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改革”命題下的中國投資機會
2014年的投資機會在哪里?我認為“改革”大命題提供了當仁不讓的投資主線。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已被定義為中國經濟的關鍵詞。面對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困局,“改革”這一大命題既提供了“穩增長”的現實路徑,也呈現了調結構的必然選擇。2014年既是深化改革各項措施逐漸出臺、落實的關鍵時間窗口,亦是一些行業在中國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華麗轉身的機遇之年。
“改革”之重,一是以“人的城鎮化”為標志的社會形態的躍遷,二是以“可持續”為立意的發展方式的轉變。行業發展和投資機會亦在其間凸顯。
“人的城鎮化”是新一屆政府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社會公平與和諧的政策抓手。實現“人的城鎮化”一方面要解決農民進城以后的社會保障問題,另一方面要解決農民離開土地的財產處置問題。前者涉及戶籍改革及醫療、養老和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后者涉及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改革及土地交易市場的發展。從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來看,“人的城鎮化”則體現為節能環保和消費升級。因此,圍繞衣食住行的安全、質量之“民生”這一主題,一些行業無疑將在2014年迎來蓬勃發展的生機。
首先,與戶籍制度改革相匹配的醫療和社保制度改革,將推動醫藥、保健行業的迅速發展,加之人口結構的變化,醫藥、醫療器械及養老產業將伴隨著中國社會的城鎮化過程迅速崛起。根據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務信息,醫療器械行業目前的平均資產負債率只有20%左右,在所有行業中最低。伴隨老齡化人口的逐漸增加,以及“單獨兩孩”政策的實施,人口結構將會發生較大變化,醫療保健市場的供求缺口會進一步擴大,醫療保健行業通過加大金融杠桿,在未來一兩年間有望實現超常規的成長。
其次,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的發展,將帶來農業規?;约艾F代化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新型農業機械以及綠色肥料、生態農業等與“糧食安全”及“可持續發展”相關聯的新型農業命題,將迎來一輪發展機遇。
與此同時,移動互聯網和城鎮化帶來了終端設備的消費升級。家用電器通常被視為傳統行業,但是一旦通過產品創新實現數碼化、智能化,并打通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的路徑,“舊產業”就搖身一變為“新產業”了。
事實上,當下時興的穿戴式設備、物聯終端和智能家居等大部分都是從傳統家用電器家族中衍生出來的新成員。這一趨勢在2014年將得到強化,一方面,農村人口在城鎮化過程中對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傳統家電的需求會繼續增長,另一方面,在“智慧城市、綠色生活”的理念下,城市中高收入群體對智能家電、智能終端、可穿戴設備及節能環保交通工具的需求開始崛起。伴隨這一過程,智能化潮流下的電子產品升級換代,將不斷改寫新電器時代的行業格局和企業定位。
而伴隨著制造業的高速增長,環境污染和資源枯竭成為整個社會共同面對的嚴峻困境。從目前不斷升高的PM2.5均值來看,大氣污染已經成為健康之殤,而水污染、土壤污染和沙漠化等問題也不容樂觀。降低污染的根本在于節能環保,這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
根據能源部專家披露的數據,2013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為37.6億噸標煤,占全球能耗的20%。目前,我國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國的3.3倍、日本的7倍,同時高于巴西、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而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65.7%,石油天然氣占24.5%,水能、核能及其他非化石類能源只占9.8%。這種低效率、高能耗的增長模式不僅造成我國嚴重的空氣污染,而且從能源供求來看也是不可持續的。所以,減少煤炭消耗,尤其是堅決減少高硫、低熱值煤炭的消耗,以及減少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是我國能源結構優化面臨的挑戰,根據2013年9月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國家要求大幅削減燃煤,增加新能源的供應。這也意味著,光伏電站、水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將成為未來幾年大力發展的朝陽產業,綠色肥料、清潔能源將是2014年政策重點扶持的新興產業。
如何排解工業化文明遺留下來的后遺癥——環境污染問題,以及如何通過能源利用的變革來保持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是中國經濟轉型進入后工業時代所必須面對的挑戰,而這些挑戰,恰恰也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所帶來的產業發展機遇。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