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成功之路何在?
中國推出馬歇爾計劃如何取得成功?
研究機構與媒體都以中國版馬歇爾計劃,來描述中國大規劃對外基建投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重要實施保證,“一帶一路”是中國資本輸出計劃的戰略載體,通過資本輸出消化自身的過剩產能,并以拉動新興市場國家和欠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帶動全球增長。
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有必要,于己有利,于他人有益。要結合中國實踐,學習正宗馬歇爾計劃的經驗。
美國馬歇爾計劃之所以能夠成功,有幾個關鍵因素。
首先,觀念合拍,與市場的需求。二戰后美國作為當初無愧的經濟大國,有實力輸出資本與項目,百廢待興的歐洲亟需建設。一戰后對戰敗國的掠奪,導致納粹興起,讓所有國家心有余悸。凱恩斯的《和平的經濟后果》,從經濟層面徹底批判了一戰后劃分地盤、搶劫戰敗國的模式。
馬歇爾計劃于1947年7月正式啟動,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鞏固了歐洲的經濟基基礎,不僅讓西歐從戰后迅速復蘇,還使美國與西歐成為對等的自由貿易伙伴。美國與西歐被援助國雙雙獲益,奠定了西方世界的新格局。
其次,美國并不強求歸還援助基金,投資、建設與貿易一起啟動。
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
馬歇爾計劃的參與國政府大多清楚,他們不必向美國歸還這筆對應基金的款項。最終這筆款項余額大多被編入本國的財政預算,然后從此“消失”。不過德國卻是一個例外,美國開始便規定德國必須在日后歸還所有援助款項。不過在簽訂1953年的倫敦債務協定(London debts agreement)之后,德國須償還的援助金額已被削減到了10億美元。自1951年7月1日之后,德國從馬歇爾計劃中獲得的援助共折合2.7億美元,而他們只需向華盛頓的美國進出口銀行(Export-Import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償還其中的1690萬美元。直到1971年6月,聯邦德國政府終于以分期形式向美國償還完畢了最后一筆援助債務。
第三,資金的使用非常有效。
成立經濟合作總署,劃歸各國的資金由所在國政府和經濟合作總署共同管理。每個參與國的首都都會駐有一名經濟合作總署的特使,一般由一位有一定聲望的美國籍商界人士出任,提出建議,監督效率。不僅如此,經濟合作總署不僅進行資金分配方面的合作,還組織由政府、工商業界以及勞工領袖組成的磋商小組,對經濟情況進行評估,同時決定援助資金的具體流向。
此舉對美國消化產能有利,歐洲人將大多數來自于馬歇爾計劃的援助資金用于輸入美國生產的商品,截止1951年中期,在提供的共130億美元援助資金中,有34億美元用于輸入原料和半制成品、32億美元用于購買糧食、飼料以及肥料等、19億美元用于進口機器、車輛和重型設備等重工業品,還有16億美元用于輸入燃料。
同時促進了當地的投資與生產,設立對應基金(counterpart fund)將馬歇爾計劃的援助資金轉換成為由當地貨幣構成的資金。按經濟合作總署的章程規定,不少于60%的基金數目應用于制造業的投資。德國大多用于向私人企業貸款,主要用于資助德國中小企業,在推動重建進程推動就業領域起到重要作用。這筆基金在德國的再工業化過程中也起了核心作用,從1949到1950年,德國采煤業投資總額的40%是由對應基金提供的。
資金還得到了循環使用,加快資金周轉,是當時條件下的貨幣擴張計劃。歐洲進口商購買美國商品,以復興計劃的美元支付,但本土商人以當地貨幣支付貨款(可以采用信用支付等形式),逐步支付后,這筆款項隨后再投入本國對應基金,以供政府實施其進一步的投資計劃,如此貨幣得到了不斷的循環使用,也提升了當地貨幣的信用。除此之外,美國還提供技術等方面的培訓扶持。
中國版馬歇爾計劃要獲得成功,理念上必須有共贏思維,而非過剩產能傾銷;中國提供資金與技術,以人民幣與當地貨幣進行結算,循環使用提升雙方貨幣的信用;其次,投資銀行或者復興基金必須有嚴格的監管,在中方掌握主導權的前提下,涵蓋各方利益的高效運作方式。
僅以中國外匯儲備多、產能過剩推進馬歇爾計劃是狹隘的,該計劃是區域經濟、政治、外交等各方面的重塑過程。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