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展望 ——對比日本紡織服裝轉型升級經驗
導讀:從2017年開始,我國服裝銷量開始下滑,在2020年疫情影響下,線下服裝零售店遭受到了巨大沖擊,服裝生產制造向東南亞區域轉移趨勢明顯,通過對比分析,現階段我國服裝產業的發展現狀與日本在70年代-80年代期間類似,未來,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又將會有哪些發展趨勢?
一、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發展
自古以來“衣食住行”一直是人們最基本的消費需求,其中服裝作為重要的可選消費品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市場規模非常龐大,增長較為穩定。1983年全國取消布票,我國紡織服裝產業開始逐步市場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發展早期我國服裝消費以雜牌和香港品牌為主,20世紀90年代及21世紀早期國產品牌紛紛成立,此后我國服裝市場發展主要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表1: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發展歷程
紡織服裝行業屬于順周期行業,隨著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的持續放緩,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從2014年開始正式過渡到穩定調整期,行業增速迅速下降,成交額水平一直保持較為低速的增長。
圖1:2010-2019年紡織服裝產業與GDP增速比較情況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前瞻產業研究院
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逐漸提高,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2017-2019年,紡織服裝行業整體營業收入規模大幅度下滑,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線下服裝業經營水平,致使整體紡織服裝產業在2020年加速下滑,到2021年,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控制,紡織服裝行業逐步恢復,截止2021年4月,國內紡織服裝行業營收累計同比12.56%,出口交貨值累計同比7.78%,紡織服裝行業正緩慢復蘇之中。
圖2:2017-2021年4月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營業收入規模水平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前瞻產業研究院
2000-2015年,我國服裝業出口呈現出逐年遞增的現象,尤其在2015年,我國服裝業出口金額占全球比例的39%,但在2016年后,我國服裝行業的出口額開始下滑,到2019年出口占比全球規模比例下降至34.2%。而我國紡織品出口則持續表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出口占比一路升高,到2019年我國紡織品出口競爭力有所提升,出口額為1200億美元,占全球紡織品出口金額的39.2%,較2018年提升1.3個百分點,反映出我國紡織面料、化纖等產品在國際供應鏈中作用提升。
圖3:2000-2019年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出口占比情況
數據來源:WTO,前瞻產業研究院
2000-2015年,我國服裝業出口呈現出逐年遞增的現象,尤其在2015年,我國服裝業出口金額占全球比例的39%,但在2016年后,我國服裝行業的出口額開始下滑,到2019年出口占比全球規模比例下降至34.2%。而我國紡織品出口則持續表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出口占比一路升高,到2019年我國紡織品出口競爭力有所提升,出口額為1200億美元,占全球紡織品出口金額的39.2%,較2018年提升1.3個百分點,反映出我國紡織面料、化纖等產品在國際供應鏈中作用提升。
二、日本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歷史
作為東亞文化圈的大國,中國和日本的經濟發展、消費習慣、零售結構等方面有相似之處。20世紀70-80年代是日本經濟增速放緩、消費持續升級的階段,也是本土新消費品龍頭密集誕生和成長的時期。1974年石油危機導致經濟增速由之前的10%以上降至5%左右,此后基本維持中低速增長。但低速增長的背后是居民收入已經達到較高水平,消費結構開始進一步向旅游、醫療、教育等升級,反而誕生了一批本土消費品龍頭,各行業增速放緩后優質公司與平庸公司的運營差距明顯拉大。1992年后,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后進入增長停滯期,人口老齡化嚴重。居民收入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服裝消費也進入成熟期,服裝整體銷售額及人均支出均逐年下降。日本消費市場出現明顯分化,高端消費保持穩定,大眾消費者對服裝品牌的追捧則有所淡化,服裝不再是階層劃分、個性展示的重要標志,而更加注重服裝消費的本質,即服裝產品本身。
圖4:日本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歷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前瞻產業研究院制作
從服裝行業來看,20世紀80年代日本政府鼓勵消費、拉動經濟增長,80年代中后期日元升值、房價上漲,日本出現資本泡沫,導致歐美奢侈品牌在日本迎來快速增長。1986年日本從歐共體國家進口服裝總額為3.6億美元,1990年這一金額增至15.6億美元。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產能的提高,日本國內市場逐漸趨于飽和。特別是泡沫經濟崩潰之后,產業規模不斷萎縮,紡織企業縮減生產設備,加快了生產業務向中國等海外轉移的速度。同時,周邊國家紡織業的迅速崛起,使得日本紡織業在價格、質量上的優勢消失殆盡,其中中國紡織產品對日本市場的影響最為明顯。
2009年后,美國服裝企業GAP創立的SPA模式開始為部分日本企業所效仿,通過生產、銷售一體化控制全產業鏈成本,提供物美價廉的衣服從而在低迷市場中搶占份額,“破壞式創新”成為新商業模式的代表。因此需求變化及以優衣庫為代表的新模式競爭對手的沖擊使得日本原有服裝企業收入普遍出現下滑,1993年后服裝行業龍頭、當時采用傳統批發模式的恩瓦德、World集團、三陽商會收入出現下滑,而優衣庫體量較小、產品較競爭對手具有價格優勢,1998年后轉型SPA模式主打高性價比,收入實現持續增長。
服裝行業中批發模式收入占比下降,優衣庫等品牌商向零售端延伸開設直營店,產銷環節連接更為緊密為消費者提供更有競爭力的服裝商品。行業增速放緩、需求分化后服裝企業運營也逐漸精細化,1975年后日本服裝行業逐步進入成長后期及成熟期,市場規模增速放緩甚至轉為負數,行業需求快速提升、所有公司都能成長的“草莽時代”落幕,運營質量更高的公司迎來脫穎而出、剩者為王的階段。日本服裝行業中批發模式收入占比下降,傳統百貨類型的企業營業收入快速下降,而優衣庫等品牌商向零售端延伸開設直營店,產銷環節連接更為緊密為消費者提供更有競爭力的服裝商品。
圖5:20世紀90年代日本服裝產業迎來變革
資料來源:Bloomberg,前瞻產業研究院
三、新發展階段與紡織服裝產業展望
在外部環境不確定加大,國內產業增速放緩,需求減少的“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對于紡織服裝產業而言,則面臨著更大的市場挑戰。
相比于其他國家而言,我國紡織服裝產業仍然存在龍頭企業不突出、產品價值水平較低、創新研發意識較差、產業鏈聯系不夠、品牌和時尚創意設計能力不強等問題,對比與日本經驗而言,本文認為會存在幾個大體趨勢。
(一)高性價比趨勢
對比日本服裝產業發展情況,我國現階段的服裝產業規模大體趨勢與日本70年代-80年代期間類似,目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國內服裝產業整體規模下滑趨勢明顯,甚至部分細分領域出現負增長,服裝出口規模下降,將整體服裝產業拉入成熟調整時期。另外一方面隨著我國國內居民經濟效益下滑,居民會在經濟下行時期降低對于服裝產品的消費水平,從而選擇更為高性價比的服裝(這一點與日本在之前階段的表現一致)。
(二)產業結構將迎來變革,“剩者為王”時代來臨
隨著國內消費者對于品牌的支付能力下降,結合服裝產業消費個性化的特點,國內紡織服裝企業將會迅速淘汰行業內的低質量企業,國內紡織服裝企業將會迎來大變革時代,特別是中國高度發達的電商和物聯網技術將會進一步加快這個變革的發生。對于傳統模式下的服裝企業很有可能像日本20世紀90年代一樣被新型服裝企業或者其他先行龍頭企業搶占市場份額,甚至被取代。而中小型優質的服裝企業將會凸顯,新模式、新材料、新制造、新設計等元素將構筑服裝產業的增長點。
(三)國內品牌將會更加注重提升運營能力,優化商業模式
過去而言,國內企業通過代工生產積累了較強的生產加工能力,但是在服裝上的運營能力和商業模式上的優化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目前我國紡織服裝生產企業向東南亞轉移發展的趨勢越發明顯,越是需要國內優質企業提升自身的運營能力,優化品牌商業模式,例如優衣庫SPA模式等。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