮幅度均不大的情況下,勢必會導致大量存款向中小城商行分流。其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很大,央行不希望商業銀行將存款利率“一浮到頂”,意在降低借債人的融資成本。
應該說,央行要求商業銀行不能上調到最近設定的1.5倍于基準利率的上限水平,也是頗具良苦用心的!此舉出發點是為了在經濟增速放緩下,控制借款者的融資成本。但實際上,央行對利率市場化的“窗口指導”根本發揮不了應有作用,而且還有悖于市場化改革的方向。
首先,在市場競爭的情況下,各商業銀行對存款定價多少,都有綜合考慮量的。價格也并非決定吸引存款的唯一要素,還有風險、綜合成本、銀行服務等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而隨著銀行在存款定價上日益成熟,所以央行沒有必要擔心,銀行會為了拉存款去搞惡性競爭。事實證明,無利可圖甚至虧本的買賣是沒有肯去做的。
相反,央行政策的朝令夕改,不僅不利于商業銀行的自我決策,也給市場秩序帶來了困擾。總之,被外界叫好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大跨越,其實推進程度沒有預想的那么快。
再者,央行應該引導銀行業縮小存貸利差,而并非禁止銀行將利率上浮至頂。面對央行今年以來的2次降息,已經倍受各界詬病。多數人認為我國物價的真實通脹水平并不低,央行再降息,等于將大量存款趕向資本市場,這不僅不利于銀行的信貸投放,而且會助長資產泡沫,對于解決實體經濟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幫助有限。
事實也是如此,四月份以來,商業銀行存款搬家非常明顯。4月份金融數據顯示,4月末我國人民幣存款余額為108.45萬億元,減少6546億元,其中住戶存款減少1.23萬億元,再次創造近年新高;而存款增速也在4月保持下滑,僅為10.9%,為8年來最低水平。存款的流失對于銀行業來說,就是缺少信貸投放的資金,這樣更不利于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
筆者看來,在存款大搬家的情況下,央行應該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步伐。目前我國銀行的利差高達250bp至300bp以上。而西方國家銀行的利差只有25bp至50bp。所以,應該讓銀行通過縮小存貸利差方式,讓利于民,而不是通過降息來損害廣大儲戶的利益。
最后,現在很多銀行早已繞開存款利率管制,發行自己的理財產品,目前各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年化利率都高于定存利率,銀行存款“貨幣基金化”的趨勢相當明顯,這也直接提高了銀行的吸存成本。數據顯示,2014年末上市銀行平均付息負債成本為2.92%,比上年提高23bp,預計2015年將進一步上升至3%以上。在這個情況下,再控商業銀行存款利率上浮,事實上很難達到預期的政策目標,只會挫失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大好時機。
我國金融改革正朝著市場化的方向堅定地推進,現在離全面放開存款利率市場化也僅一步之遙。在這樣的背景下,不要讓經濟下行成為影響金融改革的因素。越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越是要堅定地推地利率市場化改革,而不是再走回頭路或者步子邁得猶猶豫豫。存款利率浮動既然已經大幅放寬,就讓其在設定的區域內自由浮動,讓存款的利率由市場來定價。這樣才能更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發展。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