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國際化必須跨過三重挑戰
美國在要求人民幣匯率國際化,中國也希望國際化,問題是,錨在哪兒?
美國財長盧(Jack Lew)得到了含糊的承諾,在為期兩天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結束后的情況通報會上,美國財長表示,中國政府已經同意減少對匯市的干預,只在真正特殊的情況下才會出手。
中國財長的直白絕不亞于美國財長。7月9日、11日,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先生連續吹風,指出三點:第一,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目前增幅放緩是結構調整的必然現象,而結構調整是痛苦的事,想“非常舒服”是不可能的。第二,美國量化寬松應有序進行,避免波動對其他國家造成負面的溢出效應。第三,中方希望美方關注并且理解,在目前經濟沒有完全復蘇、資本跨境流動不是很正常的情況下,中國仍需要對匯率進行干預。
樓繼偉先生的話非常坦誠。中國的匯率國際化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必須跨過三重挑戰。
首先是實體經濟競爭力的上升,中國的制造業圍繞著出口布局產業鏈,因此匯率的風吹草動對于中低端以價格競爭為主的制造業,將造成毀滅性打擊。對于凈利只有兩到三個百分點的制造出口企業而言,沒有匯率鎖定工具,匯率上升2%就會造成虧損,造成預期混亂,更別提一年升值10%以上。
7月9日,中國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數據顯示,今年1-6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出口26.27萬輛,同比增長下滑10.7%;商用車出口18.22萬輛,同比增長下滑5.8%。從部分公司公布的數據來看,長城汽車上半年出口29835輛,同比下滑30%;江淮汽車上半年出口27848輛,同比下滑19.6%,其他品牌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分析原因就是日元、韓元兌美元匯率下行,而人民幣匯率與2013年幾乎持平。未來情況將更糟糕,日本汽車業在美國大規模設廠,韓國與美國簽訂自貿協定,汽車出口關稅2016年下降為零,將對中國汽車業造成毀滅性打擊。
中國需要培育內需,需要提升制造業技術含量,需要擺脫低劣的價格惡性競爭,但這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理論,沒有顧及中國汽車業已經算是中高端制造業,大規模技術工人培訓才開始,匯率全面放開意味制造業全面覆沒。以目前的速度逐步改革,放開匯率浮動區間,放開資本項下兌換的數額上限,是中國的現實選擇。
另一重挑戰是金融競爭力挑戰,制造實力還未上升,金融交易又落后于成熟市場,人民幣不擁有對其他貨幣的全球定價權,一旦全面放開,只有被擁有美元的大型金融掠食動物撕咬的命運,人民幣重新上演東南亞金融危機一幕并不是沒有可能。目前,美元注水利率低迷,中國企業借入大量外債,一旦美元利率逆轉,對沖基金做空中國就會成為美妙的絕殺。
這絕非危言聳聽,看看中國國有投資公司的與黑石的交易,以及2008年之前高價進行的一系列交易,以及幸運地沒有達成的交易,看看大型銀行在境外投資的業績,就會對國有體制投資公司與全球兇猛金融機構的博弈結果有清醒的認識。更不必提各家實體企業在人民幣升值的誘惑下,成為熱錢的“幫兇”。
第三重挑戰來自于腐敗者與民眾的信心。
中國權貴在境外的資金到底有多少,各方數據不同,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權貴成為中國信心的最大腐蝕群體,無論這一群體嘴巴上說的是什么,實際上都在以大規模財富搬家的模式做空中國。
中國內部反腐對建立法治市場、進一步說對推動人民幣匯率國際化具有重要意義,一個被權貴掏空的經濟體貨幣開放之日,就是經濟垮臺之日。面對權貴做空,民眾信心受到強烈打擊,各銀行對高凈值人群移民群體的調查,就證明了信心的疲軟。因此,放開居民資本項目讓居民人民幣可以自由兌換、流動,那對于人民幣信心可能是致命打擊。
人民幣匯率國際化只能如此推進,堤壩加固一步就放開一步,逐步恢復中國企業與金融機構的內生競爭力,增強居民對本國貨幣的信心,在市場環境得到清理、競爭力增強后,全面開放就是大勢所趨。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