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深度】洞察2022:中國聚乳酸(PLA)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份額(附市場集中度、企業競爭力評價等)
聚乳酸行業主要品牌:NatureWorks、華信新材(300717)、國立科技(300716)、丹化科技(600844)、金發科技(600143)、萬華化學(600309)、金丹科技(300829)、中糧科技(000930)等。
本文核心數據:中國PLA企業市場集中度、中國企業PLA產能
1、中國聚乳酸(PLA)行業競爭層次
聚乳酸(PLA)是一種環境友好型材料,其生產原料乳酸是一種天然有機酸,由可再生生物質資源中獲得的糖通過發酵產生,其降解產物為二氧化碳和水,能夠通過植物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實現綠色循環。聚乳酸是一種具有完全可降解性、高生物相容性和優異機械性能的熱塑性材料,可作為石油基塑料的替代品,廣泛應用于包裝、農業、纖維紡織、醫用和工程塑料等領域。
丙交酯是乳酸制備聚乳酸的中間產物,目前全球具備丙交酯生產工藝的只有美國Natureworks、荷蘭 Corbion和浙江海正三家企業,且全部自用生產聚乳酸。金丹科技目前擁有500噸丙交酯和中試產線,在建1萬噸丙交酯產線已于上月開始試運行;萬華化學的丙交酯技術處于中試階段,中糧生物、江西科院的丙交酯技術在穩步推進中。由于丙交酯生產有著較高的技術壁壘,因此美國Natureworks、荷蘭Corbion-Purac和浙江海正屬于中國聚乳酸(PLA)行業競爭第一梯隊;已經開始建設丙交酯產線的金丹科技、萬華化學、中糧生物以及采用一步法生產工藝,具備“乳酸-聚乳酸”生產能力的上海同杰良屬于第二梯隊。
2、中國聚乳酸(PLA)行業市場份額
近年來,國內一些玉米深加工企業和生物化工企業開始投資進入PLA產業,但PLA產業在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已建并投產的生產線并不多,且多數規模較小。河北華丹和豐原集團居于國內PLA企業的領先地位,都擁有5萬噸/年的產能,份額占比為22%。
3、中國聚乳酸(PLA)行業市場集中度
從國內在建產能來看,PLA產能行業集中度高,競爭格局較好,預計當國內企業陸續打通技術難點丙交酯的產業鏈后,PLA新增投產有望進一步加快,產業發展前景良好。
4、中國聚乳酸(PLA)行業企業布局及競爭力評價
從企業丙交酯技術競爭力來看,如今中國僅浙江海正一家企業掌握了丙交酯生產工藝且自用生產聚乳酸。金丹科技目前擁有500噸丙交酯和中試產線,在建1萬噸丙交酯產線已于上月開始試運行;萬華化學的丙交酯技術處于中試階段,中糧生物、江西科院的丙交酯技術在穩步推進中。上海同杰良采用一步法生產工藝,具備“乳酸-聚乳酸”生產能力。
從新建產能來看,目前,PLA產能正處于快速擴張期,其中浙江友誠在建PLA產能50萬噸,項目落戶廣西崇左,充分利用廣西地區豐富的甘蔗渣資源、秸稈纖維資源,后續產業鏈長、市場前景廣,建成投產后對國內聚乳酸產業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豐原集團在建產能40萬噸,預計2021年投產,項目地點在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經濟開發區,是安徽省“增強高質量發展動能暨全省貫徹“六穩”重大項目之一,聚力推動蚌埠成為全國領先的生物基材料之都、國際化的聚乳酸產業集群。山東同邦新材料在建產能30萬噸,預計分兩期建成投產,分別為2022年4月和2023年10月,一期工程建成后年產聚乳酸10萬噸、聚乳酸纖維5萬噸,二期工程建成后全廠年產聚乳酸20萬噸、聚乳酸纖維10萬噸。山東泓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6萬噸/年PLA項目分三期建成,建設期為6年。從國內在建產能來看,PLA新增產能行業集中度高。
5、中國聚乳酸(PLA)行業競爭狀態總結
從五力競爭模型角度分析,由于聚乳酸(PLA)屬于技術密集型產品,對裝備制造、科學研究等領域的發展十分重要,然而由于可降解材料品種較多,因此其替代品威脅較大;現有競爭者數量不多,但市場集中度較高,多家企業加快產能建設,競爭較為激烈;上游供應商一般為原材料、核心零部件/系統等企業,擁有核心技術裝置的廠商的議價能力較強,而中低端材料供應商的議價能力較弱;下游消費市場主要是醫療、包裝、工業等領域,議價能力較弱;同時,因聚乳酸(PLA)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技術壁壘較高,綜合而言潛在進入者威脅較小。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聚乳酸(PLA)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產業鏈咨詢、產業圖譜、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聚乳酸(PLA)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聚乳酸(PLA)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聚乳酸...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