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房企發債哪里是為了救房企
非上市房企發公司債不是救房企,意在一箭雙雕,既改革債券市場管理體制,又能推進消費性住房需求。
9月15日,某新聞媒體報道,監管層正在醞釀允許非上市房企在上交所發行公司債。稍早之前,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召開相關會議討論未來房地產企業融資方向,允許部分滿足條件的上市房地產企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中期票據。其中,房地產企業發行中票募集的資金須用于符合國家政策支持的普通商品房項目、補充流動資金、償還銀行貸款,而該貸款必須為保障房項目、普通商品房項目的貸款。此外,募集資金只能用于房建開發,不可用作土地款等其他用途。
中國債券市場管理體制必須改革,目前九龍治水、市場割裂,發改委、央行、證監會各管一攤,各部委之間的審批權爭奪戰,在債券市場表現得極為典型。在第一場爭奪戰已經硝煙退去:在私募股權基金領域,監管發改委不情愿地退出與證監會的爭奪戰。在債券領域,激烈的爭奪還在繼續。
中國債券市場包括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所債券市場和商業銀行柜臺債券市場三個子市場。從債券發行和監管看,財政部負責國債和地方政府債券的監管;央行監管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以及央票;證監會負責上市公司債的發行監管;國家發改委則監管、審批非上市公司(企業)企業債券;保監會負責保險公司債權投資計劃。據披露,證監會此前一直有將企業債監管納入證監會,并統稱為“公司債”的想法,但發改委始終未曾松口,隨著目前《公司債券發行試點辦法》的修訂,發改委退出微觀市場回歸宏觀調控,從抓住審批權不放到監管市場整體秩序不出大亂子,是可以預見的事。
非上市房企發行公司債,也不是為了救房企,而是為了救銀行、救市場。
只要有準確的評級,能夠支付相關費用,任何企業都有進行債券融資的權力,把某個行業作為原罪行業拒之門外,十分可笑。同時,也不能以上市不上市作為發行公司債的門檻,上市公司能夠發行公司債,相當于讓上市融資的大胖子再吃一道美味甜食,在融資方面撐的撐死,餓的餓死,誰能夠說吃了獨食的上市公司就能支撐起中國經濟的江山。相反,過于寵愛融資橫行,反而刺激上市公司大而無當、不顧市場風險的莽撞行為,更有甚者,以損害普通投資者財富為己任。
如果銀行間交易商協會動議成真,上市房企滿足一定條件可以發行中票,募集資金用于符合國家政策支持的普通商品房項目、補充流動資金、償還銀行貸款,而該貸款必須為保障房項目、普通商品房項目的貸款。
銀行間交易商協會希望以中票代替銀行貸款,以社會債權置換出銀行債權,是一個危險的債權的轉移過程,表面上則是為了滿足保障房、普通商品房項目所需。而非上市房企發行公司債——發債額度不得超過最近一期末公司凈資產額40%——可以部分滿足目前深陷泥足的房企的融資渴望,但能否獲得市場的青睞,并不樂觀,企業成本可能相當高,投資風險極大。
能夠拯救房地產的是,增加貨幣與減輕稅賦。允許發債不過是讓企業恢復本應有的市場交易權,改變原先的歧視政策而已,談不上拯救。即使允許發債,市場的認可度,投資者說了算,監管者說了不算。
地方政府再度積極出手救市,四川、福建以及武漢等地以財稅補貼等各種形式的大尺度救市層出不窮。9月15日,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中心發文,出臺6項措施,核心舉措是,居民家庭貸款首次購買自住普通商品住房,首付款比例按30%執行,貸款利率的下限可擴大為基準利率的0.7倍。個人購買屬于家庭唯一普通商品住房的,減半征收契稅;個人購買90平方米及以下家庭唯一普通商品住房的,契稅按1%稅率征收。地方政府無法命令銀行,無法改變收益風險預期,無法吹散投資者心中的房地產疑云。可以想像,就算竭盡全力,地方政府的救市政策也不會起到太大的作用。
對房企發債不必過份解讀,這是中國金融管理體制改革中的一環,也是應對債務風險中的一環,跟房價上漲扯不上關系。
今日,又一省政府進行托市。湖省住房和城鄉建設中心正式發文公告將通過市場分類調控、首套房貸貸款利率和首付比例上給予優惠支持、改變供應方式以及金融政策等6項措施出手救市。在首套房貸貸款利率和首付比例上給予優惠支持。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