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世緣生病:積極不作為
今世緣帶病上市,如果這個病是真病,監管者難以逃脫失察之嫌,如果這個病是假病,必須重新審視股票市場的生存空間。
據媒體披露,今世緣有三種病。
首先,財務數據造假。6月26日,《投資快報》揭露,今世緣有意壓低營收數據和利潤。固定資產造假,今世緣休閑廣場部分土地使用權與高溝拔絲制釘廠 存在爭議,今世緣卻全部納入固定資產核算。
其次,有偷漏稅嫌疑。《投資快報》披露,有網友舉報稱,幾年前,今世緣曾被有關方審計出偷稅漏稅金額達1.9億元(其中2007年偷稅額達1.6億元)。
第三,有向官員利益輸送嫌疑。根據今世緣的《招股說明書》,今世緣8位高管持有大量股份,其中董事長、總經理周素明持有1800萬股﹔吳建賬、倪從春、嚴漢忠、陸克家、羊棟、王衛東6位副總經理,以及監事會主席朱懷寶分別持有今世緣900萬原始股。按照今世緣所遭遇的爆炒,高管們的紙面財富大多身家過億。周素明、嚴漢忠、朱懷寶,以及前漣水縣委書記李衛平均被質疑,尤其是朱懷寶與李衛平,被質疑涉及巨大的利益輸送。與此同時,國泰君安既是股東又是保薦機構的雙重身份,存在極大道德風險。
從這三種病來看,第一種病最嚴重,屬于殺無赦性質。監管者最忌諱的事就是財務造假、欺詐上市,強調的就是信披的及時透明全面,以防止信息不對稱導致內幕交易、定價錯位風險。在新的退市征求意見稿中,對重大違法公司實施強制退市,其中欺詐發行、重大信披違法納入重大違法情形,上市公司存在上述情況,證監會依法出具行政處罰決定,交易所應暫停其股票上市交易,對于重大違法暫停上市公司,原則上要求交易所在一年內終止上市,同時也就重大信披違法做了妥善安排。
如果今世緣被證實財務數據造假,并被處罰,在改革過度期,今世緣可能不得不向投資者付出沉重的經濟賠償,未來還面臨退市風險。以萬福生科為例,虛構利潤、造假上市付出了極為沉重的代價:萬福生科公司被罰30萬元,公司涉案20人被罰345萬元,公司董事長龔永福和原財務總監覃學軍二人終身禁入證券市場。其中萬福生科、龔永福、覃學軍的欺詐發行及虛假記載行為涉嫌犯罪,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保薦機構平安證券開創為代為補償投資者的先河。
據報道,今世緣的造假與大多數擬上市公司不同,別家公司是為上市虛構利潤,該公司卻是隱藏利潤。再加上目前新股發行定價在行業平均線上就低不就高的現實,以及新股發行節奏受到控制,因此與其他新股一樣遭遇爆炒。
面對一家備受質疑的公司,承擔監管之責的一方沒有明確態度,任由媒體、投資者炒得沸反盈天。也許在某些人看來,隱藏利潤不叫造假,就像竊書不叫偷一樣,反正沒有對投資者造成損失。但無論增或減,造假就是造假,“罪行”相同,基因相同,今天為利益減利潤明天就可以為利潤增利潤。面對標志性事件,監管層不該漠視不理,通過調查,還質疑者一個公道,或者還上市公司一個清白。
第二、第三種病,則是A股市場的老病,以往上市前在稅收、在國企改制方面受到種種質疑的公司,有一些也上市了。監管層可以言之鑿鑿地說,稅收與改制弊端不屬于股票市場監管范圍,監管層不可能管天管地,把所有的利益輸送全部都管進去,稅收有地方稅收部門,國企改制有國資委有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官員利益輸送有紀委,關證監會何事?
再說,投行的Pre-IPO雖然受到利益關聯的詬病,但既然法律規章無明令禁止,投行也要生活,大中介賺點錢有何不可。
聽起來有理,法無禁止即為許可,如果監管層因此對質疑眼開眼閉,也算不上什么大錯,即使事后追責,也與監管層無關。相信地方政府對于本地上市公司不會棍棒相加,要讓地方政府監管本地上市公司,難上加難,相信監管者有深刻體會。要質疑的是,面對種種可疑病癥,監管者甚至讓可能染病的公司排在前列上市,似乎是對帶病公司的鼓勵,這樣的積極不作為,結果可能非常消極,需要嚴厲制止。
看來,未來證監會與紀委聯合辦公,以防地方國資利益向權貴階層輸送,是最后的狠招了。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