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創新低反而對經濟發展更有利?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4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636463億元,同比增長7.4%,回落0.3個百分點,創新世紀以來中國年度GDP增速的新低。這一增速平穩落入2014年初政府工作報告設定的調控區間,而7%左右的GDP增速在全球仍屬于中高速增長范圍。
對于2015年GDP增速預期,多數機構認為增速會遜于2014年7.4%的水平,也不排除跌至7%的可能。更有專家表示,隨著今年經濟增速的放緩,加上CPI降至2%以內,今年降息降準的的概率非常大。不過筆者認為,去年11月底降息以來,實體經濟并未走好,資產泡沫卻開始膨脹。由鑒于此,央行在貨幣政策方面會更加注重松緊適度,而非盲目放水。
現在很多國人似乎對GDP的放緩很感冒,他們聽慣了一句耳熟能詳的句:我國今年GDP必須保持在多少增速之上。但是大家卻沒有想過,西方發達國家的GDP每年增速只有2%、3%,日本經濟甚至長期負增長,而他們的民眾卻依然安居樂業?我們很多專家一看到GDP跌至8%或7%以下,就威逼著要央行放水救市,但他們卻不知,GDP適度放緩實則更有利于中國經濟發展。
首先,GDP增速放緩,有利于質量的提高。從表面上看,2014年GDP增速,創下了歷史新低。但我們也要看到,GDP增長結構發生了變化,全年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51.2%,比上年提高了3個百分點,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此外,2014年以移動互聯網為主要內容的新產品、新行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中國經濟正向中高端層次邁進。
此外,從產業結構來看,2014年服務業比重繼續提升,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加快轉變,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8.1%,快于第二產業的7.3%,也快于第一產業的4.1%,服務業的比重提高到48.2%。這同樣是衡量經濟的一個很重要指標,這意味著第三產業的興起將帶動更多的人創業或就業。2014年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帶動的就業人數要遠超過從前,經濟增長的質量大幅提高了。
再者,GDP創新低,有利于淘汰無效率產業。一直以來,我國存在大量無效率、低效率的產業和企業,這些企業效率低下,微利經營,一旦經濟增速低于8%,社會總需求下降,就難以為繼。無論是民企還是國企,都存在這樣的企業,但往往是國企更多,尤其重工業企業是重災區。
但是存在過多這種該退出卻無法淘汰的企業,會使其擠占各種社會資源,這才是真正的貧窮之源,也更不利于中國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所以,GDP的增速降低,有利于淘汰這些無效率的企業,把他們清掃出去,給創新型、高效率的企業騰出生存空間。一句話,GDP適度放緩,更有利于淘汰過剩產能和效率低下的企業。
其三,GDP創新低是一個明顯的信號,即經濟改革在加速。因為無論是淘汰無效率的企業、謹慎使用剌激政策、融資結構的變化,還是其他領域的改革,在短期內都會對GDP造成壓力,但是從長遠來看,卻對中國經濟良性發展更加有利。2014年的GDP不再追求高增長,更是體現了決策層希望通過改革紅利的釋放,來激發企業或經濟的內生動力,而不是再靠強剌激政策。
最后,促進間接融資到直接融資的轉變。政府刺激低效企業生存,通常采用多種政策,包括給錢,給業務,給補貼等。給錢就是貨幣政策,給業務就是財政政策,給補貼就是稅收政策。這些刺激政策都扭曲了資源配置。以貨幣政策為例,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享受著銀行低利率資金,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銀行融資占到社會總融資的九成。
政府目前不再要求GDP高速增長,著力引入更加公平的融資環境。GDP創下新低,實際上體現企業融資環境發生了良性變化。在過去幾年,各類直接融資渠道得到很大發展,銀行間接融資占比下降到六成左右。直接融資相對銀行融資,對企業約束更嚴格,對于還款期限和利率也更透明和市場化。
直接融資包括股權融資、債券融資等。實際上,我們從近一年的股票市場也可以看出,發展股權融資市場是政府的大思路,只有股票市場繁榮,注冊制和退市完善,才能吸引更多企業來股票市場融資,給投資者帶來長期回報,也給經濟發展帶來新動力。而GDP的放緩,正說明了銀行間接融資比重正在逐步退出,央行貨幣政策的影響力正在衰減。取而代之的是,更有效率、更加透明的直間融資方式走到了臺前。
2014年國內GDP增速放緩,并創下新低,并不值得我們大驚小怪,更不應該叫嚷著央行要多放水。從中我們應看到,中國GDP的質量正逐步提高。GDP增長放緩既可以淘汰低效率的企業,還可以使改革紅利充分釋放,不用像過去那樣采取剌激政策了。更值得注意的是,決策層希望通過直接融資等方式解決實體經濟的需求,而不是再由銀行業信貸來主導經濟的發展,因為直接融資方式才能讓資金配置更加合理,風險更加可控。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