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向銀聯宣戰暗藏啥玄機?
2014年12月12日,阿里集團通過支付寶線下營銷事件,正式向線下收單業務的霸主銀行發出了宣戰。支付寶通過每單最高20元的補貼,高調進軍線下收單業務(POS機收款業務)。有專家表態稱:正如2013年6月13日余額寶上線,意味著互聯網金融的崛起一樣,此次支付寶補貼消費者的營銷事件,可以視作支付寶搶占線下收單支付業務的里程碑。
其實,在2013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便發布了《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向市場釋放出開放銀行卡清算市場的信號。根據該辦法規定,在線下收單業務中,第三方支付機構可以繞過中國銀聯,和銀行進行直聯。這無疑為支付寶進入線下收單業務打開了通道。
應該說,支付寶發展到了今天,實力早已不容小覷。去年,支付寶年交易金額接近4萬億,占中國整體社會消費金融的六分之一,其中阿里移動支付日交易筆數高達2500萬筆。特別在2014年,阿里為了搶占出租車支付結算業務,對旗下的快的補貼超過8億元人民幣,這相當于銀聯凈利潤的一半左右。現如今,支付寶又要進軍小額消費市場,這無疑會讓銀聯頓感空前之壓力。
另有資料顯示,銀聯年收入不足130億,凈利潤只有區區20億左右,凈資產也不到150億人民幣。而現在整個線下收單市場的手續費收入大概有千億元左右,銀聯拿其中的十分之一,發卡行拿其中的20%,收單行拿其中的70%。而國內的POS機收單收入占銀聯業務收入的一半以上。筆者認為,很明顯,銀聯根本沒有這個能力真的像阿里那樣通過補貼來發展線下收單市場,而隨著支付寶強勢進入各種支付場景,銀聯恐無招架之力。
更有業內人士悲觀認為,阿里手里有團購、電商、大數據、物流、銀行、融資等武器,如果綜合發力,各種支付場景都會被顛覆,銀聯和銀行在支付場景上的業務會被不斷蠶食。支付渠道這次被阿里強勢滲透,恐怕不僅是對銀聯,銀行的信用卡也要想想自己的出路了。那么支付寶此時向銀聯發起挑戰意在何為呢?
首先,隨著智能手機的迅速普及,以及3G/4G無線網絡迅速鋪開后,很多人對于智能手機的二維碼支付已不再陌生,店員對使用企業支付寶應用也不再低觸。商家和客戶可以借用移動互聯網快速完成支付的環境已經趨于成熟。
再者,民眾對阿里的支付寶的信任度大幅增加,一方面阿里成功上市,馬云一躍成為中國和亞洲的新首富,馬云個人的人格魅力已經被大眾認可。另一方面國家對電商和互聯網金融的大力支持,線下商家對阿里集團的信任度劇增。于是線下支付方式的革命時機已經到來,支付寶完全有能力來改變線下收單的游戲規則。
其三,支付寶通過精準營銷來獲得商家和客戶的心。據測算,20元是用戶占便宜心理的平衡點,一般支付寶若拿出5元或10元的優惠力度,大家都不屑一顧,但20元將會使60%以上的人心動不已。一些平時只愿意在線下購物的60、70后,都愿意為這20元的獎勵來學習如何下載和使用支付寶。
而對于商家來說可以利用客戶占便宜心理來清理庫存,吸引客戶,營造火熱的購物氣氛,來帶動其他商品的消費,況且自己在商品促銷的費用由馬云來買單,這又何樂而不為呢?筆者認為,馬云只用了每單20元成本獲得了大量支付寶線下客戶,對于銀行信用卡100多元的獲客成本,馬云不知要賺取多少利益,而且此事件也可作為經典營銷的一個不錯案例。
最后,支付寶的線下支付現在力圖避免與銀聯直接對撞。除了本次營銷事件,阿里用補貼二十元,進軍小額消費市場,只進入銀聯渠道費率較低的便利店。這樣銀聯方面也不容易引起太大的關注。但用不了多久,支付寶將進軍更多老百姓們常見的支付場景,如大單線下支付如旅游、家電、賓館、大金額購物,此時銀聯再進行反擊,恐為時已晚。
支付場景對于金融行業來說十分重要,失去了支付場景,銀行將流失大部分金融服務功能,失去了支付服務功能,銀行將失去大量的客戶,失去未來幾十萬億的消費金融市場。所以支付是銀行金融服務重要的護城河,現在阿里正在強勢進入各種支付場景,不僅是對銀聯,也對銀行業來說是空前挑戰。不過有競爭才會有革新,支付寶將與銀聯展開一場惡戰恐如箭在弦!而傳統的銀行業只有“痛則思變,變則思進”,這樣才能抵卸互聯網金融的攻擊。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