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改革農民收獲最大紅利
戶籍制度破冰快于預期,這是看多中國經濟的重要理由。
7月30日,中國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改革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有效支撐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依法保障公民權益的新型戶籍制度,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這是漸進式改革,但漸進中的一步跨得比較大。
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和由此衍生的藍印戶口等戶口類型,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城市與農村居民身份統一,可惡的城鄉分隔之墻基礎坍塌。始自于1958年的固定戶籍制度,以禁止流動的方式解決生活必須品短缺頑疾,把公民人為劃分為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兩類,最嚴苛的時期,在各城市之間也無法流動,人就象圖釘一樣被牢牢摁死在某個固定地點,其野蠻與奴隸制可以一比,在市場經濟時代人為凍結勞動力市場,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力量。
未來所有的公民有統一的身份證號碼,公民離開常住戶口所在地到其他設區的市級以上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在居住地申領居住證。符合條件的居住證持有人,可以在居住地申請登記常住戶口。以居住證為載體,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建設和完善覆蓋全國人口、以公民身份號碼為唯一標識、以人口基礎信息為基準的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
戶口背后的含金量取決于公共福利的多寡,轉移到城鎮的農業人口享受國家基本公共福利,此次戶口漸進式改革最難啃的骨頭就是這一塊?!兑庖姟芬幎ǎ瑢⑥r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納入社區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體系,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參加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規范接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并落實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和異地就醫結算辦法,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加快實施統一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有一張身份證,在全國任何地方都可以獲得基本公共福利,這類似于美國聯邦層面的基礎公共政策,而后根據自身繳納的費用、對社會的貢獻等,在各城市享受不同的福利,這相當于州與市層面不同的福利。統一的公民身份,建立在統一的基礎福利均等化之上。
農民朋友獲得最大紅利,他們不僅可以依照規定條件在城鎮落戶,并且還可以保留土地使用權等權益,《意見》明確規定,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如果說以前中國落后的工業化建立在剝奪農民利益的基礎上,現在開始反哺農村、農民與農業。對于身無資產、又無技術優勢的農民,進城不能解決就業難題,土地承包權、流轉權是這些農民朋友這輩子最大的資產,從這個意義上說,新一輪土改建立在保障農民權益的基礎上。
中小城市獲得次等紅利。城鄉區隔消失,大中小城市間的區隔仍然存在,改變各城市間資源配置不均,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此次戶籍制度改革,鼓勵農民朋友落戶建制鎮與小城市(50萬人口以下),只要有合法穩定居所就可落戶;合理放開中等城市(城區人口50萬到100萬)落戶限制,只要有合法穩定居所、合法穩定就業,參加城鎮社會保險,(年限要求不超過3年),就可以落戶。到大城市(城區人口100萬至300萬)落戶相對困難,不僅需要合法穩定就業達到一定年限、有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參加城鎮社會保險達到一定年限(年限要求不得超過5年),即使如此,各大城市還可以對合法穩定就業的范圍、年限和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的范圍、條件等作出較嚴格的規定,也可結合本地實際,建立積分落戶制度。特大城市(城區人口500萬以上)人口仍然嚴格控制,這幾乎涵蓋了所有發達地區的省會城市與副省級城市,以積分高低作為落戶的依據,根據綜合承載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具有合法穩定就業和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參加城鎮社會保險年限、連續居住年限等為主要指標,合理設置積分分值。
由此來看,大城市戶籍目前含金量最高,所擁有的機會資源最多,其他依次類推。讓大城市戶籍含金量下降,最好的辦法是推進市場經濟的發展,使資源均衡配置,看看市場經濟發達的地區,有哪個昆山人愿意把戶口遷到南京?這是市場經濟發展與福利普遍提升的功勞。
戶籍改革破冰,從資源聚集度可以推測,大城市周邊的中小城市,將成為人口聚集洼地,迎來發展的機遇。城市圈周邊的中小城市,成為獲益最多的地區。只要當地政府有市場眼光與勇氣,不要把改變機遇當成負擔,一輪紅利就在眼前。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