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距離發達國家僅臨門一腳?
在2015年達沃斯經濟論壇上,全球最大的源于歐洲的戰略管理咨詢公司羅蘭貝格全球CEO常博逸認為:中國目前經歷的改革與轉變,標志中國已經從過去的一個新興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開始轉變。海外專家給出的理由是,從2015年到2020年,滿打滿算6年時間,如果不出意外,保持每年7%的經濟增速,確實無論從總量還是人均看,“中國已經在開始向發達國家轉變”。
近年來,很多歐美專家都在贊嘆中國經濟的卓越發展。這主要源于二個因素:一方面,1979年中國還是全球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人均GDP低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但去年年底中國人均GDP增長達到了7500美元,已步入了中等收入國家序列,讓6.8億人擺脫貧困。另一方面,歐美國家也希望中國承擔起“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無論是多買美國國債,還是在世界反恐、貧困救助、多繳各類會費等等方面,得多出錢多出力。
盡管,當前國內經濟增速出現放緩的跡像,但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儲蓄率高、外匯儲備多、內需旺盛等潛在經濟增長動力,這也預示中國內地經濟未來將始終保持7%左右增速。若按照這一增速,中國將在2020年邁入高收入國家水平,人均GDP突破1.2萬美元將無懸念。這也是二戰結束后,從低收入國家進入高收入國家唯一大國。雖然國外專家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后勁充滿期盼,并且贊賞有嘉,但是很多內地人士卻聽得高興不起來,認為這種表揚缺乏實質內涵。
首先,中國能否進入發達國家序列,要看綜合水平。雖然無論是從總量還是人均看,“中國已經在開始向發達國家轉變”。但是,問題并沒這么簡單,要是經濟數據一達標,國家就發達了嗎?我看不見得,衡量發達國家不只是經濟指標一項,還要從教育、文化、醫療、反腐、環保、養老等諸多指標去衡量。而唯有一個經過綜合評估,全部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的指標,才是比較可靠的。
就教育而言,大學普及率不超過80%,談什么發達?養老醫療覆蓋率達不到100%,平均預期壽命不超過80歲,談什么發達?城市化和信息化率達到80%,談什么發達?不能消除消滅絕對貧困,談什么發達?人居環境質量遠達不到適宜居住水平,談什么發達?不建立民主、自由、平等和高效的現代政治文明,談什么發達?……所有這些指標加權平均,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才敢說有望進入發達國家。
再者,中國能否順利跨過“中等收入陷阱”還存變數,現在妄談向發達國家轉變,還為時過早。僅就經濟發展而言,中國大陸的經濟結構、經濟質量、技術水平、創新能力還遠沒有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改革開放30多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一百年,甚至幾百年才走完的路。現在中國經濟能否走出“中等收入陷阱”,關鍵要看本屆政府經濟改革是否徹底和產業結構轉型的魄力。
二戰之后,很多拉美國家之所以沒能從“中等收入陷阱”走出來。主要的原因是,粗放的增長方式和失衡的產業結構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甚至導致社會矛盾激化。所以能否從“中等收入陷阱”走出,考核著經濟能否持續發展,產業結構能否順利升級,國家能否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問題。
拉美一些國家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它們走進了“中等收入陷阱”,長期徘徊在人均GDP3500—6000美元的發展水平上。典型的例子是巴西,曾經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多年保持快速增長,創造了經濟奇跡,然而,就在臨門一腳時癱瘓了,從此一蹶不振,直到今天仍然沒有跨入發達國家的門檻。
最后,讓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邁上發達國家行列,只有摸著石頭過河,沒有可以借鑒的經典案例。自二戰以來,進入發達國家(地區)的,亞洲四小龍和日本,以及北歐的芬蘭、愛爾蘭和冰島三國,都是小國(地區),有的就是彈丸之地,還沒有哪個大國真正地進入了發達國家。
這些小國(地區)的成功經驗對中國大陸的借鑒價值有限,因為,大陸人口規模龐大、區域發展失衡、收入差距懸殊、資源和環境壓力明顯,政治改革緩慢,雖然在一段時間里,經濟發展一枝獨秀,并且創造了奇跡。但當下舊的發展模式已近極限,經濟增速減緩,高速發展掩蓋的問題逐步暴露出來,要是這些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就會像巴西那樣在關鍵的時候泄氣,中國人的發達國家之夢就會變成橫梁一夢,因此,對中國內地最嚴峻的考驗現在才真正到來。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表現和人均GDP水平增速都讓世界為之贊嘆,似乎離開發達國家門口已越來越近。但是我們也要看到,衡量一個國家是否進入發達國家的指標,并不僅僅是看經濟數據,更多的看這個國家在教育、民生、環保領域是否已經達標。更要看這個國家能否邁出“中等收入國家陷阱”。而迄今為止,把一個14億人口的國度推上發達國家行列,恐怕在人類歷史上還沒有可值得借鑒經驗,中國只能摸著石頭前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離開真正具有內涵的發達國家標準還很遙遠。在很多領域中國還有很多事情要去做、要去變革。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